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納蘭性德與顧貞觀
一大早,趙弘生教授就在“405小分隊”微信羣裏發了一條消息,表示自己已經離開了學校。
六個人紛紛祝他一路平安。
趙弘生教授艾特顧秋風,說:“你們的大夏文學史課這段時間由安老師來上。”
顧秋風回了個微笑的表情。
當天晚上,他就來到405室,開始了第二篇論文的準備工作。
看書,上知網瀏覽論文,不知不覺就沉浸其中。
五位師兄師姐也沒過來打擾。
對於納蘭性德,顧秋風自是有一番瞭解。
他初名成德,因避康熙太子胤礽諱而改名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曼舟正黃齊人,大學士、太傅納蘭明珠長子,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選授三等侍衛,後晉爲一等,出入扈從,應對稱旨,極得聖組隆遇,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底以寒疾終。
清初詞壇,流派紛紜,迭現高Chao,出現了以陳維崧爲首的陽羨詞派、朱彝尊爲首的浙西詞派,納蘭性德則以他那獨樹一幟的風格,促進了清詞的中興,並與着名詞人曹貞吉、顧貞觀合稱“京華三絕”。
納蘭性德出身顯貴,卻無一般膏,粱,子弟的習氣,他文武兼備,一生所交多爲汗組的布衣文士,如陳維崧、朱彝尊、顧貞觀、嚴繩孫、姜宸英、梁佩蘭、張純修等人,他們或窮困潦倒,或抑鬱失意,納蘭性德同情他們的遭遇,也愛惜他們的才學,所以他既爲友人仗義疏財,又爲他們創造施展才華的空間,這就使得其居住的淥水亭成爲當時京城文人雅客的齊聚之所。
在納蘭性德的交遊之中,最值得稱道的便是他對顧貞觀的生死之交吳兆騫的營救。
吳兆騫是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中江南鄉試舉人,未幾,科舉舞,弊,案,發,他被仇家誣告,牽連罹禍,流放寧古塔。十六年春離京出塞,於戍所二十餘年。
康熙十五年冬天,顧貞觀爲之作《金縷曲》二首。
其一。
【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兄懷袖。】
其二。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只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已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爲兄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詩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
納蘭性德讀完這兩首詞後的反應,被顧貞觀後來寫在了自己的詞集《彈指詞》裏。
【二詞容若見之,爲泣下數行,曰:“河梁生別之詩,山陽死友之傳,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當以身任之,不俟兄再囑也。”餘曰:“人,壽,幾何?請以五載爲期。”懇之太傅,亦蒙見許,而漢槎果以辛酉入關矣。附書志感,兼志痛雲。】
這裏面,河梁生別之詩指的是西漢李陵送別蘇武時寫的詩,山陽死友之傳指的是西晉向秀爲悼念嵇康和呂安而寫的《思舊賦》,都是表達朋友情誼的傳世之作。
顧貞觀於是就此事向納蘭性德求救,在納蘭性德多方奔走下,迄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冬,經顧貞觀、納蘭性德、徐乾學、宋德宜以及納蘭明珠等人的合力營救,終於將吳兆騫贖回,成爲一時佳話。
納蘭詞中最膾炙人口的,當數他寫給顧貞觀的《金縷曲·贈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間、淄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
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娥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後身緣、恐結他生裏。然諾重,君須記。】
這首詞是納蘭性德初識顧貞觀(字華峯,號梁汾。)之時的酬贈之作。寫於公元1676年,是年納蘭性德年僅二十二歲,其時顧貞觀已年遇四十,因不得志,剛剛解職辭官,暫居於納蘭性德府第。生性注重友情的納蘭性德欲與顧梁汾結下肺腑之交,但又由於兩人當時地位懸殊,唯恐顧貞觀不解其情意,故先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以消除二人之間門第等級之間的隔閡。
相見恨晚之情,同情不平之心,可見一斑。
“都下競相傳寫,於是教坊歌曲間,無不知有《側帽詞》者。”
這是《金縷曲·贈梁汾》所產生的轟動效應。
【容若風雅好友,座客常滿,與無錫顧梁汾舍人貞觀尤契,旬日不見則不歡。梁汾詣容若,恆登樓去梯,不令去,不談則日夕。】
這是《清稗類鈔》中的一段記載。
可以說,雖然屬於不同的階層,但是納蘭性德卻格外重視友誼,他一生爲顧貞觀寫過幾十首詞,數十首詩,贈梁汾,再贈梁汾,又贈梁汾,簡梁汾,寄梁汾……
納蘭性德甚至在《金縷曲·簡梁汾》中說:“知我者,梁汾耳!”
——世上懂我的人,就是你顧貞觀啊!
康熙二十五(1686)年,也就是納蘭去世後的第二年,顧貞觀回到家鄉,在惠山腳下築室,命名爲“積書巖”。從此隱逸避世,潛心讀書,做學問,過了三十年隱居的日子。
納蘭性德去世十年後,顧貞觀在曹寅懷念納蘭性德的畫軸上題寫了這樣一句詩:
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
【嗚呼,容若已矣,餘何忍復拈長短句乎?是日狂醉,憶桑榆墅有三層小樓,容若與餘昔年乘月去梯,中夜對談處也。因寓此調,落句及之。】
這一段註解,可謂是顧貞觀酒後吐真言了。
所以,顧秋風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那首《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就是納蘭性德寫給顧貞觀的!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