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出城考察
沒有先進的技術支持,沒有先進的思想指引,農民階級就沒有能力,也沒有方向,去打破一箇舊世界,建立一個新世界。
因此,胤禵必須通過各種方式,讓一部分農民首先脫離土地,轉變成爲產業工人。
使其獲得更爲進步的科學教育,掌握先進的生產力,進而促進先進思想的誕生。
嚴格意義上來講,胤禵現在還是有一部分進出京城自由的。
按照康熙之前的旨意,爲了處理糧食危機,授予胤禵和胤禛來往京城和通州的自由通行之權。
而修建軌道運輸系統,作爲糧食保障計劃的一部分,理應繼續享受該待遇。
但是最近出格的地方有點多,爲了不被抓小辮子,還是多請示多彙報方爲上策。
翌日,清晨。
一干人等在內務府集合之後,直奔朝陽門而去。
除了內務府的這些人,胤禵還特別邀請了胤禛一同前去,反正刑部的事情,大方向已經定下來了,剩下一些收尾的工作,有傅臘塔看着,也翻不出什麼花了。
況且,之後現場的許多事宜,還需要胤禛出面調節,從項目一開始就加入進來,那就再合適不過了。
京城內城九門選擇的位置,稍有有點奇怪,尤其是東西兩側城牆的四個城門,位置比較偏北。
東側的朝陽門和西側的阜成門幾乎就在中間點的位置,而這兩個城門連線的中點,正好就是景山的位置。
所以對於京城而言,南北走向的軸線是非常明顯的,但是東西走向的軸線就不太好確定了。
不過這一情況,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發生了變化。
皇城金水河以南部分的拆除,徹底打通了原本被隔開的東西長安街,在加上有關部門辦公位置的重新選址,使得長安街一躍成爲京城東西走向的中軸。
等到胤禵到達朝陽門的時候,恰好胤禛也是剛到,按照距離上來算,畢竟兩者也是差不多。
出城之後右轉,沿着城牆根往南,大約七裏地左右,就可以到達東便門。
這個地方是胤禵需要考察的第一站,也是通京軌道一期工程的終點站。
現在的胤禵沒有鬼子那麼野蠻,膽大妄爲到敢在城牆上開個口子,尤其還是內城牆。
所以無奈之下,外城東便門就是一個比較合適的選擇。
而且京城東側的四個城門之中,在東便門搞施工是影響相對最小的一個,連接內城和外城也都比較便捷。
衆人騎在馬上,停下之後,胤禵問道:“你們覺得這路應該選在通惠河以南,還是選在通惠河以北?”
對於這個問題,胤禵實際上是心中早有答案的。
歷史的實踐告訴我們,京城正東方向的鐵路,選擇的位置在通惠河以南,平均距離大概三百米左右的位置。
之所以問出這個簡單的問題,就是爲了試探一下各人的立場問題,同時也是爲了樹立一下個人形象。江河這種天然形成的屏障,雖然有可能能夠帶來一些運輸上的便利,但同時也是阻礙交通發展的絆腳石。
在技術條件不發達的古代,大城市的建設規劃,更多是依山傍水而建,無法實現跨江跨河的跨越式發展。
聞絃歌而知雅意,在其他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雷金玉答道:“目前來看的話,河道以南是比較合適的。”
“以後進出大量的人員物資,都需要通過城門,河道以南不會受到河流的影響,運輸量的上限會比較高。”
到底還是有個思路比較清晰的技術人員,胤禵點點頭,肯定道:“你也不要只盯着眼前這點項目,一旦軌道通車之後,就會產生大量的倉儲和居住需求。”
“到時候的佔地面積會比現在大上幾倍,甚至是十幾倍。”
“一旦軌道的位置選定之後,新區的發展方向也就定下來了。”
話說到這裏,包括胤禛在內,還在犯迷糊的人,都反應過來了。
如果放在河道以北,整個新區受到通惠河的影響,只能往北發展。
規模比較大的話,又會誕生一個新的外城,套在朝陽門和東直門外。
從此漢人就可以從東南兩個方向,徹底封死內城滿人出京往山海關的快速通道,這恐怕是康熙以及宗室王公們難以接受的。
衆人一同騎馬,沿着河南岸往東前進,一路上還是比較平坦的,沒有什麼大的水面之類的不利因素。
通惠河的水流還是比較清澈的,只是水深不夠,再加上水流過緩,部分河段比較容易淤積。
不過從水量上,供應日常生活生產的取水要求,已經足夠了。
由於提前就已經心中有數,所以這次出行的工作,都進展比較順利。
京城的發展方向,是有其內在規律的。
由於風向主要由西北吹向東南,而且西部和北部都是山區,自然是典型的上風上水區,比較適合發展高端一些皇家莊園之類的居住區。
而從廣渠門到通州一線,屬於下風區,就比較適合發展一些工業製造業等,可能造成污染的產業發展。
也正是因爲西北和東南之間,還隔着整個京城,否則的話,康熙也沒有那麼容易就同意,胤禵聚集大量的人口,安置在京城附近。
從通州折返之後,胤禵和衆人一起回到內務府,準備簡單總結一下,更好推進一下進度。
衆人坐定之後,胤禵道:“來往的路線,大家也都看到了。”
“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整體的線路圖,以及相關的人員、材料、預算等,整理出詳細全面的資料,爲下一步的實施打下基礎。”
作爲實驗性質的原始版,胤禵幾乎沒什麼太多的要求,能用即可,最好能把握下直線就更好了。
作爲具備多年一線工作經驗的工程師,雷金玉問出了最關心的那個問題:“不知十四爺您計劃這條軌道應該多長時間完工?”
胤禵沉吟了一下,反問道:“你覺得需要多長時間?”
對於這個時候的施工技術,胤禵還真是不太瞭解,不過本着不懂就問的原則,估計也不會出大錯。
作爲乙方的雷金玉,自然希望越長越好,不過也不敢太過分,試探着答道:“快則六個月,慢則需要一年的時間。”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