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二叔你是真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啊。
【趙光義還能在後世做皇帝有也多虧了他的腦子沒有在跑路的時候只想着跑路了。】
【前面他將部分地方軍隊調到了定州,就是爲了防止遼軍的反攻。】
【而事實也果真如此,遼軍大舉進攻中原,分兩路兵,一路由南院大王耶律休哥帶領從平原一路南下,負責正面強攻。】
【一路由南京統軍使耶律善樸帶領則繞山而行,從後面向宋朝進攻。】
【宋朝將領也不是後世的無能之輩,早已預料到並提前集結了兵馬。】
【由鎮州守將劉延帶領部隊急行二百里,在徐河邊佈防,關南守將崔閆率軍走水路繞到遼軍身後,準備夾擊遼軍。】
【最後遼軍駐紮在城西,準備攻城,可宋軍卻分成了八個大陣各個陣相距一里,有人發現問題了,那遊牧民族大多擅長衝陣,騎兵衆多,這陣法一擺不就是把自己送在遼軍面前了嗎?】
【大宋初期的軍隊將領倘若只有這點水平那不是早就半路沒了?其實不然,還是得看我們的宋太宗。】
【沒錯,你沒聽錯,這就是宋太宗的法子,他趙光義雖然並未親臨前線,但早就神機妙算,可以遠程指揮】
【早在戰爭開始前就有所預料,給邊防的軍隊下達了指令:按照這張我親手畫的《平戎萬全圖》打,定能帶來大勝!】
【什麼!自古以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那就換個聽話的過來!】
【朕的策略絕對沒有問題!這就是咱們宋太祖的想法,雖然在大後方,但不妨礙他遠程微操!】
——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的手已經止不住的抖了起來,他看到了什麼?
那個宋太宗真的是他弟弟趙光義嗎?
這麼多年來外出征戰也不少啊,未來爲何會變成這樣!
他的嘴張開又閉上,不知所言。
——
明朝,永樂十六年。
朱棣看着趙光義這招預授陣圖遠程指揮,也是目瞪口呆。
他自己就是將軍出身,自然知道這意味着什麼。
身爲一個軍隊的領導者,自己卻沒有軍隊的指揮權,可要是打輸了卻還要自己背鍋,天下哪有這種道理!
當年要是自己遇到這樣一個領導,怕不是早就反了。
——
唐朝,貞觀三年。
李世民看着神蹟中宋軍的將領不由得心生僥倖,得虧自己父親當年派他外出打仗,都是讓他自己來,可沒有多少指手畫腳啊!
如今看宋太宗這位,按照神蹟所說,恐怕這大宋後世將這預授陣圖是發揚光大了啊!
【當然,宋朝的將領們畢竟是從戰場上殺出來的,沒點本事是走不到今天的,他們也看出來了。】
【按照這圖走今天肯定是走不出去了,可改陣圖又擔心被皇帝清算,到底該怎麼辦呢?】
【最後監軍李繼隆以力量擔保並保證自己擋下所有罪責,不然今日十萬宋人將埋骨於此!】
【隨後宋軍奮力作戰,又通過詐降讓遼軍放鬆警惕,最後一舉突襲成功,獲得勝利。】
——
秦朝。
秦始皇有些爲後世的大宋將領感到悲哀,他們確實改了陣圖,也獲得了大勝,可看宋朝後世那種情況就知道,這陣圖一事絕對不會就此消失,相反它會因爲這次勝利而被髮揚光大。
不然大宋後世爲何會往南跑?
而且還被稱爲南宋,這要是剛成立的小國也就罷了,可他終究是統一過中原的,這種遭遇到最後都沒能逆轉過來,由此可見未來大宋堪憂啊。
【那麼這次戰鬥前趙光義預授陣圖,而結果是大勝,那麼趙光義會認爲不是自己的功勞嗎?顯然不會,他只會慶幸自己的英明決定。】
【這與大宋的將領們其實也有關係,他們可不敢明說自己大改陣圖,只是稍微補充,這就讓宋太宗更爲自信,可那些將領也是爲了避免被清算纔出此下策。】
【於是從趙光義開始,大宋開始了預授陣圖的戰鬥策略,以後雖然常有失利,卻也是死不悔改,其實真的沒有聰明人嗎?其實也不然。】
【很多皇帝也不是不清楚這樣的危害,那爲什麼還要這麼做呢,無他,唯權力二字,他們太害怕了,害怕被手下的將領們奪權、造反。】
【他們不敢也不能去信任這些將領們畢竟大多都是武將世家,從趙光義開始就對這些武將們不好,誰敢保證他們不會反將一軍朝廷?】
【沒有人會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尤其是這個人還是皇帝,而大宋日後也沒能改變這種局面,這也是大宋日漸衰落的原因之一。】
【或許偶爾也會有想改變這一切的人,可在“宋朝祖訓”面前也只能黯然失色,默默退場。】
——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面前的桌子已經被他一腳幹翻了:“從今往後,軍隊裏禁止戰前使用陣圖,違者以謀反罪直接處死!”
趙德芳和趙德昭兄弟幾人默默不語,心裏暗暗嘲諷:“二叔你是真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啊,還大宋的祖訓?你什麼身份啊!”
“後世史書上都寫得明明白白,掩耳盜鈴罷了!”
——
漢朝初年。
劉邦也是感慨萬分:“公自以爲自己已經是很不要臉了,但好歹還是要點面子的的,這宋太宗是真的沒皮沒臉的啊,他怎麼好意思!我都覺得臉紅!”
衆臣紛紛點頭:他們的陛下雖然不要臉,但還是有面子有威嚴的,照宋太宗這麼玩下去怕不是惹的天怒人怨!
而且他們的陛下能力也是沒得說,起碼該用誰用誰,用人不疑,有足夠的魄力!哪像這宋太宗般,無能尚且不自知!
【趙光義還沒停,自他開始,重文輕武的風氣開始形成,最後更是出現了“以文御武”的思想並以此爲根據演變出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文臣逐漸掌握了朝廷的大部分權力,將武將排擠出這個圈子,並開始伸手向軍隊,掌握各地駐軍,兼職軍隊統帥。】
【可文人能有幾個能文能武、熟讀兵書的?】
【大多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上樑不正下樑歪,朝廷如此,百姓也漸漸不願從軍,後世宋朝徵兵的福利可謂是歷朝最高之一。可大多數人卻依舊繼續寒窗苦讀,不想從軍。】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