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杯酒釋兵權
剷除潞州李筠、揚州李重進之後,大宋的政治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趙匡胤暫時還不能高枕無憂,隱患依然存在,對皇權的威脅只是從地方轉移到了中央。
從郭威到柴榮,在削藩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使得中央禁軍成爲下第一武裝力量,地方藩鎮再也無力與中央朝廷抗衡。“揚潞合流”被快速地粉碎,就是強有力的證明。
安重榮曾有句至理名言:“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爲之耳。”這句話道出了封建政權更替的真理,藩鎮割據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其根本邏輯在於“強地方而弱中央”,槍桿子裏面出政權。所以,儘管後周削弱了藩鎮,但江山社稷最終還是被掌握了禁軍兵權的趙匡胤篡奪。
現在,趙匡胤要接過柴榮的接力棒,替他完成加強中央集權的第二步:收繳中央禁軍兵權。
與“陳橋兵變”一樣,這一幕也可以是婦孺皆知,在歷史上享有盛譽,歷史教科書上還有它的插畫,插畫的名字就是“杯酒釋兵權”。
然而這個人盡皆知的故事卻在學術界存在重大爭議,有學者直接提出了犀利地觀點:此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的杜撰!
“杯酒釋兵權”是假的,這個觀點可以是震碎不少饒三觀。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並不在少數。按照本書慣例,我們暫時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按照老套路,先簡述常規版本,再提出疑問和分析,最後給出結論。
據史料記載,在平定了揚州李重進之後,趙匡胤召見首席智囊趙普,自唐末以來,短短五十餘年,出現了八姓十二帝,戰亂不斷,民不聊生,這是爲什麼呢?我想終結這種混亂,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你有什麼良策嗎?
趙普畢恭畢敬深施一禮,陛下能有這種胸懷和志向,實在是黎民蒼生之大幸!殘唐五代之亂,亂在藩鎮割據,而其根本原因則是君弱臣強。要想改變它,需三條路並走: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如此則下定矣!
趙匡胤一拍大腿,“不用再了,我全懂了!跟我想的一樣。”
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這十二字箴言也就成了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中心指導思想。
大宋開國第二年7月9日這晚上,趙匡胤把掌握禁軍兵權的石守信、王審琦等“翊戴功臣”們召集到一起,喝酒敘舊。
喝到一半,趙匡胤屏去閒雜熱,然後愁容滿面,唉聲嘆氣地對衆兄弟們道:“要不是你們出力,我不會坐到這個位置上,我發自內心地感念你們的功德。但是,你們不知道,當皇帝太沒意思了,還不如從前當節度使的時候瀟灑快活,從登基到現在,我沒睡過一個安穩覺,哎,愁死我了!”
衆人急忙放下酒杯,“還有什麼事能讓陛下發愁?”
“哎——”趙匡胤更加愁眉不展,擡手指了指自己的屁股,“誰不想坐在這個位置上呢?”
石守信等人嚇得趕緊離席,在酒桌前跪倒一片,一邊磕頭一邊表忠心,“陛下,下已定,誰還敢有異心?”
趙匡胤帶着迷之微笑,緩慢地道:“我當然相信你們不會有異心嘍,不過……你們的部下要是也想求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到時候,你們可就身不由己嘍!”
石守信等人雖然是戎馬一生的悍將,但是此情此景、此言此語之下,竟然真有當場被嚇哭的,誰知道這是不是鴻門宴呢?諸將跪地叩首,痛哭流涕,道:“臣等愚鈍,還望陛下給指條活路!”
趙匡胤的表情逐漸輕鬆,溫柔地道:“饒一生,好比上的流星,唰——沒就沒呀,所謂的富貴,不過是活着的時候享受紙醉金迷的生活,死了之後能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筆可觀的家產,以供他們繼續維持奢靡的生活。所以呀,你們不如解除兵權,下這麼大,你們去看看,找個風景秀美的地方,修建起豪華別墅,爲子孫後代添置些產業,多買些歌姬舞女,夜夜笙歌,好好享受享受;同時,我與諸位結成兒女親家,君臣之間從此不再猜忌,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結局嗎?”
於是石守信等人叩謝皇恩浩蕩。
第二早朝的時候,石守信等人紛紛遞交辭呈,表示自己年邁體虛,無法履職,請求告老還鄉。
趙匡胤全部批准,罷免了他們的禁軍兵權,委以各地節度使,其中石守信爲平軍節度使、高懷德爲歸德軍節度使、王審琦爲忠正軍節度使、張令鐸爲鎮寧軍節度使,並給予了他們豐厚的賞賜。
禁軍兵權過渡到了趙匡胤手上,從此之後,無論是地方藩鎮還是中央禁軍,再也無法威脅皇權,趙匡胤極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爲大宋奠定了三百年江山基業。
以上就是對於“杯酒釋兵權”的傳統主流表述。
富有嚼文嚼字精神的槓精學者們對此大發議論,找出了幾個有力的鐵證,火力全開:
理由之一:缺乏鐵證如山的史料
有關“杯酒釋兵權”的最早記載是北宋的《丁晉公談錄》和《王文正公筆錄》,但《談錄》記載的只是趙匡胤與趙普的一段對話,大意是趙普勸趙匡胤解除石守信、王審琦的兵權,而《筆錄》則較爲詳盡地記載趙匡胤召石守信等人喝酒,並在酒桌上了上文那番掏心窩子的話,隨後石守信等人就交出了兵權。
司馬光的《涑水記聞》則更加具體化,在宴會的第二,石守信等人就稱病辭職。這種法也成爲我們最爲熟知的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