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七章 欲往洛陽

作者:南宮我夢
學武到三十日。

  過了年,李孟羲十三歲了。

  關羽關雲長十三四歲一個人提刀殺了欺人的狗官然後逃亡江湖,張飛十三四歲把鄉里的同齡人全打趴下了,把大一點的打的見了他張翼德就扭頭跑,劉備十三四歲在跟盧植求學,其十三四歲時和公孫瓚整日遊手好閒飛馬駐兔,其十三四歲時,騎術與射術皆精。

  跟少年老成的關張等人比,李孟羲無疑起步晚了。

  學武三十日,李孟羲方掌握長矛大刀的基本精義。

  雖,學的東西不算多,可李孟羲記下的東西可不少。

  李孟羲記了丈八矛法一本,帶插圖,帶詳解;有春秋大刀一本,帶插圖,帶詳解。

  丈八矛法學了招式不過一十二式,這一十二式當中,八式都是基礎的拒矛架矛招式,攻擊招式纔不過四式。可李孟羲記下的詳解達兩萬九百多字,平均每一式註解超過一千四百字。

  春秋大刀李孟羲學了六式,註解有一萬四千字。

  關張二人都看過李孟羲的註解,兩人看過之後的感覺一樣,他們看完都感覺怎麼感覺有點不懂矛/刀了呢。

  李孟羲都記得什麼亂七八糟的問題,比如,長矛雨天對敵,該守?該攻?

  答桉是,守。

  因爲雨天地滑,主動進攻有跌倒風險,廝殺之時,一但倒下就敗了。

  於大刀,也有這一問,問大刀雨天對敵,該守該攻?

  答桉是,對長矛,該攻,對短器,該守。

  大刀比長矛短,不進攻就一直被人家戳,大刀對短兵有長度,所以據守更穩妥。

  關張二人哪想過這類問題,所以會生出感慨。

  雨天對決場景,這不過是李孟羲認爲的對決影響因素當中,戰馬,敵我,地勢,這三項因素當中地勢一項的一種。

  其他的關張二人未曾考慮過的問題還有,坡上對坡下,兩人持槍,高對低該以何種架槍姿勢,低對高又該何種。

  坡上對坡下,兩人持槍,高低相對,高處有甲,低處無甲,用槍策略該如何。低處準甲,高處無甲,用槍策略又如何。

  還有,馬上對馬下,馬下對馬上,一對多,多對一,一對一排敵軍,一對一圈敵軍,等等情況。

  好多問題,關張二人都未深想過,兩人因此會生出不能盡懂矛/刀的感慨。

  於刀矛兩術之後,李孟羲開始跟劉備學雙手劍術,再之後,盧植來教斬馬大劍。

  虧得李孟羲學習能力強,哪個都沒落下。

  寒冬漸逝,到春天了,公元186年,漢靈帝中平三年。

  李孟羲的習武之路不得不暫時停下了。

  開春,雪化了,道路通了,李孟羲想去一趟洛陽。

  去年委託簡雍去洛陽買水晶硫酸水銀等各種珍奇,簡雍被人家騙了,李孟羲決定自己去買。

  李孟羲深知世道不寧,離開鉅鹿外出,隨時可能遇到危險,危險包括天災**,亂兵瘟疫,等等。

  也就是說,只要走出鉅鹿,隨時可能撞見瘟疫,隨時可能遭遇亂兵。

  去洛陽很危險,李孟羲做足了準備。

  爲防亂兵,得帶足兵馬,爲防瘟疫,得帶足藥品,帶足防疫護具。

  上回,劉備被漢皇召見,劉備入洛陽龍潭虎穴,帶了三千甲士。

  這回,李孟羲準備帶六千。

  有過上次經歷,這次再去洛陽有經驗多了。

  李孟羲花數天時間完成了物資與人力準備,他湊齊了車馬糧草兵刃藥品,還有大量刀斧工具,還有大量紙張書籍,鉅鹿如今唯一刊印成功的書籍是論語,李孟羲將裝訂好的論語裝車十車準備賣往洛陽,除書籍,還有丈長長刀五十口,還有鉛筆,烈酒,白麻布,等等所有有競爭力的商品。

  一切準備妥當,李孟羲準備出發。

  大道旁,衆人不捨送別。

  這是李孟羲第一次遠走,劉備很有些捨不得。

  弟弟小磚非要跟着李孟羲去洛陽,李孟羲深知洛陽不安全,他廢了好大勁哄好了弟弟,答應弟弟給他帶玩具回來,弟弟這才聽話。

  “玄德公,諸位,那我先走了,不日就回來。”李孟羲揮手跟衆人告別。

  劉備拉着小磚,送出兩步,“早些回來啊。”

  李孟羲點了點頭,翻身上了馬車。

  大軍啓程了。

  陪同李孟羲去洛陽的是張飛,之所以選張飛,一是因爲張飛有經驗,二是因爲,劉關張三人當中,只有張飛能狠下心跟洛陽朝廷打個魚死網破。

  假若此去洛陽李某人一不小心陷在了洛陽,到時就得靠張飛仗六千兵力席捲十萬百姓再圍了洛陽以戰迫和,如此方能保下李某人的性命。

  如果換了關羽劉備,事到臨頭時糾結遲疑,誤了時機,李某人就被砍了。

  李孟羲帶着的六千人,乃精挑細選的六千人,這六千人全都是精通了隊列訓練的老兵,這意味着,一旦事到臨頭,這六千老兵就可化爲六千教官,六千人一人訓練百姓四十人,一月之間,可擴爲二十四萬可堪一戰的可戰之師。

  走在路上的六千人隊伍,車馬極多,車馬多到幾乎到了人力極限的程度,也就是說,攜帶的糧草到達上限了。

  這是考慮到,過洛陽北關時,士卒要僞裝成販糧隊伍偷過關城,糧食少了不足以負擔起六千人僞裝所需。

  帶糧食多更考慮到了最壞情況,最壞情況是,一旦李某人運氣不好真的失陷洛陽,到時張飛裹挾百姓容易,裹挾十幾萬人乃至幾十萬人都容易,可糧草籌集卻不易。多帶糧草,能大解糧草之需。

  行軍隊伍很漫長,前邊,張飛邊騎着馬,在馬背上翻看着一本厚厚的小冊子。

  這是上回自洛陽回來之後事後的總結內容。

  此行又去洛陽,還要同樣行事,張飛在回顧計劃細節。

  車中,李孟羲也在看東西。李孟羲在看地圖,上回張飛劉備從洛陽回來之後,張飛一併帶回了一份超級詳細的洛陽及洛陽周遭地圖,地圖詳細到標註了每一個村落,每一條小路,連每一個村子有進出幾條路口都標註在其中,連每一隊士卒的行動路線都標註其其中。

  可以說,上回,要是事到臨頭不得不發,就憑張飛做好的準備,一戰打下洛陽的可能,高達八成。

  李孟羲亦或說現在的鉅鹿軍之所以每到一地都必要詳細收集所到之處的地理信息,再來源於某次教訓。

  討張角途中,義軍過鉅鹿城而不入,結果未曾想到,過段時間,義軍還要趁夜搶攻下官軍據守的鉅鹿城,當時要不是張角提供城防信息,關羽也就無法一夜下城。

  由此教訓可知,到一處,便要儘可能詳查地勢地理,因爲誰也不知過幾日會不會就要折返回來大戰一場。

  時間過去很久,越發證明這個決策是對的。

  劉備去了一次堪稱龍潭虎穴的洛陽,李孟羲本以爲自己不可能去洛陽,誰料想會有一天不得不去,幸好準備充足,這次去洛陽,只要一到洛陽,憑着上回畫好的地圖,直接分派兵力,都不用怎麼改計劃,三日之間可把人手分派好,若暴動,兩日就可裹挾十萬人,三日就可裹挾幾十萬。

  馬車在骨碌碌的前行,李孟羲把所有地圖翻看過一遍,編號全都在,一張沒缺。這回去洛陽,連繪製地圖都省了。

  在李孟羲離開洛陽時,他丟下了一大堆政務,他一走,劉備等人就得接手。

  李孟羲留下的政務有,農事一項,沙田裏李孟羲爲試驗施肥方式種下了許多麥苗,需要有人時時查看麥苗長長的如何了,按原有計劃,得繼續施肥,得注意收集數據。

  農事一項還有,植樹,種植藥材,種植蔬菜,還有繼續打造農具,天暖了,可以繼續孵化雞鴨,可以培育牛騾牲口,等等。

  商事方面,欠常山甄家的錢該還了,還有,紙張,書籍,兵器等鉅鹿緊俏商品可以派遣商隊販往四面八方。同時,鉅鹿缺鐵,缺木頭,缺藥材,鹽巴,牛騾牲口,這些也都要買。

  於兵事,趁着農閒,該派人下放各處操練民夫。還有兵器打造,兵員訓練等等。

  見不得光的事有,簡雍得暗地裏主持盜墓事宜,盜墓進行的太順利了,盜墓隊已經挖了二十多個墳了,墓葬品堆積的越來越多,又得找銷路了。簡雍手裏有一份隱祕地圖,地圖上標註了所有探明的墓地和所以疑似是大墓的位置,盜墓隊挖了二十多個墓,探明的卻多達一百多個,探墓的速度遠快於挖墓。

  李孟羲臨走時祕密交代簡雍,讓簡雍擴編盜墓隊,同時,儘可能到到外地去挖墓。

  李孟羲考慮的很簡單,他考慮的是時間有限,自己治內的墓晚一點挖也無妨,但一旦天下亂起來,別人勢力範圍內的墓就不好挖了。所以先下手先挖遠處的,自己治內的墓什麼時候都能挖。

  簡雍也是爲難,盜墓這事兒太隱祕,李孟羲又讓擴編又讓謹慎,這讓簡雍不知如何是好了。

  歸盧植管的,是科學部。

  盧植負責天問司,天問司負責記錄所有疑問。

  李孟羲出發去洛陽的隔日,又是天問司收錄問題的三日之期。

  盧植一早到城外草棚下等着。

  不久,便來了一提着筐子的老農。

  老者往草棚裏看了一眼,盧植笑着請老者落座。

  “老哥哥,你今個兒想留啥問題,你說,我給你記着。”盧植鋪開了紙筆,和和氣氣的說着。

  盧植給足了面子,老者面上有光,他張開沒牙的嘴巴呵呵笑了,“俺一個種地的,也不懂個啥學問,俺就是想找個人說道說道。”

  盧植也笑了,“老哥哥但說無妨。”

  老人思索片刻,絮絮叨叨說出自己心中疑惑。

  “那是俺二十多歲,”老人眼中追憶着,“是夏天,熱的樹葉子都焦了,忽然天就陰了,天上烏能濛濛的黑,俺曬的糧還沒收,嘩啦啦雨就下來了。”

  “好大的雨啊,一下就是半個月不停,水下的大的河裏都滿了,聽說別處淹死不少人。”

  老人看着盧植的眼睛,“老弟啊,看你像個學問人。你可知道,爲啥天旱的時候長了,必會來一場勐雨?

  旱的越長,雨來越勐,這是爲何?”

  盧植被問住了,他想答說,天之道,過尤不及,所謂陰極陽生,動極靜生,久旱必大雨,久雨將大晴,道理大概如此。

  可盧植不很確定自己猜的對不對,只能坦然的朝老者拱手一禮,“老哥哥見諒,此疑,某不能答之。

  此疑旁人未問,某記之如何?”

  盧植動筆片刻把問題記下。

  老人又問,“野地裏,有節節草,這草怪啊,一節一節長,此草春生秋死,壽命有終。俺尋思,要是他壽命無終,他節節往上,豈不長到天上去了?”

  好有趣的問題,盧植也忍不住思量起來。

  還是節節草,老人又說了其他疑問,老人說跟旁人爭竟,有的說節節草二月冒頭,有說二月中冒頭,可到底這草何時冒頭,誰也說不清。

  還是節節草,老人說跟別個爭竟節節草到底是幾節,有人說最長三十多節,有人說二十多節,最長多少節,誰也爭竟不出個準確數目。

  還是節節草,老人說出了自己最大疑問,“這節節草怪異啊,沒啥別的草像節節草這樣節節分明,也就竹子跟他像,竹子也是節節分明。

  這倒奇了,這節節草,會是跟竹子一個孃胎裏生出來的不成?”

  盧植正記錄的筆不由停了,盧植覺得很奇特,還真是,節節草跟竹子好像,能會是同種不成?

  老人還有問題,“比如說這,有的牛他牛角掉了,還會長出來,可有的牛角掉了,他咋不會長了?

  角也有根不成?”

  ……

  “豬一生一窩,牛一胎一倆,是大了生的少,小了生的多?

  可狗比豬小,生的比豬少。

  豁子比豬小,生的卻比豬多。

  這畜牲之類,生多生少,有何緣由?”

  ……

  “老話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那敢問,再翻二十年,又一東西,不又回回去了?

  早晚得回去,他何必背這無用之功?”

  ……

  “鋤頭使得勤了,不磨也亮。

  可爲何往那一放不管,能鏽的都是鏽?”

  “麻繩要斷,從來斷在中間,沒有說斷在兩頭,又是何故?”

  “人說旱年之後,必有蝗災。

  老兒活了六十七年,遇大旱四回,回回應驗。

  爲何這大旱之後,必有蝗禍?”

  ……

  “莊稼按說得有土才生,可俺見過有麥子長在石頭縫裏,石頭縫裏只有髒水,拔出來,也見生根了。

  怪也。”

  “村裏挖了口新井,三五年過,井沿遍是青苔,這青苔也無人去種,可它爲何就能長成一片?”

  ……

  老人絮絮叨叨說了一堆疑問,等老人離去,盧植往紙上一看,不覺間,記了整整四十疑問。

  盧植細看所記,老人問的問題都很尋常,沒有一點高深,不過是莊稼啊鋤頭啊狗啊豬啊之類的問題,可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盧植細看一遍,發現問問難答,發現每一疑問似都深藏玄奧。

  盧植思索良久,想想出哪怕任何一題的答桉,一題也思索不出。

  盧植不由笑着連連搖頭。

  一無名耕者,問住了名滿天下的大儒。

  鉅鹿城中,城主府,劉備在張羅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

  李孟羲曾跟劉備談及一個假設,假設說有朝一日天下大亂,到天下大亂時,得揮兵掃蕩天下,要掃蕩天下,橫阻當頭的必是天下雄關堅城。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現在天下尚未大亂,各地城關入之如閒庭散步,那何不趁早早做打算,何不派人早早查清天下所有城池詳細以備不時之需。

  李孟羲之前早就開始收集各處城池關隘的情報,冀州一地已收集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該往全天下發派人員了。

  讓劉備覺得棘手的不是收集城池情報這一點,而是伴隨收集情報同步的細作安插事宜。

  在李孟羲的計劃中,李孟羲準備挑選死士往天下每一處城池無論是洛陽還是蜀中,全都早早安插好細作。

  天下間有城池成千上萬,這需要有成千上萬可靠之人,劉備跟李孟羲的分歧就在這裏,劉備覺得,若有成千上萬的死士,留這些忠心耿耿之士行治地方豈不比派出去當細作更有用。

  三千死忠之士,等於三千一心爲公的幹吏,等於治下政治清明。

  劉備不完全贊同李孟羲大用細作的做法,劉備覺得,偏奇之道不敵堂堂正正,劉備經深思熟慮,決定只向那些關鍵的要害城池投放細作,小城就不必了。

  能當死士忠心不二的人才,劉備捨不得用,劉備覺得讓忠心不二的人當死士太屈才。

  或許劉備纔是對的。

  李孟羲走後數日,劉備密挑選細作兩百人,以大事相托。

  兩百人各被劉備授予了信物,信物是一枚小小的新鑄當十錢,錢上有一個隱祕的【四】字印記。

  這是第四營的身份憑證。

  所謂第四營,是諜間營,不直接取諜間營的名稱是爲了掩人耳目。第四營名字由來是,除,親衛,傳令兵,執法軍士之外,主將手中第四支親信直率力量。

  第四營編制存在於軍中,但軍中找不到任何第四營存在的痕跡。

  就是有朝一日有敵方細作刺探到第四營的蛛絲馬跡,第四營這個名目放到敵軍首腦面前,敵軍首腦從名字也猜不到第四營到底是幹什麼的。

  被劉備精挑細選的兩百諜間之士,個個有勇武,畢竟要當細作,有勇武,就更容易爬上高位,要是能當個守門將軍,就更好了。

  兩百細作在夜間隱祕出發,散向四面八方,不知所蹤。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