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驚雷炸響,摩拳擦掌

作者:鶴招
皇帝一臉失望地看着賈待問:“坊間傳聞?”

  “據說?”

  “賈卿,朕此前才疑慮了這種事,二者奏疏有出入時,朕該以何爲主。”

  “總督王卿,言十二萬石顆粒無損,是有十二萬石糧食在船上作爲‘明證’。”

  “給事中張卿,言三千二百石損失殆盡,卻只是‘坊間傳聞’、‘據說’。”

  “這叫朕何所從?”

  賈待問面色一變。

  連忙開口解釋道:“陛下,言官有風聞奏事之權!”

  朱翊鈞搖搖頭:“賈卿,朕沒有不讓言官奏事,但既然這種地方上的事,朕鞭長莫及,你們就不能體諒一下君父,去探查一番‘明證’再上奏嗎?”

  不知這話是不是提醒了某人。

  慄在庭突然也出列道:“對啊,賈給事中,怎麼王總督和張給事中的奏疏同時到的,張給事中還能反駁王總督?”

  “是未卜先知,還是偷窺奏疏?亦或者,乾脆是王總督身邊有什麼不乾淨的人?”

  “我朝的封疆大吏,這般赤身裸體的嗎?”

  朱翊鈞朝慄在庭投去欣賞的目光。

  明裏就算了,暗裏還是得賞他點什麼。

  近海海運這事,不是沒有由來的。

  雖說風暴、觸礁等事風險極大,但總不能因噎廢食。

  此前高拱當權的時候,就一心想開海,順帶把近海海運的事也做了。

  就有了王宗沐《條陳海運十二利》這事,而後授意王宗沐試行,也是高拱向先帝請的旨。

  如今朱翊鈞接收了高拱政治資源,此事自然也接了下來。

  繼續嘗試海運,既是時代的需求,也是爲了動漕運所做的準備工作。

  等海瑞動兩淮漕運,難免不會出亂子,屆時,海運多少也能臨時做個備用。

  免得被人用“大局”脅迫。

  慄在庭助攻後,賈待問就要反駁。

  但首輔張居正突然出列,接過話茬:“此事我也記得,先帝下詔試行時,應當令工部隨行了吧?”

  朱衡突然被點到,有些怔愣。

  想了好一會,才道:“有二名主事全程跟隨,但沒聽聞有什麼傾覆之事。”

  他遲疑道:“不過臣以爲,即便有傾覆,也應當繼續探索海運吧……”

  衆臣看了一眼這技術官僚,敢情還沒明白在爭論什麼事呢?

  這哪裏是技術問題,這是政治問題。

  要是走海運,那漕運怎麼辦?

  這可是百萬漕工衣食所繫,不是行與不行就能定下來的。

  王宗沐真是不當人子,好好一個漕運總督,挖自家牆角。

  禮部張四維出列,打着圓場道:“如今實行海運,好比在北方嘗試種植水稻,起初應少量試驗,觀察是否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再逐步推廣。”

  “同樣道理,河運與海運的長期與短期適宜策略,也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朱翊鈞深深看了一眼張四維。

  口中讚道:“卿老成持重之言。”

  心中卻暗自警惕,如今的鄉黨以晉黨最甚。

  但南直隸的鄉黨也不容小覷,後世的浙黨、東林黨,都是從泛南直隸鄉黨分流出去的,可見勢力龐大。

  如今若是泛南直隸鄉黨,與晉黨合流,事情就不好玩了。

  朱翊鈞又看向王國光:“王卿,戶部什麼意思?”

  王國光早有準備,沉吟片刻才道:“之前科道官員提議表彰海運的功績時,我們曾指出,長遠來看,依賴河道是根本,而海運是應對當前緊急情況的手段。”

  “我們則認爲,鑑於海運風險難料,應當先熟悉這條路線,以備不時之需。”

  “所以,戶部提議,不妨在元年,適度再度增試海運之行。”

  朱翊鈞點了點頭,沒表態。

  面色溫和看向張居正:“元輔,內閣這邊怎麼看?”

  張居正瞥了皇帝一眼。

  還是開口道:“南直隸言官所言,只是傳聞,難以深入追究,但對於敢於擔當的官員,應從寬處理,以觀後效。”

  “更何況,海運涉及人數衆多,包括來自幾個省份的人力,歷時數月,穿越三省,參與其中的官員、守令、守備以及水手等數百人,若有沉船事件,不太可能只有言官提起。”

  “那三萬兩白銀出自淮庫,有賬可查,僱傭的人力船隻也有明確記錄,陛下,不妨令戶部協同都察院,通過巡按御史進行覈查。”

  “至於海運之事,臣以爲王尚書所言,是謀國之論,內閣附議。”

  朱翊鈞點了點頭:“那卿稍後奏擬到司禮監。”

  二人三言兩語,就將此事定了下來。

  賈待問臉色陰沉,這皇帝,可比先帝難糊弄多了。

  這就罷了,還有當朝首輔助紂爲虐,真是國將不國!

  他回到班列,不着痕跡看向張四維一眼,只得了一個搖頭的迴應。

  呸!拿了好處就象徵性出力,早晚你晉黨也得試試這滋味!

  心中發泄了一通,無奈只能與幾位同僚交換眼神,示意從長計議。

  賈待問本以爲事情到這裏,也就夠了。

  連連針對兩淮,所謂事不過三,接下來應該沒他們什麼事。

  但……

  內閣次輔高儀,出列道:“內閣收到數份彈章,人證物證俱有,擬下三法司共審。”

  他拿出幾分奏疏,供朝臣傳閱。

  自己則看着刑部尚書王之誥、都察院都御史葛守禮、大理寺卿陳一鬆三人。

  開口道:“是關於兩淮都轉鹽運使,王汝言。”

  “貪贓枉法、中飽私囊、勾結鹽商、剋扣稅款等凡十二條罪狀。”

  “案犯已被收監到漕運衙門,人證物證俱在北鎮撫司。”

  “三位,你們看誰來辦這案合適?”

  賈待問、張道明、畢鏘等近十人,紛紛不約而同看向海瑞,面色狂變!

  刑部尚書王之誥搖搖頭:“兩淮鞭長莫及,刑部手上案子多,就不去人了。”

  “不妨下南直隸刑部,配合都察院御史調查。”

  這種涉及到官吏的,一般是都察院主導。

  刑部授權給南京刑部,倒也合理。

  大理寺卿陳一鬆還未發言,張居正搶過話頭:“南京的大理寺致仕數人,尚未補缺,恐怕不便這樣。”

  大理寺少卿陳棟一臉自信出列:“大理寺少卿棟,願領此職。”

  皇帝欣慰開口:“陳卿果是當仁不讓,那便陳卿吧。”

  宛如唱戲一般,各自有各自的臺詞,眨眼之間就將事情定了下來。

  朝臣哪裏還不明白髮生了什麼。

  此前吹風,要動兩淮鹽政,本以爲還有時日準備,誰知道內閣不聲不響,就拿下了一名兩淮都轉鹽運使!

  這是蓄謀已久啊!

  分明是早就給人拿下了,就等着海瑞入京,今日海瑞一上廷議,就立刻把這事拿出來稱量。

  衆人越過葛守禮,目光死死釘在海瑞身上。

  果不其然。

  只見葛守禮也看向海瑞,頷首道:“督理兩淮鹽課兼理河道,是僉都御史海瑞職責。”

  海瑞一步踏出,朝着皇帝,一臉剛毅肅容:“職責所在,臣必辦好此案!”

  還有一章,晚點發

  注1:漕運總督王宗沐條陳漕宜四事:一、恤重遠之地。漕運惟湖廣永州、衡州、長沙,江西贛州四府道路極遠且險,議將漕糧一十萬四千七百八十三石八斗,每歲坐準改折。直隸蘇州、松江、常州、浙江嘉興、湖州五府糧數過多,議每歲照白糧之多寡分攤改折十萬石。如河南、山東,坐折例派撥無單無船之衛所輪流歇運,以示優恤……

  注2:總督漕運都御史王宗沐奏報:海運抵岸。言:“海運不行,已百六十餘年。臣前任山東左布政使時,因膠河之議,詳考前代沿革始末,與其必可行者,條陳十二利。時,羣聽驟聞,相顧疑駭。其後,科臣建白,撫臣試行,皆符臣言。事果不謬,因獲上聞,定擬今歲通運。臣適又叨官漕司,規度發行。茲者,六幫無失,相繼抵岸。天下臣民,始信海運可行。以此與河漕兩途並輸,誠爲國家千萬年無窮之利。”報聞。

  注3:先是南京戶科給事中張煥,論總督漕運,王宗沐六月內飛報海運米十二萬石,於某日離淮安,次天津,抵灣,粒米無失。比聞人言嘖嘖,鹹謂海運八舟米三千二百石,忽遭風漂沒,渺無影響。宗沐蓋預計有此,令人齎銀三萬兩糴補。

  以上三注——《明神宗實錄》前一爲隆慶六年七月、後二者爲十月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