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信上的內容
秦飛霜今年43,海忠50歲,不過他是習武之人,所以看起來還是比較年輕。而且這麼多年,也沒有荒廢自己的功夫,所以就算是和年輕人打架,他也不一定會輸。
作爲心腹,海中自然是爲秦飛霜,處理很多私密的事情,那大部分都是不好的。有些事情,秦飛霜也沒有說的很詳細,但他還是去做了。
畢竟當年秦飛霜,是有恩於他的,所以海忠願意一輩子爲秦飛霜工作,不問緣由。
這次他也接到了任務。
“安排下去,讓我們的人多盯着飛海,最近有一個投信者比較特別,我想將他找出來,還有就是盯着張天浩。如果她最近有什麼行動的話,立馬告訴我。”
兩個都是盯人的事情,說起來並不算是太複雜,所以海忠自然就很快就答應下來,沒有多說什麼就離開了。
在海忠離開之後不久,秦飛霜也離開了書房。她已經將事情安排下去,現在就只看着那人,會不會行動了。
秦飛霜之所以讓人盯着張天浩,那自然是因爲,他和那封信有關係,他不是寫信的人,但卻是信中內容的當事人。
還有另一個當事人,就是上任的飛海掌權人,這怎麼能讓秦飛霜不在意呢!
能夠得到這種私密消息的人,想來是不普通的,只不過秦飛霜,怎麼也沒有想到,他就是張天浩的手下餘陽。
餘陽之所以知道這麼多信息,自然不是他自己打聽到的,是有人告知他的。
那也是一個神祕人。
要不是因爲餘陽非常痛恨張天浩,受不了對方對他的欺壓打罵的話,也不會將新上的內容,全部都投到秦飛霜那裏。
說到底,他是不想這樣委屈的生活吧,他希望張天浩能夠得到應有的懲罰。
除了海中年的事情之外,餘陽還在信上說了很多,不利於張天浩的事情,這自然是沒有任何的誇張,全部都事實。
張天浩加入飛海的時間,是比秦飛霜到飛海的時間要長很多,說起來也算秦飛霜的前輩。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秦飛霜會做到如今的位置,他們的關係,一下就變成了上下屬。要說張天浩心裏不甘,這個秦飛霜自然是能夠理解的。
平時也能夠看得出來,只是張天浩表面上也沒有做什麼,傷害她的事情,但沒想到暗地裏卻做了不少。
不僅是針對她,張天浩也針對飛海,還從中牟利了不少。
飛海是一個很大的組織,很多人都從中獲取了不少利益,這個事情已經不怎麼奇怪了,飛海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做的。
加入飛海的人,除了少部分是迫於無奈之外,大部分都是想要從中得到名和利。當他們坐到一個位置上,自然不會什麼都不做。
少有什麼都不做的人,如果有的話那隻能說他的地位還不怎麼高,沒有那樣的權利。
原本這樣的事情,大多數人都心知肚明,只是沒有說出來罷了,沒有想到餘陽他是不管不顧的全部寫了上去。
不過張天浩比起其他人來說,做的事情是有些過火,隱隱是有什麼其他的想法。
秦飛霜對他的目的倒是很好奇,只是餘陽並沒有寫出來,可能是因爲他也不知道吧!
不過按照飛海的規定來看,張天浩所做的事情,不論是哪一件,都是沒辦法讓他活下去的。
要找到他所做那些事的證據不難,秦飛海要是想行動,自然是能夠置對方於死地,但是她沒有那樣做。
她還得從張天浩的身上,知道一個事情。
信上說,海中年很有可能沒死,只有張天浩知道海中年的所在,秦飛霜自然是想見海中年的,說起來他們很久沒有相見了。
就衝着這個,張天浩現在也不能死。
如果直接去問張浩,他肯定什麼都不說,威逼利誘也不行,只有在暗地裏監視着,這纔是最好的辦法。
當然這個監視並不是沒有時間限制。張天浩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見海中年一次。這個間隔的時間雖然不會很長,但具體什麼時候也沒有人知道。
這也是需要認真觀察的。
這麼重要的事情,秦飛霜只能讓她的心腹海忠去做。她相信不久之後,應該就會有好消息傳來。
秦飛霜這邊是將事情,安排了下去。而餘陽那邊,卻是一直在小心的,觀察飛海里面的動靜。
餘陽現在才20出頭,可以說是年輕的很,他的心還沒有被飛海的人同化,還是有一些善良在其中。
所以做起事來,可能就沒辦法那麼狠,會讓別人覺得他格格不入。
所以就有不少人針對他,欺負他,而不僅僅只是一個張天浩。
所以大部分時間,他都是在和別人打架,或者說別人欺負他。
餘陽不想再這樣過下去,也是正常,所以會被神祕人的話所打動,這也不足爲奇。
只是細想起來,自然是覺得有些不妥。
投完信之後,餘陽就後悔了,只是他也沒辦法挽回。
所以餘陽只能將注意力,放在那封信上,秦飛霜到底會不會信,他所寫的那些事情?
以前也有很多人投過,但秦飛霜似乎沒有什麼動靜,雖然不排除有人作亂,但其中肯定也是有人有真實的想法。
但一直以來,秦飛霜都沒有做什麼,似乎沒有看過那封信,又或者是看的不在意一樣。
所以餘陽覺得,他那封信被看重的可能性不大,不過其中又牽涉到海中年,餘陽就有一些不確定了!
如果其他人沒有寫到海中年的話,那他這封信就算是有些突出了,可能也會引起些注意吧!
但誰知道,那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呢!
海中年在飛海可以說是一個禁忌,畢竟秦飛霜和海中年的事情,在飛海中已經不是什麼祕密,雖然已經被禁止了,但有些人還是忍不住得去談論。
因爲不想得罪秦飛霜,可能明面上沒有說什麼,但在暗地裏,卻是談論的十分的火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