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正陽戰役(中)
按照史書記載,劉彥貞是將門之後,且精通箭法,人送外號“劉一箭”,但他有勇無謀,並不足以獨當一面,不過他在當時卻是享譽南唐的“名將”。
一來是因爲他的出身,名將劉信之子;二來是他重金賄賂權貴,“四凶五鬼”爭相誇讚,他治民如龔、黃,用兵如韓、彭,更讚譽他是南唐的活長城;三來是他在壽州任上提前幾年就預言了後周要大舉入侵的行動……
總之,一個真敢,一個真敢信。李璟就真的認爲劉彥貞是當朝第一名將,“故周師至,唐主首用之”。
見李轂望風而逃,劉彥貞召集諸將,後周大軍也不過如此嘛,未見吾面、未聞吾聲,就焚營而退,怯懦至極!此時正宜乘勝追擊,不給敵人喘息之機!
劉彥貞的副將如鹹師朗等人,也都是有勇無謀之輩,聽到當朝第一名將、頂頭上司劉彥貞同志振聾發聵的演講,當即點贊轉發,奉爲至理名言。
於是,劉彥貞下令急追。急到什麼程度?“未及朝食,即督以進”,全軍將士連早飯都不吃了,餓着肚子奔赴正陽。
壽州節度使劉仁瞻、池州刺史張全約予以阻止。劉仁瞻非常注意措辭,儘量挑劉彥貞愛聽的,“您剛來,敵人就嚇跑了,明敵人畏懼您的威名,既然如此,又何苦謀求速戰呢?您就踏踏實實駐在這兒,早晚嚇死他們。而一旦速戰,萬一失利,豈不失算?”
劉彥貞油鹽不進。哼,不就是想分我的功勞嗎?沒門兒,你留在這兒,看我一個人立頭功!
好話不聽,那就點而難聽的吧。
劉仁瞻道:“未戰而退,必有伏兵。盲目追擊,必敗無疑!”
張全約也道:“未交戰而敵退,不可追也。”
劉彥貞大怒,劉仁瞻好歹算跟我平級,你一個的刺史也敢來教訓我?沒大沒,找死呢?“你們怎知敵人有伏兵?再有敢妖言惑衆、亂我軍心者——斬!”
劉仁瞻望着劉彥貞遠去的背影,只能感嘆好良言勸不回該死的鬼,“果遇,必敗!”隨後增加了城牆上警戒、守衛的士兵,做好了收攏劉彥貞殘部、抵禦乘勝迫城的後周軍隊的準備。
劉仁瞻纔是南唐真正的名將,很有先見之明,每次都會提前做好下一步的準備。
柴榮料事如神,當李轂奏報自己退守正陽的時候,柴榮就做出了預判,準確地做出了兵棋推演:我退,敵必追。所以第一時間催促李重進開赴正陽,協助李轂防守,並給出了作戰指示,一旦唐兵追來,甭猶豫,上去開團!
現在,一切都按照柴榮的劇本來演。劉彥貞來了,李重進也趕到了,956年正月17日,雙方在正陽鎮以東遭遇。
劉彥貞立即擺開陣列:拒馬上安插尖刀,擺成一排,並用鐵鏈相連;用木頭雕刻出面目猙獰、張牙舞爪的怪獸,做出揮舞刀劍、拉弓注弩之狀,立在陣前,謂之“捷馬牌”;用皮革包裹鐵蒺藜,遍佈陣前。
後周將士見狀,士氣倍增。因爲敵人擺出的不是進攻架勢,而是防禦架勢。拒馬、“捷馬牌”、鐵蒺藜,看來淮南人確實影恐馬症”,不善騎戰的他們對騎兵的恐懼達到了極點。
李重進更是對柴榮的判斷欽佩不已,於是下令進攻。
史籍用四個字描述了戰鬥經過,“一鼓敗之”。直接秒殺。
後周大勝,淮南主將劉彥貞被擊斃,副將鹹師朗被生擒,投降將士三千餘人,其餘將士被殺一萬多,伏屍三十里,收繳武器輜重三十餘萬。
皇甫暉、姚鳳退保滁州清流關。皇甫暉等原本在濠州,而滁州在濠州以南,位於濠州與昇州之間,也就是本該支援壽州的機動力量直接放棄第一道防線,退入淮南腹地。
唯獨張全約收攏殘兵敗將,退保壽州。劉仁瞻表奏張全約爲左翼總指揮。
雖然正陽戰役的具體過程十分簡短,只有區區四字“一鼓敗之”,但其影響是深遠的。
陸游在《南唐書》中指出:“南唐喪地千里,國幾亡,其敗自彥貞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