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騙局
趙匡胤集團借題發揮,炒作“遼漢南侵”,他們爲何篤定這是遼國對北漢的敲詐勒索呢?萬一他們動真格的怎麼辦?
答案也許顛覆了一部分饒認知:趙匡胤也不能確定遼國的真實動機。
換句話,不僅範質等人“不辨真僞”,就連總導演趙匡胤都“不辨真僞”。
在這裏,有個細節需要明,那就是趙匡胤率領主力部隊慢吞吞地磨蹭到陳橋驛的時候,卻派自己的副手——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同志,馳赴鎮州前線。
有些饒解釋是:慕容延釗與趙匡胤不是一條心,所以趙匡胤故意把他支開,以免阻礙“陳橋兵變”的劇情。
而事實上,慕容延釗與趙匡胤是鐵哥們兒。慕容延釗比趙匡胤大幾歲,趙匡胤一直以兄禮事之。趙匡胤成爲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成爲殿前副都點檢,趙匡胤同樣不擺領導官威,而是繼續以兄長禮尊之,即便趙匡胤稱帝后,“猶以兄呼之”。
那麼趙匡胤爲什麼還要把這位鐵哥們兒“支開”呢?這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問題的關鍵所在——趙匡胤集團也摸不清遼國的真實意圖。慕容延釗率領一部分精銳騎兵火速趕往鎮州前線,就是做好兩手準備。
趙匡胤回汴州稱帝后,也第一時間派冉鎮州前線,給予慕容延釗“便宜行事”的特權,讓他與韓令坤一同巡視北大門,以防遼國南侵。
問題再深入一點,既然趙匡胤也不敢確定“遼漢南侵”的真僞,爲什麼急於兵變奪權?萬一遼國真的南下,那對於立足未穩的大宋,豈不是滅頂之災?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趙匡胤不是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如果遼國人真的南侵,那麼對於新心大宋,也未嘗不是好事。
請參考劉知遠建立後漢。如果不是遼國缺肉盾,區區一個河東節度使,是無法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問鼎中原的。
趙匡胤取代柴宗訓,大宋取代大周,是中原饒內部事務,是人民內部矛盾;而契丹南侵,則是民族矛盾。如果契丹南下,那麼中原將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各地方藩鎮、黎民士庶將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到那時,趙匡胤將是抗遼最高統帥,任何反對趙匡胤的人,都將被罵作“漢奸”,趙匡胤則會高舉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大旗,高喊“尊王攘夷”、“奉子以令不臣”的口號,掃清登基之路上的一切障礙。
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反對趙匡胤的人,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匡扶周室,輔佐柴宗訓;一是自立稱雄,與趙匡胤爭鼎。
先看第二條路。
按照當時的實力排名,帝國精銳在禁軍,而禁軍精銳在趙匡胤。但從軍事實力來看,後周境內能單挑趙匡胤的,幾乎沒有,這個話題後文將會詳述。總之,如果非要把趙匡胤拉下龍椅,就只能組團。
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你們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人聯合,推翻了趙匡胤,那麼新皇帝由誰來做?如果是你,那幾位願意嗎?如果是那幾位,那你又圖啥呢?趙匡胤不能取代柴宗訓,張三李四王二麻子就能了?
如果你非要自己當新皇帝,那就只有一條路了:學石敬瑭。向契丹俯首稱臣,跪地喊爹,通過契丹之手推翻趙匡胤,然後再讓契丹冊封你爲中原之主。
掂量掂量,“漢奸”、“兒皇帝”的千載罵名,你背得起嗎?
再看第一條路,如果是匡扶周室、輔佐幼主的話,且不艱難險阻,即便是真的幹掉了趙匡胤,把柴宗訓重新扶上龍椅,那麼相同的問題又來了,你圖啥?給姓柴的是下跪稱臣喊萬歲,給姓趙的也是下跪稱臣喊萬歲。
五代亂世,對於朝代更替,人們早已司空見慣,“四朝老臣”馮道早就教育大家,“事當務實”。
也有人發出過疑問,爲什麼趙匡胤偏要在柴宗訓登基半年後發動兵變,而不是在柴榮剛駕崩的時候,或者再晚一些?
現在,我們可以給出一個大膽而合理的猜測:早在柴榮駕崩的時候,甚至是在柴榮病重期間,趙匡胤集團就已經密謀兵變奪權了,該計劃幾經推演、完善,已經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東風恰恰是奪權的關鍵所在:如何讓大家相信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以至於心甘情願地把軍隊指揮權全部交給趙匡胤。當聽到遼國勾結北漢,相約南下的消息後,趙匡胤集團欣喜若狂——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