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徵淮之楚州戰役(上)
失去淮河控制權後,李璟也意識到江北之地不保,於是連忙進行了戰略轉移,主動放棄東都揚州。
在李璟的命令下,南唐軍隊把揚州的物資糧餉搬運一空,一把火將揚州化爲灰燼,然後驅趕着百姓轉移到長江以南。
同樣是撤出揚州,此前後周佔領軍撤離揚州時,將物資封存,對百姓秋毫無犯,保證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反觀李璟,卻是一副“我得不到的,誰也別想得到”的面貌。
自毀揚州,南唐向外界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江北,不要了。
你不要,我要。
柴榮立刻派兵從楚州南下,派郭廷謂率濠州舊部攻打揚州西北面的長縣,派禁軍鐵騎將領武守琦率領數百騎兵經揚州東北面的高郵進入揚州接管。
武守琦抵達揚州後,發現傳中繁華富饒的揚州城已經是一片焦土,城裏只剩下十幾個被拋棄的重病殘疾的老人了。
沿淮河由西往東依次是壽州、濠州、泗州、楚州。
自楚州南下就是揚州,在楚州和揚州之間,還有湖泊和河流,水運通暢。揚州在長江北岸,與南岸的潤州隔江相望,從潤州沿長江溯流而西,就是南唐的首都昇州,而順着長江往東,則是常州。
可以看的出來,楚州不僅是淮河控制鏈條上的重要一環,更是向江南投送兵力的重要樞紐;而揚州則決定着跨江作戰的主動權,失去揚州的南唐,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
柴榮開始了新一輪的部署:親率領主力,繼續圍攻楚州;派禁軍將領王漢璋向東攻打海州,啃掉南唐在淮河流域最後一個據點;另派兵攻打揚州東面的泰州。
泰州位於揚州以東,與常州隔江遙望。這裏也是與吳越國接壤的地方,後周接管泰州,意味着後周與吳越國即將達成物理上的聯合。
常州是南唐與吳越國之間重要的戰略要地,戰爭之初,吳越國就發動“常州之戰”,由於內部將帥不睦以及南唐大將柴克宏等頑強抵抗,最終以吳越國的失敗告終。如今,後周兵臨長江,佔據泰州,如果再影常州之戰”,勝負就不好了。
在柴榮徵淮之前,揚州一帶流傳着一首童謠,“檀來也”,人們感到迷惑不解,不知所云何物。某日,揚州建春門出現一隻揚子鱷,當地人俗稱之爲“檀出於水”,於是人們以爲這就是童謠應驗了。結果等後周軍隊到來後,謎題才真正破解,後周的先鋒部隊是北方騎兵,他們唱着蕃歌,頭一句就是“檀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