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從容安排
不得不說,陳秀珍是一個很堅強的女人,也是命苦的。
有時候就覺得老天爺就是那麼殘忍:從小苦就好像要苦一輩子似的。
她從小沒媽,娶了後孃就有了後爹,在孃家苦,嫁到李家好日子沒過上幾年又要一個人撐起一個家,這日子一直都是泡在苦水裏的。
在去烈士陵園的路上,杜紅英給張海和老喬說了,以後李明家花錢的事她來管。
“嫂子,不用,她們沒花多少錢,我們也沒給多少,能應付。”
“這事兒你們聽你嫂子的。”高志遠道:“你們那點工資連喝酒都不敢喝多了,還要養一個家,牙縫裏擠出來救濟李明家,都是我的好兄弟,豈能看着你們受苦。”
“嫂子的錢……”好吧,嫂子好像很有錢!但是嫂子也做了很多好事,別人不知道,他們是清楚得很,縣中有教育助學金就是嫂子讓做的。
“我的錢也是兄弟們掙的。”杜紅英道:“蘭勇那邊有一個專門救濟戰友的項目,李明家的情況我會讓他派人跟進。”
“嫂子,您就是兄弟們的親嫂子啊!”
高志遠就很驕傲,也不看看是誰的媳婦兒!
一行人到了李明的墓前,高志遠看着墓碑上那張熟悉的臉眼淚模糊了雙眼。
“兄弟,我來看你了。”
擺上貢品,倒上酒,燃上三炷香。
“兄弟,家裏的事你放心,老喬和張海他們都會幫忙照看的……”
杜紅英聽着他們和李明“談心”也是直抹眼淚。
意外和明天,誰也不知道哪一個先來。
從鎮上回到通安村已是傍晚。
“你娘還沒回來。”杜天全同志穿着小花圍腰煮着飯:“這大熱的天進竈房真是太遭罪了。虧得你娘天天煮飯。”
“爹,天氣熱,就沒必要煮這麼多嘛。”杜紅英看他熱得滿臉通紅滿頭大汗:“煮點稀飯,摘點空心菜煮了涼拌,泡菜罈子裏抓一把泡豇豆就吃了。您這又是炒回鍋肉,又是涼拌蒜泥白肉的,不累啊?”
“像樣嗎?”杜天全瞪了女兒一眼:“你不喫,志遠和小潘要喫。”
“那讓他自己去做啊。”
“是是是,爹,我自己來做,您先歇着。”高志遠道:“娘他們什麼時候纔回來喲?”
“可能快了,她肯定不會在山上喫晚飯的,天黑了下山看不到路。”
正說着,就聽見陳冬梅的聲音。
“大嫂,弟妹,快進來坐。”
“哎呀,我說我回陳家灣呢,你非要讓我們來你家歇一晚上。”
“歇一晚上吧,我們好好擺擺龍門陣聊一聊天。”陳冬梅推開了小院的門:“你聞,好像還炒了回鍋肉,多香的。”
“還是你福氣好,一回來就能喫現成的。你哥和你弟都是不進竈房的人。”
“大舅媽,小舅媽,你們早。”杜紅英連忙出來招呼。
“不早了天都黑了。”
大舅媽笑着說。
“還是早,趕上了晚飯。”
小舅媽就調侃,自然惹得大家都笑了起來。
“今天辛苦小潘了。”
陳冬梅笑着對小潘道謝。
“不辛苦,是我應該做的。”
“這事兒可談不上應該。”
一家子圍坐,邊喫飯邊聊。
“給大表叔說了?”
“說了。”陳冬梅道:“你大表叔說他其實早就有了預感,所以一直在盼着二妹子快回來,他好交代後事。”
“那顧波知道不了?”
杜紅英很擔心那孩子的情況。
“我們原想瞞着他一點,結果沒料到他躲在外面全部都聽到了,還要裝着沒事兒一般,我們走的時候他就給我們說了,還說謝謝我們去看他爺爺。”
昨天去過生,今天去看病人。
若不是特別緊急的情況,又怎麼會來了一次又一次呢?
顧波雖然說讀書不厲害,但是腦瓜子不笨,一下就猜到了反常必有妖,所以偷偷的躲在了門外。
“那孩子,真的太懂事了,懂事得讓人心疼。”陳冬梅一聲嘆息:“他明明知道了,還叮囑我們說不要告訴爺爺。”
“那大老表這邊是啥子情況呢?”
“大老表說他昨晚想了很久,就理了一個頭序,還特意把顧家那個二兄弟兩口子喊了過來,和我們說起了他的安排。”
杜紅英聽冬梅娘講起大表叔連請哪個木匠給他做棺材的事兒都安排好了,鼻子一酸。
“他不僅安排了請木匠做棺材的事,還說了要請哪個風水先生,哪個掌壇。”大舅媽補充道:“又說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死,想發電報給二妹子吧,又怕她耽擱時間,等他死了又沒有時間來。”
“那有給二妹子發電報嗎?”
“還沒有,我和小波商量了一下,決定明天去給二妹子發電報。”陳冬梅道:“我把地址都拿回來了,哎,就是沒有她的電話號碼,要不然就方便得多。”
杜紅英……我娘說話也越來越“忘本”了,這年頭,並不是誰家都能安得上電話機的!
“還有就是顧波的事。”陳冬梅道:“我也把你打算培養顧波的事告訴了你大表叔,他感激得很,說沒想到還能享到你的福。他原計劃是將顧波託付給二妹子的,把顧波交給你他更放心。”
“紅兵開的藥,大表叔熬來喫沒有?”
“在喫。”陳冬梅道:“我也給他說了,這藥吃了對他有好處,至少沒那麼難受。”
冬梅娘和大舅媽小舅媽就說着大表叔的安排計劃什麼的。
杜紅英覺得心裏堵塞得厲害:他的人生就剩最後一程了,知道快到終點了居然會如此的從容淡定。
這種事輪到自己頭上時,杜紅英都不知道會是個什麼情況?
這一生,還會有什麼遺憾嗎?
果然,就聽舅媽她們聊起了顧二妹。
“大老表還是很後悔,說當年生活條件差,家裏揭不開鍋,村裏有人做媒說嫁給她表侄兒,家裏好幾個兄弟種莊稼,條件好,兩個櫃子都裝滿了的穀子。”
“騙人的吧?”
杜紅英想,那個年代誰家有那麼多穀子?
連他們通安村都沒達到這麼富有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