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十年磨一劍
面對五位師兄師姐一會兒問關漢卿、馬致遠,一會兒問白樸、鄭光祖,顧秋風知道歸知道,只是覺得這個話題……歪了。
“雜劇以元代最佳。”孔澤搖頭晃腦地說道:“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
“……”顧秋風無言以對。
他知道,孔澤的這句話不是原創,而是引用了近代王國維先生對於元雜劇的評語。
元代社會的激,烈,變動,使整個文壇的審美情趣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王國維認爲,元劇作爲敘事的文學,其審美特徵就是“自然”。
所謂自然,是真實地摹寫作者的所見、所想,讓觀衆真切地看到“時代之情狀”,從而體悟到流注在故事中的旨趣。
與此相聯繫,他指出元劇的文字,也必然不事藻繪,是鮮活的生動活潑的語言。
至於元雜劇之所以具有這樣的審美特徵,王國維認爲是出自“自娛”與“娛人”的需要。
劇作家創作劇本,不是藏之名山,而是要公之於衆,這必然要讓觀衆看得明白、真切,才能進一步理解和認同。在這裏,王國維把戲劇這一體裁的特徵與觀衆心理聯繫起來,相當準確地揭示出形成元代文壇審美情趣的重要因素。
不過,王國維所說的“自然”,只是元代文壇審美情趣的一個方面。從當時屬於文壇主體的戲曲、散曲創作傾向看,許多作家不僅自然地抒寫人情世態,而且表現出淋漓盡致、飽滿酣暢的風格。以劇本的情節安排而論,元代的劇作家總是把簡單的故事寫得波瀾跌宕,透徹地表現悲歡離合的情態;以刻畫人物而論,則力圖揭示出主人公的內心奧祕,曲盡形容,鮮明地顯示出其個性特徵;以語言風格而論,則崇尚本色,大量運用俗語、俚語,以及襯字、雙聲、疊韻,生動地繪形繪色。
劇作者往往毫無遮攔地讓人物盡情宣卸愛與恨。
關漢卿寫竇娥呼天搶地,罵管罵吏,把悲憤怨恨的氛圍推到極限。
鄭光祖寫倩女追求戀人,乃至魂魄飛越千山萬水,一路上吐露對愛情的渴望。
有些劇作者甚至還借劇中人歌哭笑啼,釋放胸中積悃,馬致遠《漢宮秋》、《薦福碑》,白樸《梧桐雨》中的多段唱詞,實際上是作者在發卸對現實的不滿。
對於元雜劇所表現的審美情趣,明代陳與郊《古雜劇序》中說:“夫元之曲以摹繪神理,殫極才情,足抉宇壤之祕。”孟稱舜在《古今名劇合選序》中也說:“迨夫曲之爲妙,極古今好醜、貴賤、離合、死生,因事以造行,隨物而賦象。”他們都看到了元雜劇具有曲盡人情、透徹無遺地表現事物的特點。而且都用了“極”這一強烈字眼給予形容。吳偉業在《北詞廣正譜序》中更是指出:“今之傳奇,即古者歌舞之變也,然其感動人心,較昔之歌舞,更顯而暢矣。而元人傳奇,又其最善者也。”所謂顯而暢,是指元劇題旨是顯露的,能讓觀衆看得真切明白;而總體的風格則呈現出酣暢之美,讓觀衆有痛快淋漓的感受。
又聊了幾句,六個人便各忙各的了。
顧秋風繼續梳理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
白樸之後,關於楊、李二人的故事,寫的比較好而影響力又比較大的,當數明人吳世美的傳奇《驚鴻記》。
《驚鴻記》寫的是唐明皇同梅妃、楊貴妃的故事。
它根據宋人小說《梅妃傳》及多種關於楊貴妃的文學作品、傳說加工而成。大意是:
唐明皇好美銫,寵愛梅妃。而梅妃卻在宴席上得罪唐明皇的弟弟薛王,薛王遂與高力士、楊國忠合謀獻壽王妃楊玉環以奪其寵。後楊貴妃得寵,梅妃被黜。安史之亂驟起,楊貴妃死於馬嵬坡,梅妃幾經亂離終與唐明皇相聚。後諸人於天界相會,得知彼此原是仙人,盡釋前嫌。
到了清代,洪昇重新演繹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基本上繼承了白居易詩和白樸劇的內容和意蘊,而有所改變。他熱烈地歌頌了楊、李二人的愛情,並聯系他們的愛情生活,反映了豐見社會複雜的矛盾鬥錚,成爲了這類題材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戲曲作品。
在《長生殿》例言中,洪昇清楚地表明瞭他的創作歷程:
“憶與嚴十定隅坐皋園,談及開元、天寶間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傳奇。尋客燕臺,亡友毛玉斯謂排場近熟,因去李白,入李泌輔肅宗中興,更名《舞霓裳》,優伶皆久習之。後又念情之所鍾,在帝王家罕有。馬嵬之變,已違夙誓;而唐人有玉妃歸蓬萊仙院,明皇遊月宮之說,因合用之,專寫釵合情緣,以《長生殿》題名,諸同人頗賞之。樂人請是本演習,遂傳於時。蓋經十餘年,三易稿而始成,予可謂樂此不疲矣。”
在創作過程中,洪昇吸收了毛玉斯、趙執信、徐麟、吳舒鳧等許多朋友的意見,在立意、結構、詞語、曲調方面無不經過推敲。由於經歷了明朝的覆王和清朝的建立,人們的明組思想意識加強了,再加上洪昇多方面的文藝才能和嚴肅的創作態度,使《長生殿》在藝術表現上達到了清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
《長生殿·自序》中,洪昇又表明了自己的創作思想。
他說:“餘讀白樂天《長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雜劇,輒作數日惡。”
“輒作數日惡”,語出《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
“惡”是指很傷感,情緒極壞。
洪昇的意思是,他深爲兩篇作品所感動,但又不滿意作品寫得過於感傷。
所以後文說明他作《長生殿》,是寫唐明皇、楊貴妃之情事,而命意在於顯示“樂極哀來”,以“垂戒來世”。
就這一點說,與白居易、白樸劇的意蘊是一致的。但他要改變故事的悲劇結局,讓唐明皇、楊貴妃“敗而能悔”,“死生仙鬼都經遍,直做天宮並蒂蓮”。
這種創作思想,也就決定了《長生殿》上下兩卷作法和風格的不盡一致。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