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春風得意馬蹄疾

作者:南宮我夢
自梯子上下來的時候,曹操和袁紹兩人都很沉默,走去下一科的路上,兩人一句話也不說,心事重重的樣子。

  讓數千參試者感覺千難萬難的難題,劉玄德給出了標準答桉,答桉所言的種種,一點天命玄談故作神祕的內容都沒有,全都是唯物論證。

  唯物主義有一個特點,唯物主義擁有很強的說服力,看完了雄文的曹操和袁紹二人,毫無疑問被徹底說服了,兩人完全相信完全信服當真是國無三百年之運,當真是漢立國已四百載當真是積敝根深,當真是天災**相累,已到危亡之時。

  而救解之法,均分土地攤丁入畝兩法,曹操跟袁紹皆認爲有用,真可救國,但是往深了一想,要真用土地均分之法,盡收豪富權貴之田盡分萬民,曹操自思,若真如此,自家衆多田產將蕩然無存,根基削淺,轉瞬與黔首無二。

  國朝危難,必取豪富之田方能轉安,可若取豪富之田,自家必大傷根基,是爲家,還是爲國,曹操兩難了,袁紹也兩難,兩人由是沉默。

  走在路上,聰明的曹操和聰明的袁紹,同時停住了腳,他二人幾乎同時想到了兩全之法。

  兩全之法乃是,救國救難讓別人去,拿別人的家的田分與百姓,自家田不動,這樣,既可國事轉安,亦不傷及自家根基。

  曹操和袁紹都還沒意識到,他兩人如此想,其他豪強其他世家也會這樣想,天下所有的世家所有豪強也都會這般想。

  分田一法,乃濟世神藥,可直接將一個不管多衰敗的末年王朝直接起死回生。然,此任重而道遠,除非世家豪強肯犧牲自己利益以成全社稷,可這等於是讓世家豪強自己革了自己的命,世家豪強之輩不可能有此魄力,也不可能有此覺悟。

  曹操和袁紹二人繞着城牆走了一陣,到了【數算】一科的張貼區域。

  以前還沒覺數算怎樣,可經歷過考試中的爲難,曹操和袁紹一想起數算這倆字,就覺頭痛不已。

  擠到近前,擡頭往上看,城牆上張貼的密密麻麻的考卷之上,幾乎都是大片空白,這跟答的密密麻麻的經學一科對比很明顯。

  曹操和袁紹都清楚自己考的怎樣,知道考的太爛,也就沒了去找試卷的想法。

  在高處,掛着一幅巨大的布塊,布塊上清晰的寫着考題和答桉,曹操對着考題和答桉從頭看了起來。

  數算一卷,基礎的四則運算之類的題不難,掃了一眼便略過,忘下再看,到難題,曹操良久矚目,皺眉沉思,百思不得其解。

  一題問,【有部曲三千九百三十,全軍十萬八千五百,問,此部曲爲全軍幾分之幾】

  就此一題,曹操默算了一遍,發現跟答桉對不上。

  他以爲答桉錯了,問旁邊袁紹,袁紹也默算了一遍,說道,“的確是錯了。”

  袁紹這麼輕易的就也說錯了,曹操反而不怎麼確定了。

  他又問袁紹,算得的爲幾分之幾,袁紹便說了一個數。

  曹操一聽袁紹算的跟自己還不一樣,他沉默了。

  爲驗算到底是誰的對,曹操跟袁紹走到遠處,找了個空地,蹲在地上拿樹枝一點點的細算。

  良久之後,兩人終於算得,答桉是對的,自己算錯了,題是真難,題難的事後再做起來仍感棘手麻煩。

  於後,再朝前去看,緊隨而來的又一題,又讓曹操袁紹二人不能理解了。

  題問,【男十,女十,男女兩兩相搭,可有搭法多少?

  若不分男女兩兩相搭,可有搭法多少?】

  此題第一問,男女兩兩相搭,共有一百種搭法,這不難理解。

  但第二問,答桉給的是一百九十種搭法,且,答桉上還給了算法,乃是,二十乘十九再除二。

  這一題曹操和袁紹二人都答錯了,對照着答桉兩人都看的不甚明白。

  不得已,二人埋頭再算。

  去了一旁,曹操和袁紹找來小石子,草根,柴棍等物來代替人,先是,以四個人開始,兩兩搭配,人數少,一個一個搭配着也簡單,不一會兒,曹操和袁紹揪扯明白了,四人當中,選人二二相搭,有搭法六種。

  再添數目,添做五,又是一陣揪扯,算清搭法,爲十種。

  再添作六……

  添作七……

  數目越來越大,搭配起來越來越複雜。

  這時,曹操看了一眼地上所記的幾個數目。

  他想起答桉上所寫的,二十乘十九,除二,既是答桉。

  想到這裏,就按這個方法試了一試,人數有四,兩兩相搭,該是,四乘三,再除二,爲……六種。

  曹操再一對照,方纔所數,四人取二兩兩相搭,還真是六種。

  (咦?)曹操心裏驚咦一聲。

  緊接着,曹操又算五取二,套入公式一算,是十種。

  六取二,十五。

  到此,徒手一個一個查完的較小的幾個數目全部對上了。

  當曹操把二十再帶入一算,果然爲一百九十。

  曹操隱約明白又有點不解的,多少知道答桉是如何這麼算的。

  曹操隨意思索了一下,若是萬人之中,兩兩相搭,該是一萬乘九千九百九十九,再除二。必然如此。

  於曹操而言,這是一次極其特殊的體驗,這是一次關鍵不在計算的算數,就二十個人,數也不大,但是若是不得其法,千難萬難。曹操有種直知數算根本精義的感覺。

  曹操叫起袁紹,要往前再看試題,蹲在地上袁紹,他擡起頭時,仍是皺眉百思不得其解模樣,袁紹還沒想明白。

  可以說,洛陽城所進行的多科考試,數算一科纔是知識含量最高的一科,其他諸科,能答者多矣,獨數算一科,幾千人近乎全軍覆沒。

  題又有,【袋有大小輕重皆同之泥丸,十白,五黑,問,若取一丸,所取爲黑之可能,爲幾何?】

  曹操答對了,答可能爲三分之一,而袁紹所答乃爲黑白各半。

  面對着牆上所懸答桉,袁紹憤憤不平,他道,“丸處囊中,黑白不分,順手一取,是黑是白怎能不是五五之數?”

  曹操見袁紹不解題意,好心跟袁紹講解了一番,袁紹興趣寥寥,不願多聽。

  這還是中等難度的題,袁紹已經不耐煩了,不願意去細究究竟了。

  再往下,有等差等比數列諸題,曹操在考試之時沒答對多少,現在見了答桉,見了解題之法,曹操認真思索,頗有所得。

  到數列題這裏,曹操至少還能看得懂題,看得懂答桉爲什麼。

  再往後,到高難度的題,曹操已經想也想明白了。

  題問勾股,曹操只答勾三股四弦五。

  去看答桉,答桉卻寫,但凡勾方加股方等於弦方,皆能成勾股。

  曹操心中大異,立時在心裏想了幾個數,默算起來。

  按答桉所述,只要勾方加股方等弦方,就能成勾股,曹操便以勾長爲一,股長爲一,算弦方。

  勾股皆一,勾方股方相加,爲二。

  再往後,曹操默算,到底弦爲何,到底哪個數的乘方恰好爲二。

  這一算,不得了了,算着算着,曹操發現,這個數似乎不對勁兒,怎麼算不準呢……

  一個不經意間,曹操開啓了對於無理數的深入思考。

  皺眉苦思良久,無論如何也算不精準,曹操只能嘆息一聲暫時放下,就此放棄,他心裏很是不甘。

  爲驗證劉玄德的勾股式到底對是不對,曹操耗在這裏了。

  既然勾一股一不成,那便勾一股二,勾一股三,乃至其他。

  終於,在一個不經意間,曹操隨便湊了幾個數,用勾五,股十二,弦十三這麼一算,一加,剛好對上了,曹操眼睛就是一亮。

  眼睛一亮的曹操急求證明,他拿眼四處亂看,眼睛瞄到袁紹的袖子,曹操手拽袁紹衣袖,拿刀呲拉一聲把袁紹袖子割了。

  袁紹胳膊一亮,他低頭看了一眼被割開的袖子,瞪眼看向曹操,“你做甚?”

  曹操嘿嘿笑道,“某擺個勾股……”

  袁紹怒罵道,“那撕你自個兒衣服!撕老子的做甚!”

  袁紹氣的牙癢癢。

  之後,曹操以木棍爲尺,裁了五,十二,十三,三種長度的布條,把布條往一起一湊,當布條對齊之時,成角如同高牆立地,直不熘熘,勾股明顯成了。

  曹操快慰的笑了。

  果然,成勾股之法,豈止勾三股四弦五,另有其他也,古來工術,皆謬!

  當曹操得見勾股根本精義之時,他腦海中浮現了劉備的身影,他對劉備學問之精深分外感慨。

  ——

  數算一卷的答桉曹操耗時良久終於把之看完了,特別是數算一卷最後的一部分題,方塊套球,球套方塊,簡直是亂七八糟,對着答桉,曹操看也看不懂。

  曹操已見到學問的高山,一次考試,就顛覆了曹操的認知,重塑了曹操的想法。

  未考科舉之前,曹操一直認爲最難的是微言大義的聖人之言,現在才知道,數算一科纔是最爲艱難深巨,簡直日了狗的一樣難。

  曹操與袁紹再至【律法】一科,二人試卷張貼在牆,因前邊圍的人多,兩人便在後面昂着頭先看標準答桉。

  律法一科,乃太學院名儒們根據漢律所出的題目,題目五成內容,考法律條文,餘下四成內容,考實際判例,判例設刑殺囚罰種種,所涉十分詳細。

  在此詳細全面的考察之下,曹操和袁紹二人所答的稱不上優異,只能說一般。

  於律法最後一題,那道看似平平無奇很簡單的分粥問題,曹操和袁紹都認爲自己答的沒什問題,沒太在意。

  但之後,當詳看答桉時,兩人驚訝了。

  【若擇高尚之士持勺分粥,然豈不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縱是高尚之士,亦有遠近偏私,分粥於是不能盡公允。

  且,人心難測,利惑人心,高尚之士,怎言不會因利墮陷?

  故,擇高尚之士持勺分粥,非是萬全之法。】

  【若,定立分粥法度,以護公均。可分粥之人若是有心傾吞謀私,其執掌分粥權柄,便可以粥籠絡經營,與其伍者,多以分粥,不與其伍者,少與分粥,如此,衆人爲多分粥,無不諂媚勾結分粥之人。

  至此時,雖有法度,勾連爲伍者已成一體,雖有法,法度動搖其不能,等若無法。】

  【若,使匠人制一勺,以使每盛粥,薄厚如一。此只着力於器,了無一用。

  分粥者以分粥權柄,籠絡經營人心,其黨伍成時,縱廣衆之下,與同伍者分粥兩勺而只言只分其一勺,旁人其敢言語,不見秦趙高之指鹿爲馬否?】

  曹操於試中所答,乃答,定立法度,以法度確保公均。

  袁紹於試中所答,乃答,擇高尚之士持勺分粥,以爲公平。

  然,法度終有潰毀之時,潰毀之法度,與無法無異;高尚之士,又怎言無一私心,又怎言人心自始不變?

  看完了答桉前半部分之時,曹操跟袁紹二人意識到,這最後一題很不簡單。

  曹操自思,若法度非是萬全,那萬全之法,又是如何,袁紹自思,若人心易變,不用高尚之士,又用何人。

  他二人帶着心中所想,向答桉的最後部分看去。

  【若使分粥公允,只一法,制衡。

  使分粥之人,盡取甕中之粥分諸百千份,而後,令分粥之人,最後拿粥。

  如此,若分粥不公,多者旁人拿走,少者留於最後,最後拿粥之分粥之人,便只能拿最少一份。

  至相關己利之時,唯有公均,分粥者方能不受損害。

  至此,縱是粥勺有漏,每盛必多少不一,縱是器具不精,爲使己身不受損害,分粥者自會換勺;縱是無有法度,爲使己身不損,分粥者必亦確保公均;縱分粥者非是高尚士,乃是卑劣之徒,爲使己身不損,其亦會設法力保公均,於此時,一卑劣之徒,分粥之公均,尤勝於高尚之士。

  此便爲分粥之萬全之法,關鍵只在制衡,而法度,道義,人心,器具,皆非關鍵。】

  看完了,這是劉玄德所給的最好的分粥之法。

  (妙啊!)曹操大有感悟,心中直呼高妙。

  (原來如此。)袁紹若有所思。

  律法科目整一卷內容,獨最後的分粥一題,乃是精華要義,【制衡】二字,足可道盡律法、人心等所有根本,曹操和袁紹從中領悟了許多,多了許多感悟。

  ——

  於後,至【水利】一科,這一科曹操和袁紹兩人皆興趣寥寥,有着前面數科經驗,前邊數科,每一科最後一題的答桉都令人大長見識,朝水利最後一題去看,最後一題乃問洛陽周遭水流河網分佈,此題繁瑣複雜,卻無甚引人矚目處。

  繞城又走,至【商政】,無甚精彩。

  再走,見【農政】,無甚精彩。看答桉的時候,曹操想到劉備所進獻的曲轅犁,再聯繫前邊經學一卷最後一題給出的解決土地弊病根源的方法,工農一法,改革農具,使不可耕不可墾之荒灘亂叢盡化爲良田,便可使天下田畝大增,大解田地之缺。

  曹操便想,曲轅犁足堪社稷重器,有此一物,不知四海之內,可多擴田多少,不知可多養多少百姓,進獻曲轅犁的劉玄德,身名將垂青史。

  至,走至西城,至科舉第七科,【兵略】。

  到此,曹操也好,袁紹也好,旁邊其他圍觀的人也好,都精神大漲。

  兵略一卷,卷中題目先考諸子兵法,再考,諸如陣法類目,兵械類別,古今戰事,軍伍編成,等等實際內容。

  在這前兩部分基礎內容之中,曹操答的最好的是諸子兵法,袁紹也是如此。

  諸多陣法、兵械、軍伍編成等內容,因所涉太多,太過詳細,曹操多有未答,袁紹亦然。

  再往後,題目漸難,至有一題,題問,【以重賞勵士,可足以激勇?】

  曹操記得當時所答,當時所答乃是,【士不勵不勇,重賞可勵士】,曹操自以爲所答無錯。

  太陽高掛了,陽光有些刺眼,曹操眯眼朝答桉看去,答桉寫的乃是,【只重賞勵士,不足激勇。】

  這第一句,就駁斥了曹操所想,曹操不由皺眉,他不明白,爲何重賞不足勵士。

  及往下看,【若有一髒污狼藉之軍,其軍之中,平日糧餉尚有剋扣傾吞,臨陣,雖是以重賞勵士,可,人活之時,糧餉便已不可保全,待人死,又怎信死後重賞可依言下發?】

  【作戰之時,只賞功,只言有大功者可有大賞,而不言戰死如何,士卒盼功而憂死,十分之勇,不能盡十分;故,尚需恤死,每戰賞功,亦重賞戰死之時,士卒盼功且不懼死,然,士卒或憂親卷,或憂親族奪財,或憂萬一身死家中雖有錢財卻不足守護,此時,士卒心有憂慮,縱大功、沒亡皆有重賞,然士卒憂慮身後之事,十分之勇,仍不能盡十分。

  故,尚需撫後。撫後者,使士卒不憂卹金到家,不憂親族奪財,不憂家失男丁有財難支,至此時,士卒憂慮盡無,十分之勇,可盡十分。】

  本還不是很服的曹操,他看完這一題的答桉,他徹底心服了。

  如所言,只有激賞,還真沒用。試問,一法度不嚴之軍,其軍中,將官平日肆意剋扣士卒錢糧,士卒敢怒而不敢言,及戰,縱是將官以千金重賞,士卒又怎信,怎不疑死後一賞也無?

  曹操思量,(養信千日,用信一時也!)

  曹操又學到了。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