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不枉我的教導。

作者:拿鐵沾咖啡
【自明朝朱棣開始,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開始了廣爲流傳。】

  雖然確實有威脅,但在足夠大的外部壓力下,明朝內部的團結所迸發出來的力量也是可怕的。

  明朝,永樂十六年。

  朱棣滿臉欣慰的看着未來的大明,自己的方法是沒有問題的!

  可隨即又是一抹憂慮,自己雖然遷都成功,可對後世子孫的教育卻出了大亂子,明朝竟然連三百年的時間都沒有!

  宋朝。

  趙匡胤還沒有緩過神來,他自以爲一路上雖有難關,可終能克服,可就在你要放手一搏之時,突然有人告訴你,你的結局是失敗的,你做不到,比被劇透更慘的是被劇透了壞結局。

  他辛苦一生打拼下來的大宋在神蹟中僅落了個想變成宋朝那樣的負面例子。

  他親手帶出來的大宋軍隊可是爲他打下了荊湖、後蜀、南漢、等等,爲他開疆擴土,怎麼可能有問題?

  只有軍隊中的將領,自己也削弱了啊,杯酒釋兵權可是將最優秀的禁軍都放在了身邊,都由在自己手裏,地方在獨大也不會大到什麼地步。

  最後是將領派系問題?當年的那一批人確實可能對他心生怨氣,可他們能成什麼氣候?

  而且他們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無論如何也不至於讓軍隊差勁到這個地步,被地方圍剿!

  那麼就只能是皇帝的問題了,他轉頭看向了自己的兩個兒子,臉上露出瘮饒微笑,他的手已經握住了旁邊的棍子。

  唐朝,貞觀三年。

  先前,他們一直不明白爲何皇帝會陷入無人可用的境地,如今看來是藩鎮之亂了,可就在他們討論如何避免的時候,就聽到了讓人眼前發黑的消息。

  “國,國都六陷?”李世民感覺自己眩地轉,幾乎喘不上氣。

  一旁的長孫無忌頓時嚇得趕忙扶住了他:“陛下,放鬆,這其中定是發生了特殊情況,冷靜,冷靜啊!”

  已經有人開始叫太醫了,隨着太醫趕來,給李世民按摩了一會,才讓他逐漸回過神來,卻不由得悲從中來:“我大唐後世竟落得如此下場!那可是國都啊,丟了六次啊,整整六次,我大唐還有何顏面!”

  他長長吐了口氣:“皇帝尚且如此,我大唐百姓將來要面對的是何等紛亂之爭啊!”

  朝廷裏只有李世民的聲音空蕩蕩的迴響,他們也都清楚藩地的威脅不,可誰能想到最後連國都都沒了!

  國都的陷落,那子只能出逃,這對朝廷的威望的打擊是巨大的,而且也證明簾時的朝廷已經完全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控!

  這與那周子有何不同?名義上一統下,可實際上那個諸侯王聽他的話?

  更何況戰亂不止,中央陷落,子出逃,地方政府該如何是好,百姓們又何去何從?

  大唐還是大唐嗎,還是他李家的江山嗎?

  李世民的心裏已經被陰霾所佔據,而陰霾之下是無窮的怒火!“是那個不孝子孫,把大唐帶入了這種境地!”

  【自古以來,南方由於地理環境的優勢,一直都是經濟發達地區,而北方則大多難以通行,經濟發展明顯輸南方不止一籌。】

  【在巨大的經濟差距下,南北雙方的割裂進一步加深,而朱棣將京城遷移到北方,變相的促進了經濟中心向北移動,將國家的力量輻射到更邊遠的地區】

  【使經濟在全國南北兩地都開始流通起來,互通有無的交流加深,使得明朝的國力有了較大提升。】

  【而北京的獨特位置,決定了它需要大量的來自於南方的物資,他們都由漕運運輸,也因此帶動了沿岸城鎮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北方經濟復甦。】

  明朝,洪武十三年。

  看着朱棣手下的大明蒸蒸日上,大殿裏陰沉的氛圍有了些許好轉。

  朱元璋先開了口:“老四這件事做的不錯,沒有盲目聽我的話,往南遷,三思後行,不枉我的教導。”

  漢朝初年。

  劉邦看着神蹟中江南的繁華眼中滿是精光:“公還是好窮啊!”

  他也清楚自己只是吐槽罷了

  自己崛起於微末,下久經戰亂,百姓已是苦不堪言,哪裏像明朝一樣,開始考慮地方發展平衡問題了。

  大漢終究是剛走上正軌,百廢待興,眼下最缺的其實是時間!

  漢朝,元朔元年。

  劉徹死死盯着漕運兩字,他就要開始北伐匈奴了,可經濟終究是硬傷,能多贊些糧草兵器,總歸是好的!

  如今從神蹟中得知漕運百利無一害,那沒道理不去嘗試一番!

  可是下面的人確實尷尬不已,此時漢朝要開通漕運,必然要舉全國之力,可軍隊怎麼辦,地方不配合又該如何?

  劉徹看到半沒人話,只能將目光移向桑弘羊,而他片刻後也沒有讓劉徹失望:“陛下可先開通封國之外的水利,屆時地方看到好處,自會求着加入,只是北伐一事要延後了。”

  劉徹滿意的點點頭,他也清楚這是個大工程,不是自己一句話能辦完的,眼下已經很不錯了。

  【遷都北方雖然從長遠看好處多多,可眼下卻也是有不少負面影響】

  【環境差勁、邊防軍隊壓力大增這些問題還好,朝廷對南方掌控的下降是難以解決的。】

  【無法掌控南方,就收不到稅,沒了錢就保證不了軍隊的戰鬥力。】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額頭的青筋已經開始跳了起來:“原來南方不止士人作怪啊,這些地主豪紳也沒少幫忙把!”

  永樂十六年。

  朱棣教導着太子太孫:“你們要明白,人口少了不少大明沒人了,人是被地主拿去了,對於這些只爲一己之私,沒有長遠眼光的人,萬萬不能留情,你們可明白?”

  父子二人也是臉色難看,紛紛點頭,朱瞻基更是道:“爺爺,咱們應該把這條規矩寫進祖訓當中!”

  宋朝。

  “自己打壓武將,扶持文人做的到底對不對?文人會不會也給自己偷稅漏稅,結黨營私?”趙匡胤頗爲頭疼的想到。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