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刨了東南士族的根!【求追讀!求各種票!】
親孃嘞!
就知道這煞星不可能消停!
有不少和陳友定打過交道的勳貴,咂舌不已,一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架勢。
反觀出身東南的那羣文官,此刻就好像被陳友定入了他們親孃一般,連連跳腳,對着陳友定怒目而視!
當最重要的利益受到侵犯,什麼大喜的日子,什麼得不得罪朱元璋,被這羣人徹底拋在了腦後。
幾個對視間,東南派系的官員便瞬間達成了默契。
“吳王!臣以爲此事萬萬不可!”
只見李飲冰小跑上前,指着陳友定便是一頓凌厲的輸出!
“臣先前還在納悶,天下之人,皆知此獠乃是孽元死忠!”
“怎麼會突然倒戈來投?”
“臣本以爲此獠被吳王的恩威所感,故而誠心歸附。”
“今日聽此一言,臣這才明白,此獠是要從內部,顛覆我們新朝!”
先是給陳友定扣了一口大大的黑鍋,李飲冰又看向朱元璋,一副忠貞爲國的模樣,悲慼道。
“吳王,天下百姓承擔農賦,已是不易。”
“若是碰上災荒時節,顆粒無歸乃是常事。”
“咱們將士征伐所食,那都是百姓從口中一點一滴省下來的啊!”
“若是再斷絕民間海貿,百姓少了一條謀生的路子,負擔豈不是更重?”
“吳王,國豈可與民爭利啊!”
“更何況海貿多險,海浪之下,再大的船也有傾覆的可能。”
“往往不等抵達目的地,一支船隊便是十不存一,血本無歸,更無半點收益可言!”
“陳友定建議新朝發展海貿,定是存了耗費新朝人力物力的想法,令新朝不戰自敗!”
“其心可誅!”
文官殺人,從不見血。
只憑一張嘴即可。
在李飲冰義正言辭,幾乎泣血的陳述下,公認爲“當世忠臣”的陳友定,霎時間變成了一個禍國殃民的奸臣。
在他口中,海貿是民間百姓生存的依賴。
朝廷插手海貿,那就是與民爭利!
何其可笑!
自宋朝海貿興起以來,經過幾百年間的發展,圍繞海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體系。
絲綢,瓷器,茶葉,通過海洋,被源源不斷的送到中亞和阿拉伯半島,再由那裏的阿拉伯商人,轉售到歐洲,被那些所謂的貴族瘋狂哄搶,用於彰顯身份。
船隊回程時,要麼滿載着白銀,要麼裝着中原稀缺的貨物,用於售賣。
這套流程的每一項,這個利益體系當中的一份子,都能從其中攫取龐大的利潤。
但受益者,獨獨沒有百姓!
中原自古缺銀,唐朝時期,年產白銀不過幾萬兩,宋朝鼎盛時期,年產白銀也不過幾十萬兩!
可等到戰亂或是災荒年間,總有人能拿出大量價格飆升的白銀,兌換成銅錢,拼了命的從百姓手中兼併土地!
白銀從何而來?
當然自海外而來!
由於缺銀,白銀變成了價格極爲高昂的商品,而非價格固定的貨幣!
沒錯,在這個時代,白銀的屬性,類似於後世的黃金,屬於是一種防範風險,應對危機的工具!
這便是東南士族,哪怕族中無人出仕,亦能屹立數十年,百年,甚至千年不倒的真正原因!
僅僅是因爲他們手中,存有大量永遠不會對外流通的白銀!
一場大災,便可輕易摧毀成千上萬個勤勞務農的普通家庭。
但士族不會,因爲他們有比普通百姓,近千近萬倍的抗風險能力!
哪怕族中衰落,只需一場動亂,這羣人就能夠憑藉白銀,搖身一變,繼續走上舞臺!
沒了海運,這羣人再想攫取白銀,就只能去打銀礦的心思。
問題是銀礦從古至今,一直都牢牢掌握在皇權手中,相關操作的風險性遠遠大於海貿。
並且銀礦的產量,也不夠這羣貪得無厭的士族分潤!
是以陳友定提出的這個建議,並非是觸動東南士族的利益那麼簡單。
而是要刨了東南士族避免風險,賴以生存的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