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旗開得勝,嘉謀善政

作者:鶴招
殿內只剩他與張居正,吐槽一句也沒什麼大礙。

  他實在有些忍不住。

  這王崇古身上的商人習性太重了。

  別的事公事公辦,不失爲一名能臣。

  可一旦涉及損害自己私產的事,就開始首鼠兩端,不情不願。

  非得許點什麼好處補回來,才能心甘情願把事辦了。

  站在下手的張居正倒是沒放在心上。

  他在內閣多年,什麼人沒見過?

  王崇古這樣都算好的了,好歹大部分的事都能辦穩當了,已經很難得了。

  張居正既是寬慰,又是提醒地開口道:“陛下言重了,王閣老身上的商味,好歹是比他那位外甥輕多了。”

  王崇古橫插一腳,佔據了內閣一席,讓張四維不上不下,只能繼續代掌內閣事宜,一直轉不了正。

  這些日子下來,幾乎肉眼可見地,氣質變得陰鷙了不少。

  私下裏小動作就更是不必多說了。

  張四維作爲晉商大掌櫃,王崇古那些做生意的親眷,多少都受到了這位小輩的壓力。

  同樣的,在朝堂上,張四維也開始串聯三晉之人,不知道作何打算。

  這情況,讓人不得不重視。

  朱翊鈞一聽這話,當即坐直了身子。

  口中感慨道:“先生說的是,張四維的事,拖着也不好……”

  他看向張居正,誠懇道:“先生不妨廷議罷。”

  張居正不露聲色瞥了皇帝一眼。

  他心裏明白,雖然不知道皇帝要用什麼方式,但顯然是要給張四維一點顏色了。

  畢竟誰入內閣,都是皇帝直點,還沒有要廷議一說。

  事出反常必有妖。

  不過他見皇帝心裏有數,他也懶得追問——事情太多了,根本沒空顧及到方方面面。

  張居正點了點頭,說起此行的正事:“陛下,前次議定,今年八月,增加湖廣、山東、河南、陝西等省,推行考成法。”

  “在此之前,臣與吏部,將考成法的得失,再度整理了一番。”

  “如今考成法試行業已近一年了。”

  “臣與吏部在原本考成法的基礎上,又增增減減,縫縫補補了一番,結合這一年的弊病,更定了新的一稿,以便擴到兩京五省推行。”

  “請陛下御覽。”

  說着,他從袖中掏出一封奏疏,恭謹呈上。

  朱翊鈞伸手接過。

  他順手指了指放在旁邊,有點遠的矮凳:“我讓宮人退避了,元輔自行坐罷。”

  張居正已經習慣了皇帝私下裏這幅做派,默默將凳子搬了過來——不是不想站着以示恭順,上次他極力推辭,皇帝就親自去給他搬凳子。

  這種做派的皇帝,除了接受他的情感賄賂,都沒有別的選擇。

  見皇帝翻閱自己呈上去的奏摺,張居正貼心開口解釋道:“一年下來,考成法比較棘手的問題,還是在低品階的官吏身上。”

  “心中牴觸,數目龐大,私下又串聯頻繁。”

  朱翊鈞早有所料,頭也不擡問道:“具體呢?”

  張居正嘆了口氣:“無非那些手段。”

  “倍之。將中樞、省府的政令,加倍執行。刻剝百姓之後,就說是中樞和省府的令,故意激起民怨,煽動百姓。”

  “改之。政令總有不完善的地方,中樞到了省變一個樣,到了府變一個樣,到了最下面,制定出來的考成目標,奇形怪狀,樣樣都有。”

  “虛之……”

  張居正還待再說,朱翊鈞已經看完了奏疏。

  擺了擺手,有些自嘲地笑了笑:“虛之,就是形式主義嘛,朕知道。”

  張居正打住話頭。

  心裏嚼了嚼這詞,有些奇怪,但又覺得莫名貼切。

  朱翊鈞將奏疏合上,並沒有什麼負面情緒,這種事早就習慣了。

  他反而寬慰起張居正:“先生跟吏部的應對不就是按症抓藥嘛,挺好的,就按這個來吧,朕稍後給先生批紅。”

  “早有預料的事,先生也莫要嘆氣,這才顯得試點的意義所在。”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各自出招,慢慢來嘛。”

  說罷,朱翊鈞看了一眼張居正。

  不得不說,一年首輔當下來,面目都蒼老得有些快了。

  也難怪嚴嵩徐階能往八十活,張居正五十多便離世了。

  慧極傷身啊。

  朱翊鈞想到這裏,不由勸道:“元輔也要注意修養纔是,來日方長。”

  張居正只當是尋常安撫,並未放在心上。

  敷衍地嗯了一聲。

  轉而又說起松江府的事:“定安伯前日上奏說,百姓投獻徐府的田畝,已經全都妥善安置好了。”

  “知府衙門將稅收也釐了一遍,地方上的苛捐雜稅,大都淘撤了。”

  “不過,這樣一來,正稅和徭役,恐怕不足以支撐松江府各大官署的運轉。”

  一聽這事,朱翊鈞也嚴肅起來。

  他想了想,認真開口道:“正要與先生討論此事。”

  朱翊鈞沉吟片刻,開門見山:“朕知先生有意改制稅法,松江府,正好給咱們打個樣。”

  “朕對此,也有些想法,說給先生參詳參詳。”

  張居正對此,早有猜測。

  他今日正是在內閣打好了腹稿,才急不可耐地跑來西苑找皇帝。

  張居正坐直身子,仔細聽着。

  朱翊鈞下意識伸手撥弄身前的空氣,斟酌道:“其一,正稅三十稅一,有失妥當,將苛捐雜稅廢除後,一切還是都回到正稅頭上。”

  “當然,具體多少,各省又按特點增減多少,還得跟戶部議論後再說。”

  正稅三十稅一,屬實有點異想天開了。

  這個數目,並不能說很低,大概也夠大明朝官僚系統正常運轉所需——這也是太祖皇帝制定這個數目的初衷。

  但問題就在於,一個朝廷,哪有什麼正常運轉的情況!?

  今年打仗,明年治理黃河,國家大典隔三差五,漕運傾覆,湖廣大水,寧夏地震……可謂數之不盡。

  非常之事,年年都有。

  更別說一個系統正常的“磨損”,稅越收越少,根本不可避免。

  支出比預期多,收入比預期少,三十稅一,根本不足以支撐大明朝正常的運轉。

  這才各式各樣的苛捐雜稅,巧立名目,想方設法補窟窿。

  就像再往後數三百餘年。

  那等生產力條件立國,農稅都得收到七稅一,即便這樣,後面也會追加提留之類。

  大明朝又何德何能,正稅低到三十稅一?

  想要改稅制,那就先從試驗田開始,把苛捐雜稅,派回到正稅之中。

  等到試個三五年,時機成熟,才能開始推行全國。

  試點,都是寶貴的經驗啊!

  朱翊鈞整理了一下思緒,接着往下說:“其二,關於兼併……”

  “朕可以允許百姓之間的合作生產,但不允許官戶、士紳兼併。”

  “具體的事,內閣跟六部去議,多試幾次,多等幾年,都無妨,反正只在一府之地。”

  兼併這種事,有利有弊。

  想要促進農業往規模化、工業化發展,兼併就是好事。

  甚至於,這就是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

  想促使資本主義萌芽,這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還是那句話,所謂殊途同歸——以什麼形式兼併,對於歷史的進程或許一樣,但對於百姓而言,可就完全不同了。

  朱翊鈞仍記得,夏衍一篇包身工,騙了他多少眼淚。

  如今都是摸着石頭過河了,自然要試試新的路子。

  朱翊鈞頓了頓,繼續說道:“其三,先生以爲……官紳當納糧否?”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