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茅山的一些知識,馬甲整理了一下,貌似很多
茅山地理位置
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金壇市的薛埠鎮境內,南北走向,面積50多平方公里,1985年被列爲江蘇省八大風景名勝區之一。海拔米的茅山山勢秀麗、林木蔥鬱,有九峯、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說,峯巒疊嶂的羣山中,華陽洞、青龍洞等洞中有洞,千姿百態、星羅棋佈的人工水庫使茅山更顯湖光山色,可謂“春見山容,夏見山氣,秋見山情,冬見山骨”。茅山還是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漢元帝初元5年(公元前44年),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爲茅山道教之祖師,後齊梁隱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一直被列爲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曾引來諸多文人墨客留下詩篇。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元帥等革命先輩在此與敵開展游擊戰,使之成爲我國著名的六大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有“山美、道聖、洞奇”之特色,區內主要景點有茅山道院九霄萬福宮、印宮、乾元觀、華陽洞、金牛洞、新四軍紀念館等。
茅山是江蘇省境內主要山脈之一。茅山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稱“句曲之金陵,是養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西漢年間,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澤世人。後人爲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爲三茅山,簡稱茅山。主峯大茅峯海拔米,景區面積約爲平方公里。景區內外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以茅山鎮爲中心,距南京、鎮江、常州各約60公里,東至上海、南至杭州各約300公里,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38公里。
人文薈萃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東晉時期,句容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峯修煉,並著書立說;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製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餘年,爲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峯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太平天國戰爭、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爲嚴重。茅山道院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修復,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爲首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宮觀。俗話說:“要好運,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萬福宮(頂宮)作爲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場所,一直以來的都是遊人朝山敬香必到處。
茅山,是神聖的革命聖地。茅山因山區地勢險要,西鄰南京,北瀕長江,東至淞滬,南下浙西,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12月初,日軍侵佔了茅山,燒殺搶掠,殘暴蹂躪,民無寧日。1938年6月,陳毅、粟裕、張鼎丞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一、二支隊和先遣支隊進入茅山地區,廣泛發動羣衆,開展抗日遊擊戰,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爲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猶如插入敵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牽制了敵人的重兵,爲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歲月裏,曾有多少英雄先烈們在茅山爲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萬丈豪情壯實了茅山偉岸的身姿,他們用氣壯山河的誓言證實了茅山不朽的風采。他們在人民心中將會萬古長青!在這裏,讓我們再一次在鐵的事實面前去追憶當年先烈們英勇的壯舉。茅山的紅色之旅,已成爲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黨團組織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首選地。
茅山,是優美的風景勝地。茅山自然風光清新秀美,山區形勝獨特,枝繁葉茂,景色迷人,自古就有九峯、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這裏的山不高卻秀雅,這裏的水不深卻澄清。春遊茅山,山林滴翠,草木芬芳。滿世界的嫩黃襯托這一處綠山,滿山間的野花給了這山林一路的狂想。薄霧輕如紗,夕陽宛如畫。夏遊茅山,綠樹成蔭,蔥蘢一片。你可以在綠樹掩映下的九曲十八彎上揮汗如雨,欲與大山試比高;你也可以朝觀日出,暮賞彩雲。雨後初晴,但見一絲薄雲在深谷幽林間繚繞,此時山上的樹木猶如水晶般閃爍着晶瑩的綠。秋遊茅山,天高雲淡,色彩斑斕。林間飄落一地的楓葉定會引起你無限的遐想,看蘆葦花在風中搖曳着輕盈,聽喜客泉水叮咚暢響,感受生命在不經意的平淡中輪迴。冬遊茅山,銀裝素裹,霧鬆飄情。抑或暖陽普照,滿山林充斥着蓄勢待發的理想。萬簌俱靜中聆聽那道家仙樂,大有“花飛佛地三千里,人在瑤池十二層”之感!
茅山屬低山丘陵地區,不僅風景秀麗,物產資源也很豐富,盛產林茶果尤其是藥材,是天然的藥物寶庫。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茅山藥材就達380多種,其中尤以茅蒼朮和唐玄宗賜名的太保黃精爲最佳。1915年,茅蒼朮參加巴拿馬賽會獲金獎。
旅遊勝地
茅山茅山自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爲省甲級風景名勝區以來,經過多年的建設與開發,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2001年,茅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爲國家AAAA級旅遊區,新四軍紀念館被中央宣傳部定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3年茅山風景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省文明委、省建設廳、省旅遊局聯合授予省級文明旅遊區示範點的稱號。目前,茅山風景區已形成了以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老子神像、喜客泉、華陽洞、仙人洞、德觀遺址、新四軍紀念館、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等爲主體的旅遊羣系,年接待香客、遊客超過100萬人次。茅山以其獨特的形式享譽海內外: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的“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的奇特現象堪稱“世界一絕”,已被列爲江蘇省精品景點之列;高99尺、重106噸、由226塊青銅板焊接而成的露天老子神像已入選大世界基尼斯紀錄,更爲神奇的是老子神像手上自然天成的蜂窩,直徑可達3尺多,恰似老子手上戴的戒指,更象老子把仙丹灑向人間;熱情好客的喜客泉,以其特有的三怪,使人留連忘返;正在開發中的華陽洞必將向人們展示出更多的神奇……
飽經滄桑的茅山,更是充滿神奇的茅山。亭殿樓閣盡是畫,山水風物皆有情。秀麗迷人的自然風景,有據可證的人文景觀,俯拾皆是的軼聞趣事,神奇特怪的自然造化,撲朔迷離的道家符錄,必將引起您的最大興趣。
茅山道教
道教源於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於晉朝才形成道教。道教也分南北兩派,北方道教爲“符籙派”,符、籙都是寫着神的名字的牌子,北方道教認爲人生病是因爲鬼魂附體所致,所以要拿符、籙來鎮鬼,用劍來除妖;而南方道教卻認爲人生病是由於陰陽不和,要想長生需要用丹補之,所以南方道教被稱爲“丹鼎派”。捉鬼道士一般是北方道士,煉丹道士一般是南方道士。
北方道教由張道陵創立,後人說的張天師並非張道陵一人,他的子孫都稱爲張天師。而南方道教是由中茅君(茅盈)
創立,茅固、茅忠並非教主。北方道教和南方道教都是靠治病救人,聚集了很多信徒,逐漸形成教派。創立之後,其理論體系還很不完善,一直到南北朝時代才形成比較完善的思想體系。北方道教體系主要是由寇謙之充實整理而成,南方道教人才較多,由葛洪、陸修靜、陶弘景三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丹鼎派的完整理論體系,尤其是葛洪的《抱朴子》與《老子》、《莊子》、《列子》被後人稱之爲四經。
葛洪,句容人,後人小說中說的“葛仙翁”是指的葛洪的爺爺葛玄,不是葛洪。陸修靜,浙江人,被封爲丹元真人。陶弘景,丹陽人。後人所說的華陽真人、山中宰相都是陶弘景。梁武帝曾經問爲什麼要隱居茅山,陶弘景寫詩答道:“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南方道教的神仙譜與北方略有不同,據《真靈位業圖》所載,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時期,有三層神仙,①元始天尊,②大道君,③太極金闕帝君。而在“三生萬物”時期有四層神仙,即④太上老君(即老子),⑤北方張天師(張奉),⑥南方中茅君(茅盈),⑦北陰大帝。
茅山景點
【仙人洞】
又稱蓬壺洞,位於華陽洞北約84米處,洞分上中下三層,內有五廳,俗稱“仙人四室一廳”,相傳仙人曾在此下棋休憩。洞內鐘乳石、石筍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有飛天瀑布、雄鷹展翅等20餘處景點。遊後不由感慨“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洞中”。……
下洞深米,洞徑寬~米,高~米麪積156平方米。在41米和72米處,流水因落差而潺潺作響,稱響水壩。在129米處,斜坡高米,有一天然石橋,長米,寬闊.64米,厚實8米。從此處可進中洞。中洞長米,洞徑寬~米,洞高~米,面積65平方米。洞內有5廳,稱“仙人四室一廳”。洞頂鍾乳密佈,其中有下垂鐘乳石和向上石筍相對而生,中間僅隔米。中洞54米處,有兩根石筍,一臥一立形成狹窄洞徑,由此可進上洞。上洞長米,洞高~米,面積26平方米。洞飛頭被坍塌大石塊堵塞,離地表約3米。仙人洞實際開發208米,其中下洞129米,中洞54米,上洞25米。有青牛嬉水、九曲銀河、蓮花懸頂、影壁遺址、飛天瀑布、老虎怒吼、金鼠窺經、仙女羽紗、老鷹展翅等20多個景點,以“靈”、“秀”、“仙”著稱。清代詩人孫星衍詩讚仙人洞:“垂乳甘可餐,流膏滑難觸,心疑轉仙境地,曠蕩見平陸”。
【喜客泉】
喜客泉與茅山齊齡的喜客泉,位在大茅峯西北麓,盤山公路句曲橋右側,自古就是旅遊勝地,列茅山十九泉之首。二00三年初正式對外開放。泉周以片石砌成,直徑2~3米,遊人行至泉邊,鼓掌幾下,頓見泉內水珠上涌,狀似翠嶺吐玉,又如客臨泉喜。宋代尤袤詩“幽泉見客喜”,元代吳全節詩:“萬珠寒涌碧琉璃,山色天光堪一池”,明代陳沂詩:“池上一鼓掌,池下泉四潰。間喧沸起,散亂如珠碎。爲問何爲然,人云此地肺。消息與人通,氣動隨謦。我才方肺渴,掬取聊一溉。”20世紀90年代初,電視劇《中國泉》中迎客泉即指此泉。
喜客泉三大怪“客來泉喜冒的怪、水向高處流的怪、泉水油麪蓋的怪”等待您的探索、獵奇!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是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主題教育活動必到處。
新四軍紀念館坐落於茅山鎮,建築獨特,1985年建成,1988年重建佔地面積約16000平方米,館內展出各類實物及圖片3000餘件,並採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生動展示了當年新四軍奮起抗日的英勇場面。
一九三八年夏,陳毅、粟裕等同志率領的新四軍東進抗日,創建以茅山爲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它是中國共產黨在華東敵後最早創建的根據地之一,它長期屹立在敵人的心臟地區,充分發揮了尖刀作用,基地作用和樞紐作用,爲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爲了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教育後人,經省委批准,於一九八五年九月建成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一九九八年又在原館址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翻建。新館佔地面積一萬六千多平方米,展廳建築面積三千七百多平方米,基本陳列是《新四軍蘇南抗日戰爭歷史陳列》。展覽共分“蘇南人民奮起抗擊日軍侵略者“、“新四軍開闢茅山抗日根據地“、“新四軍東進北上“、“蘇南抗日根據地的艱苦堅持“及“蘇南人民奪取抗日鬥爭的最後勝利“五大部分。展出各種珍貴文物和歷史資料3000餘件.
新館造型別致,雄偉壯觀,既表現了茅山三座山峯的雄姿,又展現了革命前輩業績光照千秋的氣勢。從1985年開館以來,每年接待遊客是由原先的10萬餘人次逐漸增加到每年30萬餘人次。館內還先後接待了中央以及省、市、部隊等高級領導幹部,新四軍老幹部,老戰士達一萬人次;根據有關部門的安排,原新四軍領導吳仲超、王必成、段煥競、江渭清的骨灰均安葬在紀念館院內。近年來被省、市有關方面列爲“校外德育基地“、“青少年革命傳統德育基地“、“中小學生德育基地“等。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於1998年在原館址的基礎上進行了新館的重建工作,整個工程歷經一年半緊張設計,修建與佈置之一,於1999年3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爲紀念蘇南抗戰勝利五十週年,於1995年9月1日落成此碑,全高米寓意由鎮江市萬共產黨員捐資所建。“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被譽爲“世界一絕”。許多建築學家、聲學專家對此奇特現象,經多次研究,仍未達成共識,相信您的到來一定會有新的見解。
蘇南茅山抗日根據地是當年全國開闢最旱,堅持最久的抗日根據地之一,在日僞頑長期夾擊下,蘇南軍民的抗日呈現出了罕見的艱苦性和複雜性。蘇南中共組織和新四軍始終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開展了艱苦卓絕的反掃蕩,反清鄉和反清剿的鬥爭,蘇南抗日根據地先後抗擊和牽制日僞軍10萬多兵力,在5000多次的作戰中斃,傷,俘日僞軍達4萬多人。蘇南人民的5萬優秀兒女參加了新四軍,7000多人爲國捐軀,其中縣團以上幹部犧牲的就有百餘人,蘇南抗戰的歷史雄辯地證明,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抗日軍民是全民族的中流砥柱。蘇南人民的抗戰業績,從根本上打破了日本法西斯妄圖把蘇南淪陷區變成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基地計劃,從而爲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爲紀念在抗戰期間犧牲的烈士,在黨支部和國家的支持下,茅山“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於1995年9月1日正式建成。紀念碑寬6米,高36米,須彌高米,寓意鎮江市全體共產黨萬人;碑身高28米,寓意新四軍第一,二兩個支隊來自南方八省健;,碑前有317級寬16米臺階,每組50級,寓意抗佔勝利50週年;6組寓意6月,最後17級是17日,寓意6月17日是新四軍韋崗處女戰勝利的日子。空心碑體用鋼筋混凝土澆築,碑陰刻有紀念碑爲“一九三八年五月,奉中共中央之命,新四軍東進蘇南敵後,建立以茅山爲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在陳毅,張鼎丞,譚震林,粟裕等領導下,五萬兄弟踊躍參軍,浴血戰鬥五千餘次,斃傷俘敵四萬多名,七千將士壯烈捐軀,其勳勞業績,彪炳史冊。值抗戰勝利五十週年之際,特立此碑,永誌不忘。“落款爲中共鎮江市委員會,鎮江市人民政府敬立。
於1995年9月,紀念碑前兩側又各建六角碑亭一座,在碑後還另立有光榮榜一塊,記載建碑捐款單位和95位抗日老同志的名單。
1997年除夕之夜,茅山腳下一居民在燃放鞭炮時,偶然發現,每當爆竹升空爆炸後,紀念碑上便響起一陣清晰的“嘀嘀噠,嘀嘀噠……“的軍號聲,他趄矗立在山崗上33米高的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望去,碑上並無疑物,碑下也無人影,更奇怪的是這位村民手頭的爆竹聲一停,軍號聲即停,爆竹聲一響,軍號聲也隨之響起。他爲了探個究竟,就壯着膽子帶上家人上了那個山坡,經過仔細查看之後,並無任何異物,於是立即報告了有關部門,從此紀念碑下放鞭炮,碑上空響聲軍號的奇觀就這樣不脛而走,後經有關部門志專家的多次研究,調查,均無法正確解釋這一奇特現象,因此,紀念碑從此也被人們同茅山怪謎聯繫在一起。
【乾元觀】
金壇乾元觀,這座曾是新四軍司令部駐地,又有着悠久歷史的古老道教修煉場所,今日正煥發着新的光彩。乾元觀
乾元觀,坐落在羣山環抱、翠竹掩映的江蘇省茅山東麓金壇市境內的青龍山鬱崗峯,是茅山道教聖地“三宮五觀”之一。始於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一前206年),李明真人煉丹於此,初名煉丹院。1993年11月修復開放,是江蘇省唯一的一所坤道道觀。
南朝梁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陶弘景建“鬱崗玄洲齋室”,煉製丹藥。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溢貞白先生,江寧穆陵人,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學家。梁武帝多次下詔,聘其出山,協理朝政,均被婉言謝絕。梁武帝明其意志,便將太子送往茅山,拜他爲師。每逢大事,均向陶諮詢,人稱“山中宰相”。唐初,茅山道士王遠知(公元528-635年),深受皇室尊重。至此,後人給茅山以“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讚譽。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李玄靖居此,敕建“棲真室”及“會真”、“候仙”、“道德”、“迎恩”、“拜表”五亭。宋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賜名“集虛庵”,繼改觀名爲“乾元觀”。元代,有房屋800餘間,主要建築有宰相堂、松風閣、太元寶殿、玉皇殿、鬥母樓、靈官殿,東、西拜堂等。明代有全真道士閻曉峯,號希言道人,因其蓬頭垢面,人稱“閻蓬頭”,繼承全真龍門教派,主張清修爲本,先性後命。“究理儘性,以至於命”,取“乾元”之意,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教人“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重開龍門復字岔枝門派。自閻祖開始,龍門岔枝閻祖派“歷代相傳,至今已24代。”清咸豐年間毀於戰火,同治年間重建。清末至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康有爲隱居於此。1938年夏,陳毅奉命東進抗日,於乾元觀松風閣設司令部,於宰相堂設政治處。可惜於抗日戰爭中,這一著名宮觀全毀於戰火,有住持惠心白等道士12人被日寇所殺,僅有今茅山道長朱易經倖存,還留下李明真人煉丹井、古碑、古樹等。解放後,建房屋11間,歸茅山林場看管。1993年4月,林場遷出,復由道士們使用。
今日的乾元觀,仍繼承全真派的優良傳統,在女道長尹信慧的領導下,每天堅持早、晚功課,唸經打坐,撫琴採氣,修真養性。
乾元觀道長尹信慧,金壇人,曾學法於杭州抱朴道院8年,琴棋書畫、騰挪彈跳,皆能上手。乾元觀開放,她應邀出山,重整乾元觀。她認爲,一所好的道觀不能僅靠歷史名氣吸引人,更要有好的道風。百年大計,人才第一。爲此,乾元觀一恢復,她善於對前有的青年坤道加以培訓,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和技能教授她們。每晨五時,青衣道姑們便起牀,在觀內外進行練功、打坐、唸經等功課。一年多來,小道姑們的技藝逐日提高,每人還掌握了一至二件做法事的樂器,有:月琴、琵琶、古箏、二胡、三絃、笛子、簫、檔、擦、鈴、鼓等,多者會三四件法器。
在乾元觀外的溝溝坡坡上,長滿了秀美、挺拔的修竹,每至春季,粗黑的竹筍鑽出地面,乾元觀人卻從不挖一棵。乾元觀的舉動贏得了附近百姓的尊重,他們種在觀外的菜,從未發生少菜現象。去年,當地大旱,水庫見底,莊稼枯死,而乾元觀的菜地依然鬱鬱蔥蔥,似乎天也護佑。
乾元觀年輕的道姑們,現已迅速修建了380多平方米的三清殿,近200米的圍牆,9米寬、130多米長、193級進觀臺階,3里長、12米寬的乾元觀公路,雕塑鍍金的三清神像,並安裝了程控電話,使這古老的道觀重展新容。
[編輯本段]2、江蘇泰州市興化茅山
【概況】
茅山古鎮具有兩千多年的文明史。漢景帝時,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來此修道,故名“三茅山”,簡稱“茅山”,又稱“北茅山”。該鎮地處興化、東臺、姜堰三市交匯中心,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東與全國不鏽鋼之鄉戴南鎮毗連,西與周莊鎮、陳堡鎮接壤。省級航道唐港河和興姜河穿境而過,貫穿全鎮東西的茅顧公路東連寧靖鹽高速,西接興泰一級公路,與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時空距離均在三個小時以內。該鎮是中國戴南不鏽鋼產業集羣重要的生產、研發、特流、信息、金融中心。
全鎮土地面積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萬畝,總人口31081人,非農人口4256人。下轄姜太、茅山東、茅山西、紀荀、茅山北、朝陽莊、薛楊、顧馮、孫王、南朱莊10個行政村和社區居委會。200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億元,財政收入1229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數7500人,第三產業增加值7934萬元,年末各項存款14001萬元。開通有線電視6000餘戶。自來水普及率99%,農民人均純收入6138元。
五十年代“茅山人民公社”曾受國務院周恩來總理親筆嘉獎,被評爲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茅山鎮孫王村曾和江陰的華西村齊名,茅山人民在勞動中創造的《茅山號子》一直唱到中南海,受到毛澤東的稱讚,並在國際大賽中獲獎。【茅山景德禪寺】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第1頁/共2頁
茅山流氓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