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事 第574節

作者:未知
早也好,晚也罷,她都是沒有機會的,他的心裏從始至終都不可能裝得下第二個人。 元獻皇后,元獻…… 既有元之一字,又哪裏還須多言? 只是……她又要如何同桑兒說明這些? 早前最初時陛下便說過,要不要同桑兒講明,決定權在她,他絕不干涉。 可是…… 午膳是在心不在焉中用罷的。 膳後,心神略定,便吩咐了密州帶來的侍女去看永嘉公主,並交待道:“……告訴桑兒,決不可在此關頭胡言亂語,更不可去她父皇面前胡鬧。” 侍女應下,立時去了。 旋即,嬤嬤以皇后要午歇爲由,屏退了侍奉的宮人。 “事已至此,有些話老奴還需提醒娘娘兩句……”嬤嬤站在榻側,低聲說着:“皇子既已尋回,娘娘便還需善待……” 海氏無聲苦笑。 一個已經長成的孩子,那樣的出身,那樣的眼界,能力自然也不在話下,又哪裏還需要她來善待呢? 但她清楚,嬤嬤這聲“善待”,指得是她不應與這個孩子爲難,最好連心思都不要有。 與孩子爲難的心思不能有,其餘的心思……便也該放一放了。 嬤嬤輕嘆了一口氣。 “現如今這樣也很好……陛下既依照規矩讓您坐上了皇后之後,足可見其心仁厚,是也不必再有多餘的擔心了。” 她先前是想着燕王府中無子,纔想着讓娘娘盡力一試。 可現下才知…… 既如此,倒不如退一步吧,不該想的便不要想了。 人一旦生出妄念來,總是容易做錯事情的。 從前在燕王府且罷了,而今身處這後宮之中,往後許還會有許多嬪妃要應付,娘娘的心性實在不適宜與人相爭,還是收了心思爲好。 且就守住眼前的便好。 海氏輕輕抿直了脣角,垂眸頷首。 “我都明白的。” 就這樣也很好。 能一直陪着他就好。 不過,那個孩子是什麼模樣呢?像他多些,還是像元獻皇后多些呢? 找回這個孩子,除了欣喜之外,他也一定一定,很喜歡也很心疼這個孩子吧…… 她也該替他高興的。 海氏扯了扯嘴角,壓下心底矛盾的苦澀。 …… 皇長子認祖歸宗之事,隨着各處有條不紊的籌備,宮中也已有消息放了出去。 一件大事的落定,總也要給天下人一個明朗的交代。 這個跨過了十九年漫長歲月的真相,無可避免地帶來了一場極大的轟動,它一經現世便聚集了所有的目光,無分官宦權貴還是尋常人等。 十餘日的發酵之下,關於這位皇長子的曲折身世,各類傳言說法層出不窮,是吳恙本人聽了都要驚詫於自己竟有過此等經歷的程度。 而拋開各路小道消息不提,就此事之衍生而言,近兩日最受人追捧的還當是流傳於各大茶樓戲班的一折戲本—— 這折戲本雖隱去了主人公的原本姓名,但是個人也能辨得出所道何事。 其內不單有曲折坎坷的生死險阻,更有催人淚下的溫情與抉擇取捨,便是連業內資深戲評人禮部尚書大人聽了也要稱讚一句——寫成此本之人,實乃一棵堪於紫星教一較高下的好苗子。 至於爲何篤定不是紫星教所寫? ——文風根本不一樣嘛! 再者說了,紫星教能寫得出對謝氏一族有正面影響的產物? 不過話說回來,倒的確許久不曾見到紫星教有新作品面世了,先前廢帝之事,多好的題材啊,且混亂關頭難以管制,不趁機連夜出書十本說得過去? 思來想去,總覺得其中有些不大對…… 想到某種可能,禮部尚書不免覺得或要失去自己的快樂了。 也罷,個人快樂事小,朝局穩固是大。 且這不還有一顆新星在冉冉升起麼? 禮部尚書一手端茶,一手握着話本,茶水入口,閒適熨帖。 同一刻,阿葵也正繪聲繪色地給自家姑娘讀着同一版話本。 哦,倒也不能說是同一版,她手上的這版,是壽明親筆寫下的原稿。 說來,壽明之所以會下筆,還是得了她的鼓勵來着——外頭胡編亂造的那麼多,與其叫旁人胡寫,倒不如自己人來,至少能保證客觀與正面不是? 畢竟話本傳播之事,表面看來不過是娛樂大衆,可內裏卻也是一種引導輿論氛圍的方式呢! 再者說了,壽明如此好的天賦,不拿來物盡其用,豈不可惜? 可這天賦未免也太好了! 小丫鬟讀着讀着便忍不住哽咽了嗓音。 想她阿葵閱盡話本無數,自認早就練就了一副面對煽情情節不爲所動的冷漠心腸,可現下面對這本讀了已不下十遍的話本卻還是有流淚的衝動。 她正讀到元獻皇后決心要剖腹取子這一段,她讀得哽咽,許明意聽得也覺心中揪緊——分明已是一件發生在十九年前的舊事,許明意此時卻仍舊有一種難言的緊迫感,心中有一股力量急切地想要走進那一夜的燕王府中,伸出手去幫着做些什麼。 話本之說,難免會添些所謂誇大其詞的改動。 可想來那時的元獻皇后,所經歷的恐懼、絕望、無助,及她的堅定決絕,和對夫君幼子的眷戀不捨與牽掛,較之話本上所寫,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數日前,她剛隨吳恙私下前去祭祀過元獻皇后。 聽說元獻皇后的移靈之日,定在了吳恙認祖大典之後。 ——陛下大約是希望到時吳恙能夠以原本的身份,來護送元獻皇后的靈柩吧。 耳邊風聲沙沙,許明意下意識地轉頭望向窗外。 立夏剛過,院中那株銀杏正清清涼涼地搖着它的樹葉。 再有十五日,便是六月初八…… 許明意在心裏數着。 那一日,是吳恙回家的日子。 …… 而比認祖大典來得更早幾日的,是一道被送到慶雲坊許家的封賞聖旨—— 除卻無數肯定讚譽、金銀田帛之外,另着封鎮國公許啓唯爲東陽王,賜封地,不減兵權,行世襲罔替之制。 這是大慶開國以來,除定南王府之外的第二位異姓王。 然滿朝上下,未有半聲異議。 滿打滿算,新皇登基已近兩月,這道封賞實則已算是遲了的。 有功者,皆已論功行賞罷,而稱得上功勞最大的許家卻是最晚的一個。 百官心知,這份賞賜斷是不可能被漏掉的,新帝遲遲不見旨意,多半是另有思量。 等到現下,則終於明朗了。 賜封王位,實則亦在不少人預料之中,到底功勞擺在這裏,再想往上封賞,封王已是必然之事。 至於不減兵權——或可解釋爲到底是剛站穩腳跟,爲安人心有些事情的確不宜操之過急。 可賜封地於東陽…… 東陽之地雖不比寧陽來得富庶,卻也稱得上富饒通達,且衆所皆知那是許家的祖籍所在,也是當年許啓唯的發跡之地。 讓許啓唯回東陽,便等同任由其紮根於根源處…… 這根往下一紮,可就深了。 甚至可以預見,數代下來便是第二個寧陽吳氏,蛻成真正根基牢固的世家。 新帝於其中的用心,是極值得思量的。 甚至讓他們那個關於不減兵權的猜測立時顯得狹隘且自以爲是了。 這些且是外觀之人的看法,而這個封賞究竟是如何定下來的,沒人會比許家人更清楚—— 第656章 謝無恙 許明意知道,這個決定不單單是新帝一人的想法,更是自家祖父的選擇。 準確來說,是雙方商議着定下的結果。 離開京師,的確是祖父之意,但封地選在東陽,卻是陛下的決定。 祖父一貫思慮長遠,並未因眼前不過剛剛開始的榮寵器重而衝昏頭腦——當今陛下自非廢帝之流,可許家當下所求,乃是長久二字。 與其心存僥倖,倒不如從一開始便提早鋪路。 遠離京師,事事亦能更加自在一些。 而賜封地於東陽,則是陛下的信任與誠意所在。 因此,即便陛下允諾不削兵權,而待許家之後於東陽扎穩根基之後,也斷不會做出擁兵自重之舉。 君知臣,臣亦知君。 君爲臣慮,臣亦當爲君而慮。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