第八百三十三章 曹操見,天將傾

作者:南宮我夢
武舉過後,隔一日,留滯校場之中的八千餘考生得了諭令,諭令,科舉試已畢,城外張貼有各科各人考卷,可前往一觀。

  多日殫精竭慮多日辛苦終於有了結果,士子們蜂擁着衝出了校場。

  於洛陽其他人等,因爲去參試者一去多日未有消息,家屬等相關人等未見到人,心中放不下,翹首以盼的洛陽人羣聚於內城城門以外盼着自家人出現。

  忽然一陣嘈雜的腳步聲伴隨着吵鬧歡騰的人聲,城門吱呀一聲打開了,從城門之中衝出了烏泱泱的人羣,士子們根本顧不得其他,直朝城外狂奔。

  不明所以的洛陽百姓見狀也跟着朝城外去了。

  此時的洛陽城外,在洛陽城這座巨城的外城牆上,從城垛之上,用繩索牽拉掛連的方式,貼着城牆吊起了無數布塊,布塊極多,從城垛下到城牆腳下掛的滿滿都是,如若是給偌大的城牆穿上了一件布作的衣服。

  在士子們抵達之前,早有進出往來的其他洛陽百姓被城牆的變化吸引了,駐足圍觀者衆多。

  不久,參試者蜂蛹出了城門,一眼就看到城牆上掛的密密麻麻的試卷。

  旁有羽林士值守,士子上前問了一二,羽林士指着城牆,道,“自此門起,東走,西走,繞着走,滿城都是。

  爾等按所考科目,按所在考場,按考號尋蹤去找,當能找到。”

  早在鉅鹿科舉之時,鉅鹿科舉參試者大幾百人,考了十幾科目,一場科舉所製造的試卷已達上萬卷,當時爲將所有考生的所有試卷公之於衆以示公允,當時張貼試卷的地方,也是城牆,上萬試卷,把鉅鹿城牆貼的滿滿當當。

  今番洛陽科舉,參試者八千之巨,多場考下來,試卷所積近八萬,此體量遠比鉅鹿時的大。

  然,幸好洛陽城乃是一座巨城,城牆廣闊,當多達八萬多張試卷滿城吊掛起來之後,竟然恰好圍着外城城牆圍了個滿滿當當,一點空隙也無,這不知天意還是巧合。

  士子們帶着興奮與期待,在城牆腳下擡着頭繞牆奔走。

  試卷張貼一事乃劉備親自安排,劉備有在鉅鹿舉行科舉的經驗,安排起來方方面面的細微處都考慮的到。

  城牆高大,而卷面窄小,牆下之人目不能及頂,故,劉備徵集了大量梯械繞着城牆擺了許多,此是爲了使士子方便緣梯攀緣好覈對卷面。

  爲使士子知所答爲何有錯又爲何答對,每一科試卷的張貼區域,在本一科當中區域,間隔一段便懸掛着一大副房屋那麼大的一張答桉以便供人覈對驗看。

  於試卷本身,試卷的卷面上,答對無有勾判,答錯則以硃砂標識,如此,每一卷,每一個人,只要找到他自己個的試卷,就能一看明晰。

  【經學】一科試卷張貼之處。

  同考場的一夥人一同找到了自己那一場的試卷張貼區域,一流裏流氣的參試者蠻橫的搶過別人的梯子,把搶來的梯子靠牆靠好之後,他猴一樣麻熘的爬了上去。

  這人扶着梯階左看看,右看看,在一堆試卷中,他看見了自己的那個白卷。

  看到白卷之上,自己畫的那個圈圈按的兩個指頭印還在,這人頓時自己就樂了。

  再看看別人答的,再擡頭看看頂上掛着的巨幅答桉,這人目不識丁,看了等於沒看,他回頭朝下邊圍觀的人叫了一聲,“李娃兒,你寫的哩?”

  被稱作李娃兒的人,他昂着頭正擡頭看,“左邊你看看,似是有我的,我畫了個叉叉呢。”

  聽同伴這麼說,梯子上的這人便回頭又找,掃不兩眼,便找到李娃兒的試卷,一看李娃兒的試卷也是一個字沒寫光不熘熘的,這人頓時樂了,他冬的一聲從梯子上跳下來,“狗日的,你一個字也木寫!”他走到李娃兒身邊狠拍着李娃肩膀說道。

  李娃兒被拍的肩膀疼,他回手捶了同伴一拳,笑罵道,!“你狗日不也一個毛都沒寫!”

  那些識字的人還會忐忑於考試結果,一字不識的人反而是最開心的最沒負擔的。

  看完了自己的卷子,後邊還有,兩人一同朝旁處去了。

  士子們或是一羣或是一夥繞着城牆散下了四面八方,不停的有人找到了自己的試卷,覈對答桉時,對於答錯的題,有人一看答桉就明白過來,捶胸頓足後悔不已,有人則對着答桉若有所思。

  同樣是【經學】一科的試卷張貼區域,曹操和袁紹二人也找到了自己試卷所在。

  二人強橫的從旁邊奪來梯子,兩人一人一個梯子爬了上去,一上去就不下來了。

  曹操扒着梯子,看一眼自己試卷,又擡頭看一眼高處的答桉。

  經學第一部分,多是諸子經典的原句,這些題曹操大多答對,就是答錯的,一對答桉也就明白過來,無有不解處。

  片刻之後,到第二部分實用內容,考題問的是,答說文書格式。

  曹操對着答桉審視自己所答,本以爲自己所答近十種文書類目已經很完全了,結果一對答桉,答桉比這更多。

  標準答桉上的文書類目,還有糧草賬目,有藥用方劑,有工程明細,這些也的確是文書格式的類目。

  曹操昂頭看完了答桉之後,當看到自己答的不夠,缺了很多,他心中無有異議,對判卷很心服。

  一旁,袁紹在文書格式這一部分所答寥寥,因此見標準答桉上給了那麼老多,袁紹就很不爽,他滴咕藥方算個鬼的文書。

  藥方開陳自有相關要求,也有基本格式,又怎不是文書了。

  下方,衆人受不了曹操袁紹二人霸佔着梯子不放,對二人指指點點羣起聲討,袁紹朝下瞪了一眼怒罵一句,衆人只能忍氣。

  經學一科最後一題,也是當日考試之時曹操覺得艱難深重一字未能答出的題,題問,【何以,三百年,必有王者興?何以,王朝三百年,必亡?何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對此難題,曹操分感好奇,不知劉玄德對此題,會是如何作答。

  他擡頭朝上看去。

  高處,懸掛着巨幅答桉,凝神細看,於最後一題的解答乃是——

  【天下合久必分,國無數百年運,其根源,有數。

  其一,在於土地。每至亂世,戰亂頻發,瘟疫四起,人口凋零無數。

  故,每至亂後初至,百姓凋零者衆,而田畝所餘衆多,衆多之地分寥寥之民,於是,四海之間人人有田,人人樂業。

  可自世道安穩,太平長持,百姓繁衍生息,丁口長久累增,此增長累至數百年之時,至此時,相比國初,人口已增長數十倍乃至百倍不止,而天下田畝卻未增多少。

  人口繁多而有數田畝之產不足養繁多之民,饑饉便由此而生,飢無活路之民鋌而走險,動亂便亦由此而生。

  此是其一,土地之限。

  其二,有聞,創業艱難,守業更難。

  創業之初,祖輩深感成業艱難,不敢不兢兢業業勤勵經營。

  至傳二世,二世之人雖未親歷艱難,然自眼見祖輩辛勤耕作之勞累而長成,亦知艱難,亦知勤勵。

  至三世,三世之人已難見艱難,不見創業之難,便不能有奮勉之心。

  代繫累傳,逾傳知艱辛者逾少,昏暴虐庸便多自不知艱辛者而出。

  自古雄傑多磨難,優握從來生庸人,此便爲,國朝難長繼數百年之緣由第二。

  其三,國朝定立長久,豪富、權貴者以權財攬地,終至天下之田地,漸集於少數之手,此情愈演愈烈,長至三百年,田政已弊病根深,四海之內,已是富者田連阡陌之,貧無立錐之地。地爲生息之本,無地之百姓生無所依,稍有動盪便無活路。

  天下萬民,比比皆是苦若奴隸生若浮萍之人,萬民不穩,天下又可安穩?必動亂叢生也。

  其四,乃爲天時。

  年分四季,而天行亦有輪序,有聞,天象以三、四百年,輪迴一寒暑。

  每至四百年之末,必有長至十數乃至數十年之驟寒,萬物仰天而活,春夏日盛,苗木茁壯,而秋冬氣涼,萬物休伏,驟寒之年,年收必大降,若尋常災年,災不過一隅,災不過三年,百姓或尚能苟存,國朝尚可支撐。

  可寒涼長至十數乃至數十年之久,長至十幾年之久四海之內遍地欠收,百姓難存,國產難繼。

  自秦亂世,高祖立國,漢已四百年矣,天時已輪至大寒之期,不見,近年以來,一年涼比一年,夏收年年遲後,於去年,麥熟之期已遲至六月以後……】

  當看到這裏之時,曹操心中咯噔一下,這是真的!最近幾年,確實一年涼過一年,麥確實是等到六月後方才緩熟。

  原來,是驟寒至也,驟寒十數年不能有絲毫迴轉,年收連年銳減……

  一幅毫無可挽回的大亂的恐怖至極的畫面浮現在曹操腦海之中。

  曹操神色凝重,趕緊接着往下看。

  【如上所述,

  人增百倍,田地不支;

  承平日久,君道昏昧;

  土地兼併,萬民不穩;

  天勢至寒,長災不消。

  國朝至四百年之時,恰正是土地兼併致民生不穩、人口繁巨致地步能支、又恰是承平安樂日久國政毀潰人君昏昧之時,再加之數百年未有之大寒一併而來,如此天災**接踵而止,艱鉅迭至如廝,天傾之勢,迴天無力也!】

  曹操心神震動,心中駭然無比,曹操只覺有重山壓胸而來,壓的他喘不過氣來。

  曹操被文字所描述的可怕景象所震懾,他有那麼一瞬間的絕望,隨之,曹操勐的看到,之下仍有答桉,曹操心神略穩,趕緊往下接着去看。

  於下,答桉上寫的乃是【國朝之末,諸禍紛至,天時不可擋,唯救其他。

  于田地,有數之田,難養繁巨之無窮之民,若改此政,有兩法。

  一法,爲工農之法。

  農之法,自神農氏之前,萬民逐獸求食,百里之地,有獸不過萬餘,終日奔逐,養民不過萬人。

  及神農傳五穀,生民春播五穀,夏收食糧,所獲巨倍於逐獵,由是生民茁壯繁衍。

  農之法,乃尋覓優選良種,以使有數至地,獲更多之糧,養更多之民。

  工之法,乃精進農器,精進耕作之術,民有利器,墾本不能墾之地而耕之,於不可種作之地而種之,於是,天下荒谷亂灘之地,儘可化爲田畝,天下田畝倍增,土地之缺便倍減。

  又有,第二法。中原土地廣闊,足可養億萬之民,然,中原廣闊之土地,終有不足供養萬民之時。

  而中原之外,北有草原諸胡,南有南越身毒之國,西有西域三十六諸國,此域外諸夷,雖國小地狹,然統其全部,其地總可養不下數百萬乃至千萬之人。

  又,再西有大夏、貴霜諸國土遼闊之國,再西,國有大秦一國,其國疆不下大漢。

  中原地畝有限,徒以中原田地,至四百年,國朝必將不支,若能進取西域之地以養大漢之民,有其地,國朝可增十年,若再取南越身毒之地,國朝再可增二十年,西再取大夏貴霜諸強國,可又增五十年,若可取極西大秦,國運可增四百年。

  既田畝有數而百姓累增,若能使開疆所擴土之增,快於百姓之增,則國朝永無田地之困,國可萬年也!】

  曹操,本憂心忡忡的曹操,他眼睛一下就亮了,(對!夷地何養夷人,何不養大漢人也!)

  王朝末年繁巨之人口與有數之土地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工農、開疆二法之下,迎刃而解。

  再往下看,另一難題,迎刃又解。

  【土地兼併過甚,萬民不穩,此爲深重積敝,若解此難,有攤丁入畝之法,有均分田地之法……】

  下邊的內容還未曾細看,只看了開頭,曹操一下就怔住了。

  劉備於朝上所呈諸法,已在百官之間大起討論,曹操本以爲,此只是劉備的行治之策,沒想到,竟是可力挽天傾的救治之法。

  如所言,土地兼併,致衆多百姓生無所依,百姓衆多者不穩,國朝從而不穩,故,若解國朝不穩之難,當先解百姓不穩,解百姓不穩,當使百姓有地可依,天下田畝多已成權貴豪富者之物,使百姓有地可依,便有均田法,若均田不能,不能給百姓以田畝,便求輕減百姓艱難,便有攤丁入畝退而求其次之法……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