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文化輸出
《入殮師》絕對可以算作林朝陽在《闖關東》之後,又一部在文學界口碑爆棚的作品。
除了在專業領域的高度評價之外,這部小說在讀者羣體也受到了很高的讚譽。
這一點,從小說銷量便可以窺見。
《入殮師》先在《收穫》一期發表,當期的《收穫》創下了166萬份銷量。
對於銷量曾一度位於百萬級別的《收穫》來說,這個銷量看起來似乎算是很不錯的成績。
但“百萬銷量”早已是當年的事了,這幾年國內文學期刊界一直在走下坡路,《收穫》也不例外。
到去年年初的第二期,《收穫》的銷量僅剩下40萬份出頭,並且這個銷量還不是穩定的,仍有下降的可能。
發表《入殮師》,一下子將《收穫》的銷量從40萬份出頭拔高到166萬份。
“林百萬”現象再現,《收穫》雜誌社上下一片歡欣鼓舞。
儘管大家都知道這樣的情況肯定維持不了多久,但有短暫的提高總好過一路下跌。
第三期之後,《收穫》的銷量又經歷了從高峯走向低谷的過程,但好歹“高峯”夠高,去年這一年過的還算滋潤。
這也是“林百萬”現象被文學期刊界看重的原因,一期雜誌銷量爆發,往往可以帶動起雜誌近幾期的銷量。
《入殮師》出版是在發表一個月之後,小說上市初期銷量很明顯是受到了《收穫》發表的影響,表現平平。
上市一個月,銷量僅有15萬冊。
第二個月銷量更少,只有12萬冊。
小說出版之前花城出版社還在擔心發表和出版相距時間太短,影響銷量,沒想到擔心真就成爲了現實。
這樣的情況令花城出版社上下懊悔的捶胸頓,深恨沒有早《收穫》的李小琳一步將書稿搶到手,造成這樣啞巴喫黃連有苦說不出的處境。
可誰也沒有想到,在《入殮師》上市的第三個月,小說銷量卻走出了一條詭異的曲線。
出版第三個月,《入殮師》銷量止跌,拉昇到了17萬冊。
這個變化讓花城出版社意外之餘,又充滿了欣喜。
大家總結小說銷量變化的原因,總結來總結去,原因可能有兩個。
一是雜誌發表和大事的影響力消退了,二要歸結到小說口碑的爆發上。
之後的幾個月時間裏,《入殮師》的銷量一路穩中有升,連續幾個月一直維持在25萬冊以上。
到今年年初的1月份,累計銷量已經突破了145萬冊。
在上市頭三個月月均銷量未超過20萬冊的情況下,能夠取得這樣的數據可謂不小的奇蹟。
《入殮師》的表現也印證了,真正的好小說從來不需要擔心銷量,有的是讀者會願意買單。
從文協回來的第二天,林朝陽夫妻倆打算返回香江,正在收拾着東西,謝靳突然風塵僕僕的推開了他們家的院門。
一晃一年多沒有見面,林朝陽高興的問:“大過年的,你怎麼跑燕京來了?”
謝靳說明了來由,他這是剛從法國參加完電影節回來,《芙蓉鎮》獲得了第六屆蒙彼利埃中國電影節的金熊貓獎。
謝靳年前就去了法國,到今天才回來。
《芙蓉鎮》拍完了之後,他又拍了一部《最後的貴族》,本來是打算用林青霞來當女主角的。
可惜灣島新聞局方面從中作梗,最後拖延了幾個月只能作罷,選擇了潘虹當女主角。
他前年爲了《最後的貴族》的拍攝遠赴美國,歷經波折,可惜這部電影上映後反響平平,讓他受了不小的打擊。
但他還是很快振作精神,投入了下一部電影的籌備。
像謝靳這樣的大導演,手頭往往不只有一個項目。
他一直有心想把《赤壁大戰》搬上大銀幕,這個念頭已經醞釀了十幾年,去年他又把這個想法搬了出來。
但現實是殘酷的,要拍《赤壁大戰》歷史巨片,非大投資不可。
在謝靳的規劃中,《赤壁大戰》的規模要比當年李翰祥拍的《垂簾聽政》大多了,必然需要海量的資金。
這樣巨大的投入對於如今的中國電影並不是一件容易實現的事,爲此謝靳沒少奔走,嘗試拉動海外資金進行投資。
可惜天不遂人願,有主管宣傳的領導認爲《赤壁大戰》這樣的故事必須要由中國投資,如此一來,謝靳的意願只能成爲奢談,不了了之了。
之後他又經過了半年多疲於奔命的劇本折騰,經歷了足足五六部影片題材和本子的流產之後,總算是尋到了一個比較滿意的本子。
劇本的名稱叫《冤孽》,講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名叫羊角大娘的人,用自己的血汗哺育了一位被遺棄的日本嬰兒,並含辛茹苦地將他撫養成人。
後來,這位棄兒成年後進了清涼寺皈依佛門,成了一名高僧。
解放後,這名高僧隨同一個佛教代表團訪問日本,沒想到竟見到了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親生母親。
就在母親苦苦哀求他留在日本的時候,他卻毅然回到了給他以人生慰藉的清涼寺,在連綿不斷的鐘聲中陪伴他的中國母親——羊角大娘。
謝靳從法國回來,本來應該是回滬上的,但卻臨時改了目的地,來到了燕京。
原因有二,第一是爲了《冤孽》的劇本,他對《冤孽》的第一稿劇本並不太滿意,這次就是爲了跟編劇李準交流修改意見。
第二,就是他在法國聽說了林朝陽夫妻倆爲亞運會捐款3000萬的事。
這幾年林朝陽夫妻倆人在香江,謝靳只知道陶玉書開了電影公司,發展的還挺好,具體情況也不太瞭解。
冷不丁聽到這個消息,他被駭了一跳。
3000萬元!
捐款都能捐3000萬元,這得多有錢?
他要拍《赤壁大戰》,最缺的就是錢,而且他做過預算,這部電影2000萬應該就能下來。
2000萬元足夠他用了!
謝靳拉着林朝陽的手,眼神中流露着渴求,臉上彷彿寫滿了父老鄉親對進京趕考舉子的殷切希望。
“朝陽啊,《赤壁大戰》這些年來我魂牽夢繞,做夢都想把它拍成電影,你可一定要幫幫我啊!”
林朝陽聽謝靳說完情況之後,面露難色。
“老謝,我肯定理解你。但現在國內電影市場的情況你也瞭解,搞這種大投資的電影,對於製片廠或者電影來說是喫力不討好。
製作資金肯定要製片廠或者電影公司來掏,票房大頭兒由電影院、發行公司和中影來分,賠本的買賣誰願意做?
拍得好了,還能賺個名聲。
拍得不好,那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雖然不想承認,但謝靳知道林朝陽的話是完全正確的。
他恨恨的捶着大腿,“開會的時候我已經跟他們提過多少次了,現在國內的電影產業發展已經跟不上時代了,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謝靳是個大導演,同時也是電影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對於行業發展有着遠超一般人的深刻洞察。
去年他在接受《中國電影週報》記者採訪時,談到了對中國電影市場現狀的看法。
他認爲中國電影現在已經陷入了全面困境,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重要的是電影部門市場意識不強,拍出來的片子觀衆不愛看。
他在採訪時拿美國電影舉例,現在美國電影在全世界大行其道,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美國電影注重觀衆,注重商業經營。
去年他還到美國作了一次短暫的訪問,更深刻的認識到中國電影市場的振興和再發展必須要擺脫僵硬的體制思維,走開拓型、外向型道路。
“《末代皇帝》是在咱們中國拍的,投資金額巨大,但在全球收穫了2.4億美元的票房。現在在全世界賣錄像帶,收益同樣可觀。
中影公司去年總結的時候腸子都快悔青了,當時人家叫他們投資,分擔一下風險。
可他們目光短淺,沒有魄力,不敢投資,只能看着人家賺錢眼紅。
像《末代皇帝》是在中國拍的,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明星。
賣座的原因就在於它的題材獨特,末代皇帝可能在全世界都有,但中國的這位末代皇帝,推翻以後,又把他改造,改造到他自己又十分得意,這在全世界是沒有的。
這麼好的題材,我們自己就沒有掌握,讓外國人給拍了。
唉!”
謝靳越說嘆息越重,滿腹愁腸。
1987年貝託魯奇在國內拍攝了《末代皇帝》,上映後票房口碑雙豐收,在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上大殺四方。
林朝陽說道:“老謝,你不能這麼想。《末代皇帝》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離不開名導和獎項的雙重加持。”
“好,那我換個例子。你那部《寄生蟲》,戛納得了獎,在各國上映之後成績也都不錯吧?光國內就賣了5000萬票房。”
林朝陽輕輕點頭,《寄生蟲》去年拿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已經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上映。
排除了幾個還未上映的票倉之外,不完全統計的累計票房達到了6600萬美元,已經爲林氏影業帶來了近1900萬美元的收益。
“這些都是中國題材、中國故事,我們中國人也能拍。
可現在大家忽略電影的商品屬性,只把它當成宣傳工具,我們怎麼能指望老百姓喜歡、捧場?”
任誰都看得出來,謝靳對現在電影市場的發展充滿了怨氣,也充滿了不甘。
紓解了情緒,謝靳問林朝陽:“朝陽,真就沒有辦法嗎?”
林朝陽沉吟着說:“倒不是沒辦法。投資大,多拉幾個投資人分擔風險就是了,問題是利益分配,以及是否必須只能使用內資。”
謝靳摘下眼鏡,篤定的說道:“如果是你們夫妻倆來投資的話,肯定沒問題。”
“讓我們投,投多少?我們要不要內地的票房分賬?這種電影頂多在東亞地區市場,發行也要依靠當地片商,收益怎麼分?”
林朝陽一連串的問題讓謝靳陷入了苦惱。
過了一會兒,林朝陽說:“你先彆着急了,先好好睡一覺,明天有時間再聊。”
將謝靳安頓到了西院,林朝陽回來對陶玉書說:“怎麼着?你對《赤壁大戰》感興趣?”
他剛纔支開謝靳,就是看出了陶玉書似乎對這個項目有些意動。
“前幾年央視要拍《三國演義》,日本人就特地找上門送投資,也被拒絕了,三國題材在我們東亞還是比較有市場的。
如果我們能夠爭取到一些條件的話,投資《赤壁之戰》倒也不是不可以,回本應該不成問題。”
“你不擔心老謝的《赤壁之戰》重蹈謝鐵驪的覆轍?”
1986年,在央視的電視劇版《紅樓夢》正如火如荼拍攝之際,燕影廠突然曝出驚天大手筆。
他們要將《紅樓夢》拍成電影,電影共分六部上映,總投資2200萬元,引得中國電影界一片震動,聲勢可遠比央視的電視劇版《紅樓夢》大多了。
89年電影拍完陸續上映,反響有褒有貶,從口碑上來說跟央視的電視劇版不分伯仲,但票房卻是實打實的慘敗,沒掀起什麼大的水花。
“像《紅樓夢》《三國演義》這樣的鴻篇鉅製,篇幅太長、內容太過龐大,天然就不適合以電影作爲載體傳播。
燕影廠和謝鐵驪犯的錯誤也在這裏,如果他們只拍一部《紅樓夢之元春省親》,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
老謝聰明的地方就在於他懂得適可而止,《赤壁大戰》是三國的精華所在,拍成電影既控制了篇幅,又凝聚了精華,成功的概率要遠大於燕影廠的《紅樓夢》。”
陶玉書浸淫電影行業數年,逐漸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連林朝陽都不得不承認她的分析有一定道理。
後世10年後國內電影圈興起一陣翻拍《西遊記》電影的風潮,《大聖歸來》《西遊記之三大白骨精》《西遊記之大鬧天宮》《西遊記之女兒國》……許多電影走的就是這條路子。
陶玉書又說道:“我的想法是想跟老謝去一趟中影。他們掌握着電影發行權,最好是能讓他們參與一部分投資。
海外發行這一塊我們自己來,香江、灣島、日本、韓國、東南亞……《三國演義》這些市場都很有影響力,《赤壁之戰》的發行不成問題。
我打算再拉上一票明星,誒,你說阿發來演諸葛亮怎麼樣?”
陶玉書說着說着突然分了個神,林朝陽很想說不怎麼樣,他覺得除了國強老師,別人的丞相都不堪入目。
當然了,這只是他先入爲主的觀念而已。
“你是想用明星影響力來打造一部‘大片’?”
陶玉書一拍手,“沒錯!你這個說法對,就是‘大片’,大卡司、大投資,可不就是大片嘛!”
“像這樣規模的歷史大片,咱們國內還是第一次搞吧?你說我把兩岸三地的明星都集結起來怎麼樣?”
見她越說越興奮,林朝陽忍不住想起了吳宇森後世搞的那部巨星雲集的《赤壁》。
相比於對三國文化了解浮於表面,只想夾帶私貨的吳宇森,謝靳要靠譜多了。
後世謝靳也曾經拍過一部具有史詩氣度的歷史巨片《鴉片戰爭》,電影是好電影。
可惜的是基於真實歷史事件的改編導致電影的整體基調太過嚴肅、悲壯,很難在商業上取得成功。
事實也是如此,《鴉片戰爭》投資近億,但票房僅有7900萬,可以說是賠到姥姥家了。
林朝陽想到這裏,又提醒道:“用那麼多明星,光是片酬恐怕就要幾千萬。”
陶玉書立刻理智了起來,“也是,還是用幾個有海外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就行了,剩下的找實力派吧。”
林朝陽調侃道:“八字還沒一撇呢,你想的倒是深遠。”
陶玉書說道:“明天我去跟老謝談。”
翌日一早,陶玉書找到謝靳,將她的想法和盤托出。
謝靳大喜過望,沒想到陶玉書竟然如此有膽魄,關鍵是想的計劃可比他周全多了。
“好好好,我這就跟你去中影。不行……”
謝靳剛起身,纔想起來這麼大的事還得跟廠裏商量商量呢。
他撥通了滬影廠的電話,跟廠長於本正溝通了情況,獲得了於本正的全力支持。
拍三國題材電影可不僅是謝靳的個人意願,滬影廠比他還激進,之前甚至鼓搗過數十集的《三國演義》系列電影的龐大計劃來。
可惜步子太大了,滬影廠連策劃這一關都沒過就打消了想法。
沒辦法,難度太大了!
獲得了廠裏的首肯,謝靳迫不及待的和陶玉書一起前往中影。
兩人找到了丁達明,說明了來意。
丁達明臉色震動,很顯然是被兩人大膽的想法給鎮住了,他思想片刻,沒有當場表態。
“這件事不是我一個人能說了算的,得討論彙報一下。”
謝靳心裏急切不已,但也知道這事急不來,只能答應了下來。
陶玉書又說:“丁總,我覺得《赤壁之戰》這個項目完全可以當作一個合拍片的標杆,現在國內電影業發展不景氣,我們電影局、中影方面支持電影事業的發展,這也是好事。
而且三國文化在東亞地區很有影響力,這也是在向外輸出我們的文化。”
陶玉書的話其實是幫丁達明想的說辭,他對此心知肚明,認真的點了點頭。
“放心吧,這件事我會盡快給你們一個答覆。”
雖然找錢這事沒有完全落實,但好歹是讓陶玉書這個大財主動心了,謝靳這次來燕京的任務算是超額完成。
跟陶玉書告別後,高高興興的往虎坊橋作家樓去找李準了。
《赤壁大戰》的事不是短期內就能有回信的,隔了一日,林朝陽夫妻倆帶着孩子飛回香江,順便還帶上了林母張桂芹、陶母杜若慧和文武兩兄弟。
去年夫妻二人就說要請兩家老人去香江住上一段時間,陶父要培養學生、林父忙着做生意,兩人死活不去。
最後大家商量了一下,讓兩位母親先去散散心。
至於陶希文、陶希武兄弟倆,正好跟着去開拓一下眼界。
一行九口人剛坐上飛機,張桂芹就說她頭暈的厲害,她這輩子第一次坐飛機,有點不舒服也正常。
陶希文、陶希武兄弟倆同樣是第一次坐飛機,精力就旺盛多了,挨着窗戶的位置“哇”起來沒完。
三個多小時的旅程很快過去,落地香江啓德機場後,一家人便上了車。
在離開燕京之前,陶玉書已經通知了公司派兩輛車來接人。
啓德機場位於九龍最南端,維多利亞港口之濱,車子行駛在路上,維多利亞港口的風景盡收眼中。
引得陶希文、陶希武兄弟倆目不轉睛,連杜若慧和張桂芹也難免多看了兩眼。
“香江真比燕京繁華了不少!”杜若慧輕聲感嘆了一句。
穿過紅磡海底隧道,一路向南,車子最後停在了一處別墅羣附近。
陶希武蹦着下了車,周圍的別墅錯落有致,以曲折蜿蜒的小路連接,幾乎家家都是高門大院,有種靜謐卻森嚴的神祕感。
他看的滿眼都是新奇,但他更好奇的是遠處的海岸。
“大姑,這裏就是你們的新家?離大海這麼近啊!”
“這裏叫深水灣,旁邊還有個淺水灣,聽名字就知道是海邊了,以後你們兄弟倆可以到海邊的香島道騎自行車。
不過不能去海邊游泳,要游泳只能在家裏。”
陶希武聽着這話沒察覺出有什麼不對,游泳嘛,在哪兒不是遊,他每年暑假都會去游泳館。
一旁的陶希文卻很有感觸,他今年18歲了,明年夏天就要參加高考,對很多事都有了概念。
他很清楚大姑口中的“在家裏游泳”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是多麼奢侈的事。
電動大門打開,一家人進了院,入眼的先是鬱鬱蔥蔥、繁花似錦的花園。
深水灣75號別墅佔地面積超過了2000平方米,大部分面積都被花園和泳池佔據了,低谷之中三層高的別墅主體聳立,背後是山景,面前是海景,景觀無敵。
燕京的小六部口衚衕佔地面積比這裏還要大得多,但因爲格局的原因,入眼反倒沒有這裏顯得的通透、大氣。
別墅上下三層,建築面積達到了1500平,樓上樓下一共12間臥房,家裏多了幾口人根本沒有任何影響,甚至看不出有多幾個人生活的跡象。
安頓好了之後,陶玉書對陶玉墨說:“這幾天你帶着媽他們好好逛一逛。”
“我還得上班呢!”
陶玉書深深的看了她一眼,眼神中的意味很明顯,你那個班上不上有區別嗎?
“我還得接送孩子呢!”
這個理由找的讓陶玉書一時語塞,她想了想說道:“那孩子這幾天讓你姐夫管,你陪着。”
陶玉墨不滿的嘟囔道:“你怎麼不陪?公司大了不起啊!”
她不是不想陪着家裏人遊玩,主要是覺得不公平。
你是董事長,我也是總經理啊,大家都是老闆,憑什麼讓我犧牲工作時間,雖然我工作時間也沒幹什麼正事。
不管心理活動如何激烈,陪家人遊玩這項任務最後還是交給了陶玉墨。
陶希武興沖沖的找到陶玉墨,“小姑小姑,我要去深水埗。”
深水埗是香江電子業的集散地,以前陶玉墨給他們兄弟倆科普過,兄弟倆對那裏神往已久。
陶希武這次甚至從趙麗那裏要來了他積攢已久的壓歲錢,打算好好瘋狂消費一把。
“我看你像深水埗!明天先帶你們在周圍轉一轉,深水灣、淺水灣附近景色不錯。然後再去海洋公園、中環、維多利亞港、太平山頂這些地方逛一逛。”
陶希武有些失落,“那什麼時候去深水埗啊?”
“等帶奶奶和張奶奶玩好了之後,再帶你們兄弟倆去一趟。”
聞言,陶希武的精神振奮了起來,滿懷期待。
一家人上午從燕京起飛,在飛機上喫的午餐,到了香江已經是下午了,安頓好天色也暗了下來。
隨便吃了頓晚飯,休整了一晚。
第二天一早,陶玉書得去上班,過年回內地十多天,公司攢了一堆事情要需要她去處理。
林朝陽給兩個小傢伙收拾好,送他們上學。
香江沒有寒假,只有農曆新年假期,一個月時間,這兩天剛好開學了。
陶玉墨則帶着老少四人遊玩,陶玉書特地給他們安排了一輛雪佛蘭的子彈頭,方便出行。
晚上一家人重新聚到一起,文武兩兄弟看起來很興奮,兩位老人也很開心,她們唯一不滿的就是香江的物價。
“喫碗麪條都要十塊錢,要是人民幣的話也得四塊錢了,擱燕京下館子喫頓飯都行了。”張桂芹說。
“媽,您還當現在是以前呢?在燕京也下不了館子啊!
香江這邊物價貴,工資也高啊,本地人一個月賺四五千塊錢。”林朝陽道。
“我們今天遇上了一個廣東的老姐妹,七幾年過來的,一個月擺攤賣菜還能賺兩千塊錢。
我當時聽了還覺得挺多呢,照你這麼說,兩千塊錢算是低的?”
“肯定低啊。不過要是沒有負擔的話,也沒什麼問題。”
“怎麼沒負擔。她說她兒子前年貸款買了一套600呎的房子,現在房子沒住進去,貸款已經還了兩年了,一個月要還快五千塊錢呢,一家人一起還。”
“前年買的啊,那還好。”
香江的房價從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後便一路走高,只有87年年末受股災影響,之後的大半年股市、樓市均十分低迷。
88年買房子房價不便宜,但肯定不算高點。
“她說一個月光利息就得還三千多。”張桂芹咋舌道。
林朝陽說,“正常。”
香江人多數都是貸款供樓,這兩年有的銀行房貸利率已經升到了18%,低一點的也至少是14.5%,利率高的嚇人。
他解釋完之後,張桂芹聽得心驚肉跳,“這不趕上週扒皮了嗎?一輩子就賺點錢全都耗在房子上了,全讓蓋房子的賺去了?”
“媽,開發商賺的可不算多,真正賺錢的是銀行和政府……”
張桂芹聞言也認可的點了點頭,“資本主義心真黑啊!”
然後她又想起了什麼,問林朝陽:“你們這房子沒貸款吧?咱可不能讓銀行賺這個錢。”
林朝陽笑道:“放心吧,咱這房子全款買的,銀行一分也賺不到。”
張桂芹聽到這話安心了不少,然後又問:“你們這房子花了多少錢?”
自從買了房子,林朝陽和陶玉書一直沒提過這個問題,家裏人聽過關於房子的情況,也知道肯定不便宜,沒有跟夫妻倆追問過這件事。
今天張桂芹被逃港同胞的家庭情況刺激到了,忍不住問了起來。
“不得幾百萬啊!”張桂芹努力發揮了一下想象力。
“3500萬!”林朝陽沒有賣關子,說出了真實的數字。
張桂芹呆立當場,不僅是她,正在客廳的其他幾人也無不瞠目結舌。
“3500……萬?”張桂芹喃喃唸了一句。
陶母忍不住問道:“港元還是人民幣?”
“港元。”
儘管早就預料到了這房子肯定不便宜,可這個價格還是讓大家感到震驚。
“這附近的別墅都是六十年代開始建設的,以前不值什麼錢,後來李嘉誠買在這,成了香江首富。
大家就覺得這地方是聚寶盆,爭着搶着買,價格也越來越高了。”
林朝陽解釋了一通,張桂芹忍不住心中的驚訝,“香江人可真有錢!”
陶玉墨說:“姨,不是香江人有錢,是香江有錢人有錢。深水灣這裏的別墅放在香江,也是最頂尖的豪宅了,李嘉誠、包玉剛、嘉道理家族這些香江最有錢的富豪全住在這邊。”
聽着這話,陶希文忍不住跑到陽臺上往周圍張望了一圈。
這年頭資訊沒後世那麼發達,但因爲林朝陽一家人在香江,陶希文他們這些家人對香江的很多信息也瞭如指掌。
對李嘉誠、包玉剛等鉅富的名字也並不陌生。
而且李嘉誠從86年成爲香江首富後,財富與日俱增,88年更是被美國《財富》雜誌評爲全球98位鉅富之第26名,連內地媒體都多有報道。
“小姑,哪家亮燈的是李嘉誠家?”
陶玉墨過去給陶希文指了指,他看了半天,感覺也沒什麼特別的。
但一想到大姑家周圍住的都是幾百億的鉅富,他還是忍不住感到不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