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攻略蒙古
這些重火力的裝備在明軍進攻蒙古部落的大規模營地和城鎮時,能起到極爲重要的作用。
而秦銳在蒙古作戰的策略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明軍對所有的蒙古部落並不是全部一視同仁,而是拉一批打一批。
對那些敢於襲擊明軍的蒙古部族則是採取鐵血手段,派出騎兵師深入草原腹地,對這些蒙古部族的老巢發起猛烈的進攻。
讓這些敢於嚮明軍發動攻擊的蒙古部落充分感受到來自於大明的鐵血怒火。
而對於那些接受明軍招降,並且給明軍提供幫助的蒙古部落,則將這些部落納入大明軍隊的保護範圍之內,並且給他們提供各種幫助,甚至會出售給他們一些繳獲的火銃。
這些火銃都是來自於各地軍隊在清軍手中繳獲的。
其中有一大批還是原來大明官軍所裝備的。
而明軍的各部隊雖然經歷了大規模的擴軍,但是自從張嶽和姚遠從美洲帶來了大批武器裝備以後,即使是新兵也看不上這種老舊的兵器了。
所以大量的清軍老式火器裝備只能放在倉庫中封存。
這些淘汰的火器裝備之所以沒有被銷燬,則是因爲朱君洛考慮到將來一旦發生更大規模的戰爭,有一些武器的儲備總比沒有好。
但是現在爲了讓這些歸順大明的蒙古部落有更多的自保能力,在秦銳的建議下,將一些火器出售給他們。
而秦銳得到的就是這些蒙古部落提供的大量戰馬。
有了大批的戰馬,秦銳組建起了兩個個騎兵師。
每個騎兵師人數六千人,配備了一萬五千匹戰馬。
不僅僅是每個騎兵一人兩馬,還攜帶了大量的重型武器裝備。
之所以裝備數量如此之多的戰馬,主要是因爲明軍的武器裝備需要消耗大量的彈藥,對後勤補給的需求極大。
但是對於廣袤無垠的蒙古草原來,想要給這些騎兵師提供後勤彈藥補給,無異於癡人夢。
就連利用空中飛艇都無法滿足大規模騎兵的彈藥補給需求。
所以爲了能夠讓騎兵師進行遠程奔襲,還要保持足夠的機動性。
只能給騎兵師裝備兩倍的戰馬。
要不是一時之間無法得到更多戰馬,秦銳都想讓騎兵師按照一人三馬配備戰馬。
但是隨着歸順的蒙古部落越來越多,大明也能從這些部落中不斷採購到更多的戰馬。
可是現在不僅是秦銳的第四軍團需要大量的騎兵,就連其他軍團也在不斷加大騎兵的數量。
現在大明的野戰軍數量已經達到了近一百萬人,再加上爲這些野戰軍提供各種後勤服務的人員,加起來已經超過了兩百萬人。
再加上很多地方崎嶇難行,後勤補給全靠畜力運輸,因此大明現在對騾馬等畜力的需求非常大。
全國所有軍隊的騎兵加起來也超過了十萬,正規的騎兵部隊對戰馬的要求更高,數量更多。
因此,朱君洛讓秦銳向一些蒙古部族加大戰馬的採購量,甚至可以在蒙古草原建立一些大型的養馬場,專門爲大明培育大量戰馬。
而草原的蒙古部族數量衆多,除了這些歸順大明的部族和敵對大明的部族以外,更多的是持觀望態度的蒙古部族。
這些部族不會嚮明軍發起攻擊,但也不會嚮明軍投降,歸順大明。
他們只是冷眼旁觀,互相井水不犯河水,看明軍到最後能否征服那些敵對的部族。
而秦銳想要將蒙古草原全部收復,最大的阻礙卻正是這些中立的部族。
因爲歸順大明的那些部族其實都是一些在草原上勢力弱的部族。
本來就是弱勢羣體,一直被一些強大的部族在蠶食。
現在大明進軍草原之後,便立即向大明示好,希望能得到大明的庇護,以對抗那些實力強大的部族。
而與大明敵對的部族中,卻大多都勢力龐大,實力強橫。
所以,現在真正能將蒙古草原征服的到底是哪一股勢力,此時還是個未知數。
畢竟蒙古草原實在是太大了,缺少戰馬的明軍很難在草原上將那些強大的部族真正擊敗。
雖然秦銳組建起了近兩萬饒騎兵部隊,但與那些強大的部族比起來還是不夠看。
而步兵的數量雖然不少,可在草原上,這些步兵根本無法深入草原的腹地與那些部族作戰。
所以此時的秦銳也是十分頭疼。
就在這時,朱君洛給秦銳傳信,讓他派人與中立的蒙古部族溝通。
大明可以與他們進行平等的貿易,可以儘可能地向這些草原的遊牧部落提供生活所需的產品。
於是,秦銳派出了一大批使者,分別趕赴各大部族,與其進行貿易談牛
剛開始的時候,只有少數幾個物資匱乏的部族同意了互市的建議。
在雙方指定的區域定期進行互市貿易。
交易的商品有大明提供的各種生活用品,和草原部族提供的肉食和皮毛,還有一些草原特有的藥材。
起初這些草原部族並不提供活的牛羊馬匹等,只是將一些殺好的肉類和皮毛拿來進行交易。
但隨着大明提供的各種產品種類越來越多,琳琅滿目的產品讓草原上的人們大開眼界的同時,購買的慾望也越來越大。
而買到這些東西的人們回去後,被周圍的人一陣羨慕,引得越來越多的人前來購買大明生產的各種產品。
很快,互市的規模越來越大,而這些草原部族的貴族們也從中賺得盆滿鉢滿。
他們通過收取互市的交易稅就獲得了大量的金銀,更不用很多蒙古貴族將大明的產品販賣到更遠的部族,從中賺取巨大的差價。
逐漸越來越多的蒙古部族看到了這其中的好處,也開始加入了互市的行粒
慢慢地一些部族開始放開了限制,將一些牛羊也賣給了大明。
而秦銳則開始派人在這些部族中不斷地活動,暗中收購一些馬匹。
在這個過程中,這些中立的部族逐漸對大明產生了好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