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四路圍剿
全柔以“孫翊不仁,大夫多難”爲口號,佔據陵陽、涇縣、宣城三縣叛亂。
叛亂不過半月,全柔就已聚集萬餘兵馬。
丹陽郡太守吳景出兵討伐全柔,卻被全柔設伏兵擊敗,兵馬死傷甚衆,一時無法再度對全柔發起進攻。
孫翊時值正在廬陵郡內巡視,在西昌城的郡府中的孫翊,得到了這個消息。
在剛得到這個消息時,孫翊震怒非常,他於堂中怒斥全柔“忘恩負義,狼心狗肺。”
因爲丹陽太守吳景守郡不力,孫翊當即下令貶吳景爲丹陽都尉,並罰俸三年。
而後孫翊令吳景暫以丹陽都尉的身份統領丹陽郡兵,繼續在宛陵率兵阻擋全柔的攻勢。
在處置完吳景之後,孫翊命江東兵馬四路出擊,欲要一舉蕩平全柔叛亂之勢。
四路兵馬分別爲:
第一路爲丹陽都尉吳景,其率丹陽郡兵在宛陵城阻擋全柔北進的攻勢。
第二路爲中領軍徐琨,孫翊下令徐琨由吳縣領軍兩萬,由吳縣出發一路西進至涇縣,將涇縣包圍起來。
以期阻斷全柔所佔陵陽三縣之間的,相互支援之勢。
第三路爲吳侯書記陸遜,孫翊命陸遜爲行靖軍校尉,統兵三千由廬陵郡北上至柴桑。
孫翊令陸遜統兵到達柴桑之後,與原本鎮守柴桑的孫皎合兵一處,共同切斷全柔西逃的路線。
第四路爲孫翊自己,他親率八千大軍由西昌城出發,一路北上,由其親自負責攻打全柔的根據地陵陽縣。
陸遜的這四路合擊之計被孫翊採納後,孫翊立即發出手令,讓這四路中的其中三路將領全部依計行事,不得怠慢。
吳侯手令一出,整個江東的局勢再次變得波詭雲譎起來。
數萬大軍因爲吳侯的手令齊齊行動,一起朝着丹陽郡內的全柔撲去。
在地圖上看,這四路大軍宛如四支寒光凜凜的利箭,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呈合圍之勢,一同射向陵陽縣中的全柔。
孫翊調動四路大軍合圍全柔的態勢,很明顯的表明了孫翊的態度。
他對全柔的叛亂很生氣,他要用這四路大軍,用他絕對的實力優勢,將全柔活活的釘死在陵陽城中。
而孫翊調動四路大軍平叛全柔的消息,一時間也傳遍了整個東南大地。
傳遍整個東南大地的,還有孫翊那親征專注於平叛全柔的態度。
在如今江東平叛的主旋律之中,在廬陵郡中還發生了一個插曲。
孫翊爲了快點北上平定全柔之亂,責令廬陵郡太守虞翻三日內籌備好糧草,並徵集上萬民夫隨軍出征擔任雜役。
但虞翻卻對孫翊言道,“三日太急,望稍緩。”
虞翻以廬陵郡初設,貧困無力爲由想孫翊稍微寬限一些時日,但虞翻的這番舉動卻引得孫翊大怒。
孫翊因全柔之亂,對江東士族信任度大減。
他認爲虞翻與全柔同爲江東士族,加上虞氏與全氏之間素有交情。
虞翻這次故意以廬陵貧困爲由,請他寬限籌集糧草的時日,
實際上乃是爲了拖延時間,想借此爲全柔叛亂爭得一些優勢。
孫翊憤怒之下,對虞翻言道,“卿欲助賊邪!”
孫翊本想以軍法處置虞翻延誤軍機之罪,但顧忌到虞翻在天下間的名聲,故而只是對虞翻處以三十軍棍之刑,以儆效尤。
在打完虞翻軍棍之後,孫翊又斥責了虞翻一番,再次責令其快速備齊糧草輜重。
虞翻心中有怨,但懾於孫翊威勢,只能下令強徵郡中大戶糧草及丁口,以滿足孫翊出征之用。
在虞翻按他的要求準備好輜重糧草之後,孫翊立即出兵北上,朝着陵陽縣進發。
臨走前孫翊對虞翻威脅地說道,“汝之頭暫寄汝身也。”
這一句話,令虞翻深自惶恐不安。
而這一切的一切,包括孫翊調集大軍平叛全柔和孫翊責難虞翻這兩件事,在荊州的細作的彙報之下,正順着河流快速得傳到了襄陽城中。
在孫翊走後幾日,虞翻心中的惶恐還未平定。
在左右的勸諫下,他感到孫翊殘暴不仁,恐其平定全柔之亂後,會轉頭將自己殺了,故而虞翻寫了一封信給劉表。
信中言道:
翻以千載徵幸,得備郡民,遠隔江川,敬恪未顯,瞻望公德,實乃天定。
狐死首丘,人情戀本,翻以儒學聞名,公以經學始仕,儒學經學本爲一家,況翻與及明公乎?
每念及於此,翻獨矯首西顧,未嘗不寤眛勞嘆,輾轉反側也。
今因隙穴之際,得陳宿昔之志,非義啓之,豈能致此!
不勝翹企,萬里託命,謹遣親人拖叛奉箋,望公無疑之。
翻仕任兩任吳主,先主策不信於翻,將翻固在會稽偏遠之地不得入吳縣。
今任吳主翊殘暴,雖任翻爲廬陵府君,但內心多有猜疑之,深令翻不安。
今全都尉舉義,吳主深恨之,因深恨而其親征,卻又怨翻心懷二意,拖延軍資,懼翻有助賊之心。
翻幾被吳主所戮,雖僥倖爭得一命,非吳主寬仁,乃是其忌翻之名聲也。
翻觀其姿態言語,待其平定北亂,吾尚安有命在乎?
今翻歸命,非翻不義,乃吳主不仁也。
望明公速垂救濟,誠宜疾密,若明公見救以往,則功可必成,如見救不時,翻將與柔等同禍。
今舉大事,自非無爵號無以勸之,乞請將軍、侯印各五十紐,郎將印百鈕,校尉、都尉印各二百紐。
得以假授諸隗帥,獎勵其志,並乞請幢麾數十,以爲表幟,使郡兵吏民,目瞻見之,知去就之分已決,承引所救畫定。
廬陵之民,實多愚勁,帥之赴役,未即應人,倡之爲變,聞聲響忭。
今雖降首,盤節未解,山棲草藏,亂心猶存,而今吳主圖興大衆,舉國悉動,郡界空蕩,屯塢虛損,唯有諸刺奸耳。
若因是際而騷動此民,一旦便可得會,然要恃外援,表裏機互,不爾以往,無所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