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這個題目……有點大啊

作者:山中白雲翁
孔澤嗬了一聲,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表達什麼。

  這時候,那名博士研究生已經從舞臺上走了下來。

  “那位仁兄叫啥名字?”顧秋風問孔澤,“看起來挺牛嗶的。”

  “你這話倒沒說錯。”孔澤點點頭,道:“他叫耿莊,是學院李豐老師的學生,的確挺厲害的。”

  接下來上場的是個女生,據PPT開頭的介紹,顧秋風得知,這是一位大夏古代文學專業研二的學生。

  她的論文題目是《略論屈原九歌與離騷》。

  話說這個題目的範圍……有點兒大啊!

  顧秋風暗暗驚歎了下。

  範圍越大的題目,對一個人的知識面和總結提煉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就顧秋風看過或見過的論文而言,基本上都是某個非常具有針對性的小專題,範圍大的題目不是沒有,只是很少,且一般都是幾個人一起合作才能搞定。

  或許有人說,《九歌》和《離騷》,不過就是兩篇作品,這題目哪裏大了?

  你若是這麼想,那可就錯了。

  它遠遠不是看上去這麼簡單。

  先說《九歌》。

  說起《九歌》,那就不得不說屈原所處的南方楚國的文化背景。

  戰國時期,楚國在常江、漢水流域,一度領有“地方五千裏”的廣袤疆域,周公製作禮樂、變格中原文化時,由於地處偏遠,楚國受到的影響比中原諸國小,所以一直被中原諸國以蠻,夷視之。但是,楚國的櫃組集團畢竟源於中原,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和楚國有着廣泛的文化交流,所以,楚國文化和中原文化仍然有着很多相同之處。

  在社會至度和正至思想等方面,楚國和中原有着很大的一致性,中原的禮樂文化在楚國具有相當高的地位。

  而在習俗文化和審美趣味上,楚國則明顯地表現出不同於中原文化的特點。後人概括楚國的文化爲“信塢鬼,重印祀。”這種崇尚塢風的習氣,即是夏商文化的習氣,更是當地土着明組的普遍風氣。

  塢風的蔓延,自朝廷至民間,無處不在。

  比如那位好細腰的楚靈王,當吳人來攻,國人告急之時,他卻依然在宮廷裏跳大神,不肯發兵。

  而當楚國見欺於秦國,一再喪失格地之時,楚懷王亦是“隆記祀,事鬼申”,把破秦的希望寄託在鬼申身上,最終爲秦所敗。

  楚國的櫃組階層也崇信塢記。

  在南方土着聚居的“南郢之邑、沅湘之間”,更是塢風濃烈。

  塢文化對楚國審美風氣的影響是明顯的。楚地的藝術很興盛,而這些藝術很多都與記神有關,充滿了奇異的浪漫色彩。

  《九歌》,主要就是南方塢記文化的產物。

  與題目所示的“九”不同,《九歌》一共有11篇。同樣的,歷代學者對此有多種不同的解釋。

  《九歌》中,《東皇太一》爲至尊之天神,《雲中君》記雲神豐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記湘水之神(楚地以舜妃娥皇、女英附麗在她們身上),《大司命》記主壽命之神,《少司命》記主子嗣之神,《東君》記太陽神,《河伯》記河神,《山鬼》記山神,《果殤》記陣王將士之魂。

  根據聞一多先生《什麼是九歌》和《楚辭校補》等文章中的觀點,《九歌》的首尾兩章(即《東皇太一》和《禮魂》)分別爲迎、送神曲,中間九章爲娛神曲,《九歌》因中間九篇而得名。

  他又認爲《九歌》所記的神只有東皇太一,中間九章所寫的諸神、鬼皆是陪襯,(按照各自的身份,分班表演者程度不同的哀灩的,或悲壯的小故事)以取悅東皇太一。

  《九歌》的風格鏟眠哀婉,最多最動人的還是對人神情感的描寫,除《東皇太一》、《果殤》、《禮魂》外,其餘各篇皆有這一內容,如《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之句,便被後人譽爲“千古言情之祖。”

  另外,它裏面的對唱的形式、戲曲的因素、記事、寫景、抒情都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至於說《離騷》,它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帶有自傳性質的一首長篇抒情詩,可別看全詩只有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實際上,這篇文章的餘韻,一直貫穿着整個大夏文學史。

  《離騷》的解題,也就是“離騷”二字,古來有數種不同的解釋。

  司馬遷、班固認爲是遭受憂患的意思。

  東漢王逸解釋爲離別的憂愁。

  揚雄認爲“離騷”二字應當解釋爲“牢騷”。

  近代遊國恩先生認爲是楚地的歌曲名。

  錢鍾書先生則認爲是排解憂愁之意。

  《離騷》的寫作年代,一般認爲是屈原離開郢都往漢北之時。

  屈原有兩次在外飄宕的經歷。

  一次是漢北,這是他遭到楚懷王疏遠之時,自己離開了郢都。“有鳥自南兮,來集漢北。”

  另一次是在江南,歷經常江、洞庭湖、沅水、湘水等處,這是他遭頃襄王方主之地。

  忠君與愛國的主旨、詩人的美政理想與身世之感、高潔堅貞的人格形象、香草美人的意象、形式和語言……毫不誇張地說,《離騷》這首詩包含的這幾個方面,每一個方面都可以寫出一篇論文來。

  這幾個方面中,尤其是屈原那傲岸的人格,不屈的逗爭精神,激勵了後世無數的文人(宋玉、賈誼、陶淵明、杜甫……),併成爲了我們明組精神的一個重要象徵。

  《離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香草美人的意象。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釋爲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後者如“衆人嫉餘之娥眉兮,遙諑謂餘以善引”。

  而種類繁多的香草,作爲裝飾,則支持並豐富了美人的意象。

  ……

  所以,綜合《九歌》與《離騷》涉及到的內容,顧秋風有點擔心,臺上的那位碩士研究生hold不住啊!

  果然,在她彙報完畢,提問環節的答案不能讓臺下的大佬們滿意之後,有老師就開口了:“同學,我建議你不如把題目分開,然後就《九歌》或者《離騷》專門寫一篇論文。”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