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李儒的勸說

作者:順心平淡
軍旅出身,久經沙場的董卓當然不會信這種民間的童謠。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他不願意放棄這讓他逍遙快活的洛陽,搖頭否認道:“童謠,只不過是小兒戲言而已,不能當真。”

  李儒舉例說明道:“昔日主公初來洛陽之際,就出現過一首童謠: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

  “而新皇正是在北邙山那裏找到的。這種童謠,主公不可不信。”

  “萬不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董卓聽後,摸了摸下巴,表情流露出猶豫不決之色。

  顯然單單想靠一首虛無縹緲的童謠讓董卓放棄那溫柔鄉是完全不可能的。

  李儒早有預料,將準備好的說辭娓娓道來。

  “我軍如果遷都長安,好處衆多,儒就說兩點,以主公之聰慧一定能夠明白對於我軍來說長安遠勝洛陽。”

  “其一,長安靠近西涼,遠離中原,袁紹等人的後勤線就被拉長。”

  “其二,長安關隘險峻,只要守住函谷關,袁紹等一衆人馬就能望洋興嘆,無能爲力。”

  “主公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已有童謠警示在前,請主公早日下定論。”

  “如果袁紹等人真的採用分兵之計,我軍就會陷入被動。萬一有一路敵軍真的突破我軍防線,打入洛陽,我等皆死無葬身之地。”

  “還望主公切勿沉迷着洛陽,而錯失良機。等主公到了長安依舊可以繼續享受。”

  李儒說得這麼嚴重,董卓猶豫片刻之後,便面露決意道:“嗯,就按文優說得辦。”

  “不過,這繁華的洛陽可不能留給袁紹這羣小人,我要將洛陽的所有人全部遷去長安,留下一座空城給袁紹他們,讓他們空歡喜一場。”

  這時李儒陰毒一笑,冷聲道:“洛陽富商極多,這樣一來我們的軍糧軍餉就都有了。”

  董卓立刻明白李儒的意思,也哈哈大笑道:“文優之言,甚得我心。”

  “不過,遷都之事,恐怕沒有一段時間無法完成。”

  “要是這個時候袁紹這羣賊子妄動,我們該怎麼辦?”

  李儒詭異一笑道:“主公勿憂,儒已經有主意了,讓袁紹他們待在原地,不敢輕舉妄動。”

  “主公可以調出三萬鐵騎,然後分成六隊,一隊五千人,由六名大將統帥。”

  “讓他們不分晝夜,輪流在聯軍周圍來回疾馳,令他們心生疑惑,無法實行分兵的奸計。”

  “主公就可以趁着這段時間,快速回來到洛陽,主持遷都之事。”

  董卓拍手稱讚,笑道:“文優良計,可安天下。”

  “我無憂了!”

  李儒訕訕一笑,不敢苟同董卓的話。

  李儒他還清晰記得他出的連環二次夜襲之策,結果被袁敘識破,導致數千精銳騎兵葬身於袁敘大軍。

  既然已經下定決心移都長安,董卓也不是個磨嘰的人。

  董卓點起了樊稠、張濟、李肅、李蒙、趙岑、王方各領五千鐵騎,分時間段來回奔走於聯軍大營附近,還時不時對着聯軍大營來陣箭雨,時不時扔些火把,時不時敲鑼打鼓。

  反正就是憑藉騎兵的來去如風的優勢來騷擾聯軍,等聯軍士兵一出出來,西涼騎兵就跑,不與聯軍交手。

  此外董卓還讓呂布作爲六路騎兵的接應使,親率一萬鐵騎隨時準備接應這六人,以防出現什麼不測。

  ……

  袁紹、曹操等人在營寨上望見西涼鐵騎齊出,呈現出千軍萬馬的氣勢,心生疑惑,一時間琢磨不透董卓的心思,只能選擇暫時偃旗息鼓,按兵不動。

  人羣之中只有袁敘隱約猜到董卓這是準備撤軍的前奏。

  ……

  另一邊,董卓則是帶着李傕、郭汜等人夜以繼日地趕路,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到洛陽,召集了在洛陽的百官公卿。

  董卓用李儒那套說辭來說出遷都長安之事。

  遷都乃國之大事,而且百官公卿也猜到了其中緣由。

  肯定是董卓在前方和袁紹等聯軍交戰不利,所以纔打着遷都長安的幌子來撤退,以此來暫避聯軍的鋒芒。

  既然知道董卓的想法,立刻便有人出來反對。

  不過一點都不要緊,對於董卓來說,無非就是砍幾刀的事。

  果然,董卓沒有猶豫地下令殺了幾個勸阻的官員,一下子就震懾住了百官公卿,至此大殿之上就再無一人敢出言反對。

  在整個遷都長安的過程中,董卓更是下令多條喪心病狂的命令。

  首先以抓捕反賊的名義,西涼軍抄查了不少洛陽的富貴人家,將他們全家誅殺殆盡,並且順理成章地侵吞他們的家產。

  同時董卓還派人去挖掘皇家的陵寢,盜走價值連城的陪葬品;挖掘皇陵的過程,西涼軍居然順帶把一些朝廷官員、富貴人家的墳墓也一起挖了,拿出了他們陪葬品。

  其次董卓又強迫所有洛陽百姓一同前往長安;而在此過程中,更是出現了燒殺搶掠等諸多的惡行,洛陽百姓因此死傷無數。

  最後董卓爲了不便宜袁紹等人,在移都事宜結束之後,下達了最後一條命令:火燒洛陽。

  頓時宮殿、官邸、豪宅、民舍等等全部陷入火海,分崩析離。

  這個由光武帝劉秀親自定下的國都就這樣被付之一炬,那個曾經人聲鼎沸,無限繁華的東漢洛陽城就這樣變成一抹焦土,令人惋惜不已。

  不過讓西涼諸將摸不着頭腦的是,董卓居然嚴令任何人不準在石室、蘭臺、東觀等地方放火,甚至這些地方的周圍都不準放火,以防火勢蔓延到了這些地方。

  石室、蘭臺、東觀等地是東漢的圖書館,在這裏面收集了無數的珍貴藏書。

  董卓之所以不讓燒燬這些地方,完全是因爲袁敘的要求。

  李儒也猜到了袁敘不讓燒燬了石室、蘭臺、東觀等地方的原因,但他並沒有制止,反而還極力勸說董卓,讓他同意,甚至讓董卓下令,如果有人膽敢燒燬這些地方,軍法處置!

  李儒是讀書人,知道這些藏書的重要性和它們價值。

  這些藏書給袁敘,還能發揮它的出了作用;如果留在西涼軍這裏,反而沒有什麼用處,而且還可能損毀。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