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讓劉玄德去_288

作者:三合一咖啡
在劉表的召集之下,荊州文武再次匯聚一堂。

  劉表將全柔的信箋,展露給堂中的衆臣觀看。

  此刻劉表的臉上滿是一番喜意,他對着羣臣說道,“孫翊不仁,終惹得義士舉義,這既是人禍,亦是天意也。”

  衆臣中現在還有許多未觀看過全柔的信箋的,但聽到劉表如此說,心中也瞭然了江東發生了什麼事。

  其中一人立馬拱手對劉表慶賀道,“江東內亂,實乃孫翊倒行逆施的結果,這也證明孫氏在江東不得人心。

  而將軍在荊襄行仁義,興王道,順人心,彼逆吾正,孫氏敗亡可計日也。”

  率先對劉表進行慶賀的,是荊州二蒯之一的蒯柔。

  蒯柔是劉表最信任的謀士之一,現任鎮南將軍主薄,他的話讓劉表臉上的笑意越發濃郁。

  就像當初剛剛得知孫策遇刺而死的消息時,也是蒯柔第一個慶賀劉表。

  劉表看向這個深得他心的臣子,對着蒯柔說道,“當初子柔言道:衆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生亂者,義不足也。

  這句話在當時可詮釋孫策之死,在今日又預言全柔之事,子柔之智,真是深不可測。”

  聽到劉表這麼讚譽自己,蒯柔臉上也露出了幾絲得意。

  就在劉表與蒯柔這兩君臣互相吹捧之時,堂中的衆臣也都看完了全柔的來信。

  看完這封信後,他們對劉表方纔口中的“江東義士舉義”這件事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堂中的許多臣子,臉上也露出了笑意。

  當初孫策身死後,劉表雖不想派兵攻伐江東,但也納了蒯越之計,想通過煽動助長江東境內的山越叛亂之勢,讓整個江東徹底亂起來。

  但後來江東的情勢的變化,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

  總的來說,就是喜了江東,愁了荊襄。

  而這一切都是因爲一個人——江東新主孫翊。

  從那以後,劉表也將孫翊當成了他的新的心腹大敵。

  在這個關頭,劉表得到了全柔投誠,並願獻丹陽五縣的消息,這怎麼不能讓他欣喜過望。

  在座的荊襄臣子中,既然荊州二蒯的蒯柔發言了,蒯越自然也不甘落後,他出拜言道,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全柔既有反意,將軍不如派兵馬接應之。

  這樣進可以席捲丹陽斷孫翊一臂,退亦可佔據五縣以圖將來。”

  蒯越此言一出,不僅劉表聽後點了點頭,就是堂中的許多臣子也紛紛附言。

  更有一大臣直接出拜言道,“臣願率一萬精兵東渡入丹陽,接應全柔。”

  劉表朝這位大臣望去,臉上雖露出讚賞之色,但心中卻起了忌憚之心。

  劉表對這位起忌憚之心,完全是因爲他的身份。

  這位大臣名蔡瑁,字德珪,現任南郡太守。

  蔡瑁出身襄陽當地豪族蔡氏,蔡氏既是襄陽著名的士族,亦是當地勢力頗爲強盛的豪族。

  蔡瑁除了擁有深厚的背景之外,他還是劉表繼室蔡氏的弟弟,是劉表的小舅子。

  當初劉表能單騎平荊州,除了他自身的能力之外,就是因爲他拉攏了南郡的兩大士族蒯、蔡二氏。

  在蒯、蔡二族的支持下,劉表才能那麼輕鬆的戩除了,當時盤踞在南郡的衆多宗強勢力,成爲了名副其實的荊州之主。

  而在劉表平定荊州之後,因爲蒯、蔡二族在南郡的影響力,也因爲蒯、蔡二族爲其平定荊州立下了莫大的功勳,所以劉表就對蒯柔、蒯越、蔡瑁這三人十分重用寵信。

  時至今日,在劉表的恩寵之下,蒯、蔡二族的影響力已經可以影響整個荊北地區。

  這就造成了,在有些時候,蒯越、蒯柔、蔡瑁三人的命令,甚至比他這個荊州之主的命令還管用。

  而這一點,又讓步入暮年的劉表起了忌憚之心。

  在蒯柔、蒯越、蔡瑁三人之中,劉表最爲忌憚的便是蔡瑁。

  因爲蒯氏二英是文官,並不涉兵權。

  但蔡瑁允文允武,帶兵才能甚佳,荊州水軍的主力就是蔡瑁在掌管着。

  現在劉表看到蔡瑁主動請纓帶兵東渡,雖然蔡瑁臉上顯露的是一副爲主盡忠的姿態,但一向猜忌心深重的劉表,卻不由得多想了起來。

  現在蔡瑁的勢力已經很大,隱有尾大不掉之勢。

  若是此番被他帶兵東渡,成功幫全柔穩定住丹陽五縣局勢,乃至拿下整個丹陽郡的話,那麼蔡瑁的聲望功勳就太大了。

  足以威脅到他的地位了。

  想到這點,劉表看向蔡瑁的眼神都有些變了起來。

  劉表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他用寬厚的嗓音對蔡瑁說道,“德珪既是南郡太守,又是孤的軍師。

  南郡無太守,政務尚可由郡丞代之,但鎮南將軍若離了軍師,又有誰能代之呢?”

  劉表的話語中體現出對蔡瑁濃濃的看重之情,但同時也是間接否決了蔡瑁的自薦。

  劉表委婉得拒絕了自己的提議,蔡瑁臉上適當露出了些失落之色,但他還是尊敬得朝劉表一拜,表示服從劉表的決定。

  只是蔡瑁在轉身回到自身的座位上時,眼中悄然閃過了一絲陰霾。

  在蔡瑁入座後,劉表看向堂中的衆臣,問道,“全柔是一定要派兵接應的,只是派何人去,衆卿可有建議否?”

  劉表定下了議事的基調,那就是對於全柔的獻城投誠,他十分心動。

  他是一定要派兵去接應的,只是派誰去,他還沒有決定好。

  儘管在孫策去世時,他並沒有派兵攻打江東,但現在全柔投誠與當時的情況並不同。

  那時候他剛剛平定荊南四郡未久,元氣還未完全恢復。

  而且這次是江東內部主動有人投誠,並且以獻五城爲誘,丹陽郡地域廣大,他的五縣已經約等於正常一郡的面積了。

  這種時機在劉表看來,比孫策剛死時,更爲讓他心動。

  只是在他好不容易決定要出兵的時候,他竟然犯難起了帶兵人選。

  劉表的難處,同樣也是堂中衆臣心中的難處。

  因此在劉表問出後,堂中竟一下子出現了詭異的寧靜。

  這詭異的寧靜,代表着目前荊州一個尷尬的境地。

  那就是將才不足,或者說重文輕武。

  劉表本身是當世名士,在他成爲荊州之主後,他十分注重文化教育的發展。

  但他本人不太喜歡武將,在他任命官職時,多以那人的文采名聲作爲判斷依據,文人帶兵者比比皆是。

  文武皆通之輩是有,但肯定不多。

  劉表的這種任人方式,就造成了荊州在其的治理之下,文人名士輩出,能徵之將卻寥寥可數。

  荊州是有良將的,例如蔡瑁、張允、文聘,劉磐等都是一時之選。

  但因爲人數不多,導致這些良將要麼鎮守各地,要麼因爲其他原因劉表不想派他去。

  例如文聘,是劉表頗爲看重的一名將領,但他目前駐紮在新野,防備着宛城的曹仁,根本沒辦法抽身。

  劉磐也是在長沙防備着黃蓋。

  總而言之,荊州目前的軍事局勢就是,防守有餘,進取不足。

  在這個尷尬的境地面前,別說是劉表了,就是堂中的許多智謀之士也沒辦法。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呀。

  堂中的場面一下子陷入尷尬之中。

  就在堂中的尷尬氣憤越來越濃的時候,蒯越輕咳了一聲,提出了一個建議。

  “使君忘了荊州尚有左將軍乎?”

  聽到蒯越提起左將軍三個字,許多臣子的眼中一亮,而劉表的眉頭則深深皺了起來。

  左將軍指的就是劉備。

  劉備自從在徐州境內被夏侯淵與張遼擊潰後,就南下投奔了劉表。

  在得知劉備來投奔自己後,劉表一開始的心情還是挺興奮的。

  他特地出城十里相迎。

  在迎接劉備入襄陽後,還親自命人爲劉備建造了一座華麗的府邸,並且賞賜了不少金銀財帛。

  劉表這麼看重劉備,除了劉備與其同是漢室宗親之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劉備的名聲很大。

  這樣一位名聞天下的人前來投奔自己,無疑是能讓自己的名聲更上一層樓的。

  所以劉表才表現出一副對劉備來投欣喜萬分的態度,而且還對劉備十分恩寵。

  但劉備在襄陽定居後,讓劉表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了。

  劉備在剛入襄陽時,身邊只跟着一些殘兵敗將,兵器老舊,鎧甲破損,就連劉備身上的袍服都撕了好幾個口子。

  這副場景還讓當時的劉表,十分同情劉備。

  結果劉備來到襄陽不過半個月,許多人就因爲劉備的名聲,趕來投奔劉備。

  那些荊州中的遊俠最多。

  不過半個月,劉備的身邊就已經聚集了三千左右新的人馬,因爲原本劉表劃分給劉備的軍營太小,劉備還專門請求劉表允許其擴充軍營。

  不僅如此,荊襄地區許多往日拒絕劉表招攬的士人,都紛紛主動與劉備交好,有的更是直接成爲了劉備的賓客。

  就如現在堂中的許多大臣,也經常拜訪劉備,交談甚歡。

  劉備軍隊所駐紮的軍營,論熱鬧程度,有時都要比他這個鎮南將軍府強。

  從這兩件事中,劉表意識到了劉備在天下間的名望有多大,劉備收攬人心的本事有多強。

  劉表對劉備的態度也從一開始的欣賞,慢慢轉變爲了現在的深深的忌憚。

  別人不知道劉表對劉備的態度,蒯越身爲劉表的心腹,自然是知道的。

  所以蒯越現在主動提起劉備,這讓劉表心中感到不快。

  他現在只想劉備消失於衆人的視線之中,不想他有更多的表現。

  劉表溫和的眼光不再,他用一雙平靜的眼睛看向蒯越,他在等蒯越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

  熟悉劉表的人都知道,劉表的這副神情,代表他有些動怒了。

  面對劉表的目光的注視,蒯越淡淡一笑,說道,

  “全柔獻縣投誠固然可喜,但孫翊的實力亦不可小覷。

  毗陵一戰後,其收山越降卒數萬,雖得細作探報可知,孫翊將這數萬兵馬分佈各地,但其在短時間內,徵集萬餘兵馬討伐全柔並非難事。

  全柔得守城之利,但畢竟勢單力孤,加上孫翊有軍略,時間一長,全柔必爲孫翊所敗。

  故使君派去接應全柔的將領務必善攻,必須能在短時間內攻下柴桑,這樣才能得以迅速抵達丹陽支援全柔。

  左將軍軍中有關羽、張飛、趙雲這三員萬夫不當之將,可得善攻之效。”

  蒯越話中誇關羽、張飛、趙雲爲萬夫不當,這可不是謬讚。

  在今年,關羽於萬軍中陣斬顏良一事已經傳遍天下,令無數人驚愕莫名。

  而關羽來到襄陽後,他雖然自傲,但平時言語中多有稱許張飛、趙雲二人之語,認爲其二人武勇不下於自己。

  這也讓許多人認爲,劉備手下擁有的萬夫不當之將其實有三名。

  蒯越接着說道,“荊州中善守之將頗多,善攻者卻不多,故而吾建議使君命左將軍支援全柔,這是情勢使然。”

  蒯越說出了他舉薦劉備去的理由。

  雖然蒯越是看重關羽、張飛、趙雲三人,但這三人對劉備忠心耿耿,若是不讓劉備當主將,這三人根本就不會搭理劉表的命令。

  劉表聽完蒯越的理由,心中對蒯越的不滿減少了許多,蒯越說的是有道理的。

  只是劉表心中的忌憚還是沒有退去。

  因爲衆大臣都在,劉表不好言語,他便假裝自己要獨自思考一下,藉機讓羣臣都退下。

  等衆臣走了之後,劉表又讓近侍偷偷的將蒯越召了回來。

  現在堂中只有蒯越與劉表,劉表在心腹面前無須再隱瞞自身的顧慮。

  “異度方纔在會上的提議雖佳,但孤觀劉玄德此人心有大志。

  恐放其東渡立下大功後,聲威再度大漲不說,只怕他在成功支援全柔之後,會就此不返。

  如此孤豈不是養虎爲患乎。”

  劉表對劉備的猜忌蒯越心知肚明,但他既然敢提出這個建議,就有他自己的看法。

  蒯越對劉表說道,“左將軍軍中雖有關、張、趙三員虎將,但其本身無甚將略,屢戰屢敗,況其手下只有三千兵卒。

  吾建議明公派其前去支援全柔,實乃是爲了,藉助其軍中三員虎將之勇猛來攻破柴桑。

  柴桑乃江東重鎮,非有虎將不可速破,但攻破柴桑之後,僅憑左將軍手下三千士卒,又豈能直入丹陽乎?”

  “要想順利支援全柔,定得另派大軍。

  先前在黃江夏所請之下,明公調派了五千精兵進駐江夏,而左將軍要想進攻柴桑,也需得先至江夏。”

  “江夏本有重兵,加上先前明公調派的五千精兵,合數之下,可組織起一支一萬大軍。”

  “明公可讓左將軍爲先鋒,爲明公攻破柴桑,再令黃江夏率一萬大軍在後爲主力。

  左將軍若能攻破柴桑,黃江夏即可率軍直入丹陽支援全柔,而那時明公再召左將軍回襄陽。

  這樣一來,左將軍縱有功勳,但大功不入其身,又何有養虎爲患之憂。”

  “再者,若左將軍攻柴桑不利,亦可爲明公損耗其實力,此乃一計雙成之舉,明公無須多慮。”

  蒯越話中沒有明說,若劉備攻下柴桑之後,劉表召其回來他若不肯又當如何。

  但劉表卻明白,有黃祖的那一萬大軍在後壓陣着,劉備是不敢公然違抗他的命令的。

  否則的話

  劉表聽了蒯越的完整計謀後大喜,他說道,“異度真乃吾之陳丞相也。”

  而後劉表也難得拿出了果斷的態度,他當即決定道,

  “善,那就讓劉玄德去。”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