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代號210
月球是一顆孤獨的星球,它的顏色總是一種單調的灰白,從來不像地球一樣有四季變換,也看不到自然界繽紛多彩的顏色交替。
它的內部已經冷卻得差不多,所以也沒有活躍的岩漿去推動地殼運動。
一億年前的沙礫,一億年後還在這裏,除非隕石的碰撞讓它產生了些許位移。
但那些偶然的天外來客,除了增加些許微不足道的傷疤外毫無意義,只不過是數十億年中聊勝於無的插曲。
從原始人類看到月亮的第一天,再到數次登月行動,月球其實還是沒變。
即使地球上有十幾萬人熱火朝天,它上面同時活動的人類數量從來沒超過10人,總計被造訪的次數也未超過100次。
相比於它漫長的歷史,人類只是極其短暫地輕輕觸摸了幾下,然後就不得不匆匆離開,因爲每一次觸碰都需要消耗難以想象的資源。
千挑萬選被送上去的精英,看到荒蕪的灰白荒漠時也會被孤獨所包圍,有限的同伴一消失在視野中,就只有空洞的無線電能維持脆弱的聯繫。
如果要問這一天以前所有登上過月球的人一句:他們是否在這裏曾獲得過歸屬感,得到的大概是淡然的搖頭,又或者是發瘮的笑聲。
在這片只有單調的亮光與黑暗太空的世界,就連月岩都會慶幸自己被選中帶到地球,然後接受幾億年中從未如此多的生命體關注。
但如果今天有外星人能夠站在庫姆撞擊坑外南部約3.5公里處,尋找一處稍微隆起的山丘,可能就將產生一種在地球上的錯覺。
現在這裏已經進入了深邃的月夜,在月晝時被加熱到近兩百度的沙石又急速冷卻到了零下上百度,也不再像月晝時發出模糊的微光,而是完全與星空背景的黑色完全融爲一體。
如果沒有光照或者夜視設備,人眼完全無法在徹底的黑暗中提供任何有效指引。
但現在的觀察者不同,它可以看到在茫茫黑夜中有一個發出極亮冷光的燈塔,強烈的光照不僅照耀了它的支撐物,還覆蓋了數百米範圍的地面。
高亮的白光告訴觀察者這裏是一片地勢較低的平原,而真正賦予其生活意義的,則是不遠處的長條形白色建築。
它由兩個同樣大小的長條形部分組成,結合在一起後長度達到28米,高度5米,寬度7米,提供了150平方米活動面積和6個獨立艙室。在兩個居住艙的中間,各有一個發出明黃色光芒的大面積方形區域,其亮度不時變暗,彷彿內部光源被什麼所遮擋。
而如果靠近一些,就能發現那其實是兩扇1米*1米的大面積舷窗,整體成型無拼接,舷窗內部正對的就是一張方形桌子,上面堆滿了各種零碎雜物,絲毫沒有宇航該有的嚴謹,但卻充滿了生活氣息。
其內部活動的人影被頂部的黃色燈光照出影子,投影到舷窗外的荒涼世界上。
假如忽略掉其周圍那些不和諧的慘白月壤,這裏看上去更像是偏遠山區中的一戶人家,無月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但老屋中白熾燈發出的亮光卻告訴旅客:
進入這裏,寂靜的世界就將被熱情填滿,那裏有溫暖的牀鋪、有煤爐上突突冒氣的熱水壺,有剛剛做好擺在桌面上的家常菜和黃酒,簡陋的牆壁將屋內屋外隔成兩個世界。
不管是從東方還是西方到來,但只要是地球上的訪客,看到燈塔下的組合後都會心生出期待,而這也絕對是月球上最寶貴的期待。
“解凍好啦!”
李偉似乎恢復了在地面休假時面對家人的那種熱情,滿帶笑容地從微波爐中端出被撕開的鋁箔容器,用戴着隔熱手套的手放在仿木的方桌上。
早就已經等不及的柳鳴也放下擀麪杖,抄起一張擀好的餃子皮,然後從李偉端來的一次性加熱碗中剷起肉餡放入,單手手指快速靈活地轉了一圈,最後一捏就變成了個完美的餃子放在桌子上。
旁邊的李偉也不甘示弱,同樣熟練地拿起餃子皮,沒幾下又是一個餃子放在了桌子上。
而在桌子靠窗的一邊,鄧磊和付向傑看着他們飛快的動作,都有些手足無措的尷尬意思。
李、柳都是東北人,餃子本就是那裏的家常食物,會包也會喫。
而鄧、付都是南方人,唯一包餃子是在部隊時過年活動,雖然也不是完全不會,但質絕對是慘不忍睹。
在他們猶豫是坐觀還是去“一展身手”時,柳鳴及時說道:
“晚上還得再來至少三個菜,除了定好的那倆再加個白菜吧,你們去看看還剩多少能做個啥?”
“餃子不是主食嗎?”
付向傑還傻傻地問了一句,但馬上被鄧磊拉走及時遠離了兩人的笑聲,然後開始清點剩下的新鮮補給。現在是四人再臨月球的第15天,他們正在做的是準備一頓豐盛且熱鬧的晚餐。
經過了持續半個月的努力,以及在多臺機器人的大力協助下,他們終於在除夕夜前完成了營地建設,安裝並調試好了兩個居住艙。
這期間他們遇到了相當多的困難,甚至因爲與核電車供電協議匹配錯誤差點燒燬一個艙室的電路,但好在最終還是有驚無險地完成了任務。
而地面在這之後給他們的第一個指示是:
儘量利用已有物資,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規格不低於四菜一湯。
除此以外從2月15日除夕開始放假,2月18日初三恢復工作。
嗯,摳門的聯合礦業甚至沒有按法規放完春節7天假期,只允許了三天休息,不過保證其餘四天按加班計算,給予法定三倍工資以及額外出差補貼。
三天假期內宇航員日程自由安排,可以呼呼睡覺打遊戲放鬆,也能開着月球車活動。
但最讓人感到安心的還是晚餐任務,四名宇航員第一次在38萬公里的月球產生了歸屬感。
雖然第一批只送來了兩個艙室,但依然極大豐富了宇航員的生活,例如:
自由廚房;
獨立衛浴;
立體種植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