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5. 海內存知己 京城.楊大洪 君子固世所……

作者:御井烹香
半壁江山說,究竟是誰第一個提出的呢和大會戰、遞解稅銀派一樣,其發祥現在早已無考了,而且,目前來說,也沒有什麼官員公然支持此派,爲其奔走發聲這個策略,是否有它的獨到之處,是否是沒辦法中最好的辦法的確都是可以仔細商議的事情,但是,因其巨大的爭議性,毫無疑問,至少在沒有明確得到某方示意之前,不論是西林還是閹黨,也沒有一個官員敢於明確地表達支持。人們多是用一種議論新聞的態度,談論此策瞧瞧,現在京中的妖言已經到這個地步了

  然而,楊大洪現在不得不仔細估量此事了半壁江山說,到底是誰提出的朝中兩黨,是否有一黨支持,還是說,真正的提出者並不便露面這壓根就是別宮中那位荒唐小子的想法

  最後這個念頭,是最讓人不寒而慄的,因爲它極有可能是真的坐擁江山的九五至尊,卻恰恰反而積極主導割地,光是想想就讓人對大敏的前途完全絕望,可老未家早不是第一代出這樣的荒唐天子了微服逃家去邊關打仗的、癡迷修道長年累月不上朝的、和朝臣賭氣,不肯任命大臣,導致地方衙門塌方,缺官缺到一個地步,吏目勢力逐漸膨脹的

  比較起來,如今這一位雖然也頗頑劣,但論作妖的事蹟還真不過爾爾,除了不喜歡住紫禁城裏,喜歡住在設施更完善更買化的別宮,以及身爲敏朝至尊,卻對買活軍的文化深感興趣之外,他甚至還能算得上是勤政呢

  雖不敢說英明,但腦子也並不糊塗,至少在他手上還作興出了特科,讓楊大洪這樣決心殉敏的死忠大臣,還看到了一絲求活的希望,認爲朝廷還有可爲之處。實在要說的話,最近一次胡鬧,也就是今年了,聽說皇帝得了高人批命,今年要忌水,於是今年春天開始,便在別宮中深居不出,堅決不去任何水面,就連端午節,本該在西苑看龍舟的,也直接下令取消了,甚至連分住在各處的妃嬪們都不見了,一副清心寡慾的樣子這要不是皇子已經滿地爬了,壓根不缺繼承人,朝臣還非得就此進諫不可。

  提出半壁江山全數代管說的,會是皇帝嗎

  這是個註定得不到答案的問題,楊大洪心裏很明白,因爲這個人不能是皇帝,所以也就永遠都不會是他。這話要反過來看如果皇帝並不真正支持這個想法的話,這說法有可能流行起來,成爲能和主戰、主和分庭抗禮卻又找不到源頭的第三種聲音嗎

  眼下京中的輿論雖然紛亂,但在楊大洪眼睛裏看來,卻還是清清楚楚主戰、主和的聲音之所以未能形成大勢,沒落實到奏章之上,其實只是因爲西林、閹黨的大佬還沒擇定自己的立場,所以底下人還不便發聲而已。

  以如今朝中的局勢來說,閹黨所支持的,西林必定反對,而西林所支持的,閹黨也必定不會讚許,實際上,衆官員自己的見解如何並不十分重要,如此異論對立最大的意義在於給皇帝和內閣了決策以及執行的餘地不論選什麼立場,都有一部分官員支持,這就是上位者從容選擇的底氣。

  而執行上也是如此,順理成章地便可挑選出一批官員來執行此策,如此涇渭分明而又能各行其是的系統,有時反而要比朝中沒有山頭,意見久久無法統一,決策之後,也很難找到有能力且立場一致的官員來盡心執行要更有效率一些。這種兩派對立的局面,可以讓有辯才的官員來立論,能實幹的官員來執行,大家各盡其責,朝廷的決策才能往下順暢地推行。

  那麼,是什麼阻礙了兩派來選擇立場呢楊大洪和張大人懇談之後,對朝局有了新的見解,與其說兩黨在主戰和主和中舉棋不定,倒不如說是兩邊誰也不想爲獻土賄買說背書,這不是在爭功,而是在諉過哪怕就連一向自詡對皇帝忠心耿耿的田任丘,現在也退縮了,他們誰也不願承擔起這觀點背後的代價

  雖然此策,的確爲良策,或者說是敏朝在四面楚歌中,爲了一絲生機,最後也最無奈的選擇,沒準到最後真能爲敏朝爭奪來一線生機,但策爲良策,獻策者卻必定死無全屍,留下千古罵名,只怕來日嶽王廟前,都要多一尊跪像了

  若是此策不成,獻上的半數國土,並沒有拖垮買活軍,反而成爲其壯大的資糧楊大洪以爲這也是很可能發生的事情,實則此策賭的,不過是謝六姐的任性,賭她求全的性格,極大的可能,最後此策是買、敏雙輸

  謝六姐放棄在先領地推行的,極爲激進徹底的轉化政策,把代管國土設爲某一便叫特區好了,某一特區,用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功夫慢慢消化,只進行有限度的變法,如此,買活軍自不會內亂,反而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強大到比現在更不可思議的地步,反過來輕鬆推平敏朝殘存的國土,這樣敏朝自然是輸得徹底了。

  而謝六姐心中那求全之癖也是輸了楊大洪經過仔細思考,認爲這樣的姑息做法,最終會造成買地在徹底變法時遇到極大的抵抗,便如同閩西之例,用買活軍的說法,便是既得利益者汲取了先進生產力的滋養,反而會變得更加強大,給徹底變法造成更大的,甚至是難以逾越的阻礙。

  如此的痼疾,不會妨礙買活軍成爲寰宇最強大的政權,繼承華夏的名號,光耀宇內,萬國來朝但是,卻足以在謝六姐心中留下一個恆久的陰影,成爲她畢生的一個遺憾。從這個角度來說,那敏朝此策,也是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在某一層面來說,確實讓謝六姐輸了。

  且不論買地的走勢,若是這個結局,那麼,此策就等於是賭輸了,獻策者必定會被敏朝遺民唾罵,倘若楊大洪是獻策者,他如何面對這樣雙重的打擊亡國之罪,在天下人看來,至少九成要算在這個獻策者的頭上,就是他頭腦發昏,出此下策,敏朝纔會如此速亡。屆時,千夫所指,無疾而終,且不說買活軍會否給他什麼好處,便是有,他楊大洪還有什麼面目苟活於世

  而若是此策成了呢等待他的會是什麼好下場楊大洪閉着眼睛都可以想到其中的套路這個策略,由無名小卒來提是絕不可行的,必須要一個有威望的大臣爲其背書倡導,方纔有可能被朝廷採納,伴隨着這一點的,必然是這個大臣本身的飛黃騰達乃至位極人臣甚至是先飛黃騰達、炙手可熱,才由他來提出這一策。如此,皇帝本人便立刻被摘出來了皇帝是好的,都是被奸臣矇蔽了,奸臣當政,纔有如此自甘下賤羞辱的對策

  而數年後呢,倘若買地真因吞併半數江山而陷入內亂,而敏地這裏,又因爲特科的建設而國力有所恢復,軍力也有些長進,可堪一戰的話,楊大洪能因此功成身退嗎不,皇帝只會捧起如今的主戰派大臣之一,忠臣興、奸臣死,以楊大洪之死,來宣告朝廷已經掙脫了楊大洪的矇蔽,徹底洗心革面,感召人心,君臣戮力,着手收拾舊山河

  若以爲皇帝會向臣民說明此策用意,併爲楊大洪酬功者,只怕是這輩子都不適合步入官場這樣的人,既不會明白某同僚爲何得以提升,也不會明白自己怎麼就被貶謫了,可以說是對政治毫無認識。而楊大洪雖然素有清直名聲,卻並不是個傻子,恰恰相反,倘若一個官員又有清正之聲,又能在朝中走到高位,那麼他還要比一般的庸碌諂媚之官聰明得多。

  他完全清楚張大人對自己的這一番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真正想出這個策略的人,無法出面,並且似乎也不願意讓閹黨出面,或許是因爲他對特科抱有長久的指望,在籌劃中不願把和特科掛鉤的閹黨當做敢死隊般,只做一次性的用場,或許是因爲他也認爲閹黨之勢已然足夠,可以適當扶植扶植西林

  而西林黨中,也不乏有人以爲,既然情勢已經無法再壞,就不如賭這一鋪,不成,大家一起完蛋,若是成了,在楊大洪倒臺之前,西林黨可是有數年來難得的喘息之機,至少也能把許多後進的官位,乘機往上提一提了

  至於楊大洪的生死你楊大洪不是素有清名嗎不是爲了皇敏正統,不惜一死嗎兩次移宮,豈非都是把頭別在褲腰帶上既然如此,今又何惜爲大敏鞠躬盡瘁,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呢

  送走張大人之後,這一夜,小院中的燭影始終搖曳不休,楊夫人前來探看了三次,都被楊大洪打發回去了,他心潮起伏,難以自制,夤夜深思,衆多思緒紛至沓來,竟是難分主次,一會兒感慨,敵至門扉,已是亡國之危,朝中卻仍在內鬥,不免嘆朝中無賢可卻又不知該如何將朝政從這漩渦中拔出;一會兒又自嘆,自己本以爲一生唯求心安而已,不想到如今,才知道原來也爲清名所累,屢次出頭時,都想着爲國無暇惜身,今日拷問內心,才明白原來從前,的確是願意死國,可也知道,若是當時便死,自己必定在士林留下千古美名,而今日,一樣是死國,他竟也珍惜名聲,有了退縮與猶豫

  不一會兒,望着小院,又想到了老友惠抑我,自己這小院,還多虧了他照拂得來,否則去年南城地動之後,屋舍倒塌,家無存銀,幾乎要無處棲身,更不提怎麼過冬了,險些就要辭官回鄉度日,倒也不必面臨今日的抉擇說來這事還多少要賴他頭上呵呵,只是朝廷養官也的確太苛了,比起來,買活軍的官制,真有不少可取之處

  忽然又想起了別宮中的皇帝,這一策,真是他提的麼很奇怪,此時此刻,楊大洪反而心平氣和,並無絲毫恨鐵不成鋼,甚至是責怪的念頭,心中還泛起了強烈的同情。他是瞭解陛下的,陛下還在沖齡,便有所耳聞,這個皇帝,只怕他也做得不快活,若是由得他選,只怕他早南下去尋買活軍了。他既然不得不揹負起了這樣的重擔,也從未接受過人君的教育,更是不曾眼見過這萬里江山,又怎能責怪他千方百計地把這些已成負累的國土給甩出去呢

  “是了”仔細琢磨良久,楊大洪也是啞然失笑,一陣釋然,“即便此策是陛下主導,也決不能說昏庸,他是絕不會虧的,獻土之功,足以累積太多政審分了就算謝六姐心下記恨,規矩所在,一樣要予以優容陛下長大了,已學會了拿捏人心,陛下長大了啊再非當日在李選侍的淫威之下,戰戰兢兢求生路的無知小兒了”

  雖然這個長大了的皇帝,拿捏的正是楊大洪的性命,更是想要他用性命與清譽,爲一條自己都並非完全贊成的激進國策做保,但這一刻,楊大洪還是笑得無比欣慰,“國有長君,可以無憂矣”

  “什麼,大洪你”

  翌日,張大人在居處,喫驚地聽楊大洪宣佈了自己的決定,“這,昨日不過是一番閒話,你聽聽便罷了,便是不贊成所謂代管說,也不用辭官啊”

  “僕心意已決,大人不必再勸了。”

  楊大洪一身清清爽爽的青色道袍,已是去了補子、官帽,整個人都灑脫起來,似乎放下了什麼千斤重擔,就連常年皺緊的眉頭都鬆開了,瞧着似乎年輕了十幾歲,拱手道,“多年來承蒙大人提拔照拂,故而特地前來辭行臨行以前,我有一語相贈,不知大人可還願聽我這白身囉嗦”

  “大洪你這是哪裏話有什麼話你儘管說來,什麼事非要辭官呢”

  “大人,僕昨夜沉思中宵,終究還是難以苟同代管說倒不是懷疑此策是否能夠奏效,只是有一思發自肺腑,無可遏制。此策,算計的不是別的,而是謝六姐的求全、求道之心,乃以惡算善之舉,非是良策,爲君子所不取。敏、買之間,乃是大宗、小宗爭奪國運,堂堂正正之戰,雖不說如春秋般義戰,但也當有所爲,有所不爲。”

  楊大洪語氣爽快朗然,顯然是把心底的話完全傾倒了出來,越說越是神采飛揚,“便如同買地並不阻止敏地開特科,甚至還大力支援,所求者爲何無非是爲了蒼生福祉。我等士人,事敏、事買,各爲其主,無可厚非,所求者,卻都應是天下福祿,百姓生息。以此而論,謝六姐的道統,雖然極其荒謬,其人卻可稱得道心純一,多年來孜孜不倦,無非爲了將道統徹底推行其道統惠澤萬民,不分尊卑,對她一人,又有何好處”

  “我等敏吏,不思澄清吏治,安撫父老,賑災抗疫,改易多年弊病痼疾,爲百姓謀些福祉,凝聚些民心,反而要算計着謝六姐的道心,獻土逼迫她做個選擇,大洪敢問大人,這一策,究竟是要算計買地的政權,還是要逼迫着謝六姐承認,其所求道統,終究是鏡花水月,天下間並無一處大同的樂土,能使得販夫走卒、陌間百姓,亦可免於顛沛,安居樂業,長壽到老”

  “這”

  張大人竟不能答,楊大洪站起身來,對他深深一躬,笑道,“大洪不才,雖已垂老,卻仍受其所惑便是其道統,大洪不敢苟同,可是,大人,天下間還有這樣一位女軍主,夙興夜寐,所求者非是自家天下繼絕,而是那虛無縹緲,三代大同的境界這樣的一個求道者,還在前行,已是不易,既不能襄助,又何須橫生枝節,亂其道心呢”

  “大洪不行此策,或也是爲了全我清名,或也是怕此策反而斷了我大敏國運,可打從心裏想,卻也有一大部分,在於這一點求全之念,彼此共鳴呢”

  他再揖到地,已是沒有絲毫留戀,“陛下已然成年,心智成熟而有決斷,洪再無一絲眷戀,今日起,將歸家耕讀,以此生而見證軍主的道統,是否有實現的一天。大人,洪就此拜別”

  張大人慾語無言,當次又豈能沒有一絲震動目送楊大洪樸素身影,快步消失在院門之後,腳步輕快,彷彿甩脫了多年來的重擔,心下亦是複雜異常,半晌方纔跺了跺腳,恨恨地道,“大洪啊大洪,你是超脫了,可我等執迷不悟這些人,還不是隻能繼續在爛泥潭裏打滾”

  又是長吁短嘆了好一會兒,對楊大洪似乎不乏羨慕之意,過了好一會兒,才沉着臉寫了幾封手書,吩咐小廝往各府送去,嘆道,“楊大傻子悟了不要緊,今還有誰適合挑這個頭沒了他,竟是找不到第二個合適的人了可這樣大的甜頭,我們西林喫不下來,又會輪到誰呢難道是閹黨田任丘不應該不至於他可未必願意”

  “可除了田任丘之外,還有誰呢”,,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