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血濺五步的骨氣呢!
【那麼大宋最後實際的防禦水平是什麼樣的?】
【邊防恍若無物,整日空談和平理想,在對於開戰事情上,更是失去了血性,大多考慮利益原則。】
【說什麼謹慎開戰,成了逃戰、避戰的託詞。】
【朝廷軍事上不堪入目,政治上卻宣揚以德服人。】
【再加上宋真宗趙恆開始確立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政治隱形規則,後世宋朝越發不堪。】
【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更得不到。】
【想要對外發展卻被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規則束縛住,最後只能日漸衰弱,趨於滅亡。】
——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感覺好冤枉,一口天下大鍋扣到了自己身上,他什麼時候說不喜歡戰爭了?
他什麼時候說重文輕武了?
他什麼時候說要放棄防禦專注於內政了?
他一輩子的目標可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啊。
這段時間之所以停止戰鬥,就是爲了休養生息,一舉消滅北漢啊!
趙德昭若有所思的說到:“父皇,也許是二叔當初對遼的大敗,產生了畏懼心理。以至於傳到後世竟成了那個樣子。”
趙匡胤頗爲贊同的點點頭:他也覺得是這樣。
弟弟不爭氣,打了敗仗完了還想把自己的害怕心理裹一層包裝,於是便對外宣揚這是“祖宗之法”。
當真是自己的親弟弟啊!
好在趙匡胤已經被氣習慣了。他很快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儒家上。
這儒家居然帶領大宋走上了君子、道德之路!
可再怎麼道德,國防也不能減弱啊,不講究利益了啊!
這君子之禮都快把自己治沒了,簡直是天下的笑話!
可儒家又爲何能夠影響到如此大的範圍呢?
——
唐朝,貞觀三年。
同樣的問題他們也有。
長孫無忌拱手道:“文官的力量本身並沒有那麼大,但是爲了壓制武將,文官從皇帝那裏得到了大量的權力的遊戲。”
“以至於後期皇帝難以收回,便形成了完整又有強大的文官的勢力團體”
“而且當時社會風氣偏向文官,再加上宋朝長期傳承的壓制武將的思想,文官的地位又不能動搖的太狠,以至於文官的勢力滲透到方方面面。”
——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此時的康熙剛打完雅克薩之戰,準備談判。
見到神蹟中的話不由得感嘆道:“當真如此,戰場上不能擊潰對方,談判桌上又能拿到多少?”
“倘若大清沒有這次大勝。這幫豺狼野狗又怎會與朕談判!”
——
秦朝。
有些人已經慌了神。
叔孫通眼見着宋朝的儒家文人搞出了這種事情,當即連聲反駁道:“陛下!我儒家的思想你是有所瞭解的!”
“怎麼可能造成後世那種情況,盲目推崇道德主義!我儒家傳承定是被奸詐小人利用了啊!”
這番話他說的也是真情實意。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此時的儒家文化與後世還是有些不同。
秦始皇自然也很清楚,眼下的儒家理念是無法做到那樣的程度。
出言安慰道:“諸位儒家文人我自是瞭解的,無需掛懷。”
——
漢朝,元狩四年。
此時的董仲舒年歲已高了,看到神蹟中宋人的理念,也是勃然大怒:“我儒家何時出了這等思想?”
“匹夫一怒,血濺五步的骨氣呢!這些所謂的道德禮儀不過是懦夫罷了!”
“這分明就是一羣奸佞小人,打着儒家的旗號爲自己謀求利益了,怎配稱爲儒家學子!”
【再來看看今天的主角宋太宗趙光義。】
【先前高粱河一戰雖然大敗,但他並沒有放棄收復舊土的決心和勇氣,這是好事。】
【可問題是他並沒有對先前的失敗進行思考,並沒有意識到戰敗的原因究竟在哪兒。】
【他只想着接下來要找一個好時機,一舉大敗遼軍,重新樹立自己的威嚴。】
【太平興國四年,遼景宗耶律賢駕崩,太子遼聖宗耶律隆緒登基,年方十二,尤其母后天皇太后奉遺詔攝政。】
【趙光義得知遼朝契丹主少,母后專政的情況後,自認爲時機已到,大量的積累了戰略物資,準備發兵攻打一波,史稱爲庸熙北伐。】
——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完全無法理解,他奇怪地看着趙光義:就因爲皇帝年少,太后主政,你就覺得遼國就好欺負嗎?
這也不是遼國第一次太后主政了!上一個應天皇太后就不是省油的燈啊!
自己的這好弟弟打仗前都不收集一下敵人的情報嗎!——
漢朝,元狩三年。
劉徹也在嘲笑趙光義,連他都看出來了。
神蹟中的奉詔攝政就足以顯示這皇太后的實力,如果遺詔爲真,遼景宗一代帝王都認可這個太后的能力,顯然不是昏庸之人。
若遺詔爲假,這個太后能僞造出假遺詔,得到朝廷上下認可,更不是泛泛之輩。
這趙光義竟以爲此人如此好對付,當真可笑。
——
遼國,保寧五年。
耶律賢握住了蕭綽的手,動容說道:“不曾想我居然讓你承受如此重的擔子。”
幾位大臣在一旁滿眼擔心,雖然日後還有皇后支撐朝政,可陛下過早駕崩,終究是他們的失職。
【實際上趙光義本不該如此覺得遼朝虛弱,那麼問題出現在了哪呢?】
【歷史上這位承天皇太后把控朝政時,是遼朝的黃金時期,她令遼朝“勸農桑、修武備、邊境大治”】
【趙光義在此時與她開戰,實在是大錯特錯。】
【而趙光義之所以會誤判,很大部分程度上源自於文人。】
【承天皇太后對遼朝卓著的功勳都建立在宋朝的大敗上。宋朝文人自然對他心生埋怨恨。】
【於是一堆諷刺她的“小作文”在宋朝流行不斷,而且前人也沒幾個逃過去的。趙匡胤受影響的根源也是來源於此。】
——
漢朝,元朔元年。
漢武帝劉徹莫名覺得有些諷刺,打不過也就罷了,還背地裏諷刺人家,這等人也配稱作文人?
怕不是寫了幾個大字就自稱文人了吧。
下面大臣紛紛充耳不聞,那“小作文”聽起來就不是什麼好詞,以自家皇帝的風格,被宋朝的那些酸腐文人議論是必然的。
——
唐朝,貞觀三年。
李世民都不想說了,自己本來就上位不正,按照他們的君子之禮,那小作文不得寫上個幾百篇。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