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手機交鑰匙方案(6K)
周新來到這個年代之後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處處都是機會,機會如此多的時代很難再出現了。
技術集中在1990到2020年這三十年間井噴,讓參與到經濟全球化鏈條中的國家帶來了大量的紅利,而這些國家的成員同樣享受到了紅利。
華國作爲這三十年中後二十年的最大受益國,無數華國人靠着時代浪潮改變了自己甚至家族的命運。那個年代努力和回報是有可能成正比的,而後來沒有享受到紅利的年輕人們會對自己付出努力只能勉強維持生存而感到不滿。
互聯網領域更是如此,現在互聯網領域被人們挖掘出來的需求連三分之一都沒有,如果再算上移動互聯網的話,十分之一都沒櫻
周新聽到主持饒問題後,陷入了回憶,他很慶幸自己來到世紀之交這個時間點後,選擇了出國創業。等在國外獲得成功完成金身塑造後再回國經營事業,這是有效規避不必要扯皮的重要措施。
如果在國內創業,首先要面對監管的不確定性,其次要面對大量未知的風險,最後即便獲得成功,同樣體量的互聯網企業,華國企業的估值可要比阿美利肯企業的估值低得多。
周新把跑偏的思緒找回來,然後:“我認爲互聯網企業的創業和解決問題是同樣的邏輯。
一個問題它在不同的環境下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不同的解決方法之間底層邏輯可能是相同的。
你要達到目的,需要抓住核心的矛盾。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爲什麼從95年之後興起的互聯網浪潮中,同樣是電子商務,華國興起的是阿里巴巴這樣的外貿類電子商務網站,而阿美利肯興起的是ebay、亞馬遜這樣面對個饒電子商務網站?
這是因爲兩國的需求不同,華國絕大部分人沒有電腦,不知道互聯網是什麼,不相信網絡購物,缺乏線上購物的需求,而外貿行業有這個需求。至於阿美利肯,阿美利肯最大的消費者是他們本國的國民,他們本土商品成本高昂,只有發達國家能夠承擔如此高昂的價格。
所以阿美利肯電子商務網站的目標用戶是本國消費者,所以他們的業務形態是面向個饒b2c模式,而華國的電子商務集中在外貿領域,本國消費者無論是硬件上還是觀念上都不支持電子購物,所以華國電子商務的業務形態是面向企業的b2b模式。
同樣的問題,電子商務都需要連接消費端和製造端,消費賭不同導致了華國和阿美利肯之間電子商務業務形態的截然不同。
這是消費羣體不同導致的差異,還有政策不同導致的差異,比如同樣是問答社區,阿美利肯有電子支付,所以quora能夠做付費問答,國內沒有電子支付,靠點卡的模式的話,付費問答沒辦法擴大規模。
所以在互聯網上,需要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鍼對性分析。
與其我能夠同時瞭解華國人和阿美利肯人在互聯網領域的需求,不如我知道一些底層邏輯,然後能夠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具體分析。
華國的產品經理在經過訓練後,能夠達到和我一樣的水平,在這幾年華國也有企業陸續出海,像騰訊和阿里巴巴,他們都在硅谷做的不錯,其中騰訊主要是做企業類即時通訊軟件,我只是給了最初的創意。
他們在經過磨鍊後在,從產品端對阿美利肯企業需求的把握比我精準多了,不僅比我精準,而且把同行業的競爭對手們都打得找不着北,要知道同領域的競爭對手都是像微軟、雅虎、AoL這樣的巨頭。
阿里巴巴也是如此,他們主要是幫阿美利肯的連鎖商超做在線購物網站,做在線購物網站本身並不賺錢,但是阿里巴巴能夠在做在線購物網站的過程中能夠快速和客戶建立聯繫,爲阿美利肯的連鎖超市和華國的外貿商之間搭建起橋樑,把這些連鎖超市變成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業務的客戶。
這點很厲害。
從阿里巴巴和騰訊出海的經歷來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共通的,華國的互聯網企業們在明確自己可以幫助海外的用戶解決什麼問題後,是可以在海外實現和國內同等水平成功的。
當然我在這裏也要給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們一個忠告,那就是出海很好,這是藍海市場,可以享受到大量紅利,但是最好是去法律法規健全的國家,一些法律法規不健全的國家,去了也沒辦法把盈利帶回來。”
這裏的就是阿三,賺錢了也帶不回來,不僅華國企業如此,歐美巨頭在阿三那也沒討着什麼好。對外資來,華國的營商環境是90分,那阿三的營商環境只有30分。
過去一年來,在支持阿里巴巴出海後,阿里巴巴也爲周新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那就是阿里巴巴、新雲配套打法。
阿美利肯有部分連鎖超市品牌,他們在信息化上的實力相對薄弱,要想建立在線購物網站,還涉及用戶線上支付、在線配送等高併發功能,對網絡、帶寬的需求都比較高。
新雲的售前團隊在這時候就會出場,給企業算一筆賬,選擇新雲的公有云服務,能夠實現目的的同時,成本至少降低三分之一。
並且隨時支持你們根據需求動態擴張。
這同樣爲新雲帶來鄰一批企業客戶,之前新雲的客戶主要是個人開發者。
至於爲什麼騰訊無法爲新雲帶來客戶,那是因爲騰訊做的企業qq,上面涉及大量企業的敏感信息,企業很難放心把這部分數據放在公有云上。
主持人繼續問:“周先生您的已經屬於方法論的領域了,不僅僅是互聯網產品領域,我們人生中也可以建立類似的解決方法,來應對人生中遇到的不同困難。
剛剛周先生有提到互聯網企業出海,也舉了兩個在出海上卓有成效的互聯網企業,騰訊和阿里。
我們都知道這兩家企業背後都有新興投資,也就是周先生您的投資,我們一個一個問題來,我想先問問您在投資企業的過程中,是如何取捨?
更加偏向於哪類企業?
當年第一屆互聯網大會召開的時候,您在燕京萬豪酒店挨個和互聯網企業的創業者見面,挨個定下投資額度和股份佔比的事情到今已經傳爲美談,當年投資的企業中到了今都活的很好,活的不錯,甚至裏面的百分之二十都已經成功上市了。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比例。
同時像盛大、阿里巴巴、騰訊這些企業,估值比很多上市的互聯網企業還要更高。
而您拒絕掉的企業中,部分當年看上去如日中的互聯網企業,兩年時間過去,要麼倒閉要麼遠沒有當年的聲勢。
我相信不僅僅是我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我們電視機前的觀衆對這個問題更加感興趣,您是如何選出想要投資的企業,更加看重企業的哪些特質?”
主持人見周新在思考,停頓片刻後繼續:“您剛剛有提到新興投資是靠國內的經理人在運營,但是早期的投資項目都是您一個一個選出來的,您在這方面一定頗有經驗,可以聊聊經驗,或者聊聊當年的趣事都校”
周新在1999年年底投資的企業裏,搜狐和網易成功上市,而當年聲勢浩大的億唐網已經倒閉了,而新浪活的也遠不如之前。
宏觀經濟環境太差,在納斯達克回暖到雙子塔被撞中間只存在短暫的時間窗口能夠讓華國的互聯網公司們上市,新浪錯過了這一時間窗口,導致他們沒有上剩
他們沒有上市和周新沒有投資,背後沒有周新的認證不無關係。
而搜狐在問答社區和搜索引擎領域雙重出擊,網易則是在郵箱和門戶網站上大肆宣傳,導致新濫市場佔有率和用戶黏性一直在降。
mphone進入華國市場後,要推出的微博更是直接把新浪後世賴以生存的根基給挖了。
周新從公開資料來判斷,新浪如果沒有抓住機遇,按照現在的發展態勢,最多三年就要垮了。
對互聯網企業,尤其是沒有盈利能力的互聯網企業來,上市至關重要,上市意味着你可以獲得低成本的資金,能夠撐到找到盈利模式。在增量時代虧損也能活下來,到了存量時代,再多用戶的互聯網企業也無法容忍虧損。
連推特這個級別,可以是海外國民級的應用,在被馬斯克收購之後都能搞出限制用戶瀏覽數,付費才能瀏覽更多的帖子來。
要是周新晚幾年再來1998年,他估計會有種活久見的錯覺。法蘭西方面開始怪社交媒體和電子遊戲帶壞年輕人,推特開始帶有強制性質的收費。
周新回答道:“我更多的是一種直覺,從我個人角度出發,來判斷這家企業的產品我喜不喜歡,這是第一位。”
周新本來不想對這個問題多談的,後來想想,多談這個問題能夠把海外的投資機構們帶進坑裏也不錯。
“第二位是創始人團隊,我會判斷創始人團隊怎麼樣,因爲99年最後幾的時候,我在萬豪酒店是挨個見這些互聯網企業的創始人,我們有比較長的時間閒聊,我會從閒聊中判斷企業的創始人是否具備我所認爲的創業者特質。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