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再議國號

作者:清九玄
次日一大清早,徐達便拿着自己的奏疏來到王府,上呈給張陽泉。

  張陽泉從親衛手中接過一看,頓時愣住了。

  “大中?”

  徐達拱手道:“是的,古有逐鹿中原的說法,以‘大中’爲國號,指的正是大中原之意,想來更易收中原百姓之心!”

  張陽泉沉默半晌,點頭道:“也好,這件事我再考慮一下吧。”

  徐達拱手告退。

  現在是一月,春寒料峭,清晨的空氣中充滿草木清香。

  張陽泉站在窗邊,擡頭望着走廊方向,暗暗有些奇怪。

  他下旨讓衆官員上呈國號的旨意已經下去幾天了,連徐達這種剛剛返回江都府的人都呈上意見,劉伯溫卻遲遲沒有上疏。

  不僅劉伯溫,宋濂、李善長也沒有提意見。

  反倒是朱元璋特別積極,幾天前就上了奏疏,和徐達的意見一樣,提議用“大中”爲國號。

  其實“大中”也很合他的意思,單取一個“中”字也行,只是他原以爲朱元璋會提議用大明爲國號。

  轉念一想,如果朱元璋是國君的話,應該也會向臣下詢問意見,不會自己獨斷專行,那麼“大明”這個國號肯定是出自別人。

  張陽泉心中頗有些猶豫。

  相比“楚”、“宋”,他對“大中”這個新國號更滿意一些,然而他也很想知道朱元璋爲何會取“大明”爲國號。

  是因爲朱元璋也是“小明王”手下?還是另有其他原因。

  而且劉伯溫遲遲不上奏,這也讓他頗爲困惑,念及此處,他也懶得多想,向楊三槍吩咐一聲,乘坐馬車朝御史臺而去。

  半個時辰後,馬車來到御史臺,張陽泉跨過大門後,御史中丞楊憲帶着一羣御史在庭院迎接。

  張陽泉問起劉伯溫所在,楊憲趕忙道:“啓稟大王,劉平章去國子監找宋史令去了。

  張陽泉見劉伯溫和宋濂在一起,那更好不過,當即改道去國子監。

  宋濂的太史局就在國子監內。

  張陽泉來到國子監時,不願驚動國子監官員,便從側門進入,穿過兩條走廊,很快來到太史局衙署。

  進入太史局後,他沿着走廊一路來到大堂,卻發現劉伯溫和宋濂都沒有出來迎接,不由微感詫異。

  他朝門口一名文吏詢問後,方得知二人在書庫中。

  張陽泉只當兩人正在忙着什麼重要事務,也就沒有讓文吏去請兩人過來,信步來到書庫,剛到門口,就聽到裏面傳來宋濂清朗的聲音。

  “如此就多謝劉兄了,得了這批珍本典籍,又能補全不少前人遺作了!”

  “宋兄不必在意,這件事真正應該感謝的是何真,只可惜此人雖有義舉,卻不明大勢,可惜,可惜!”劉伯溫的聲音跟着響起。

  聽到“何真”二字,張陽泉心中一動,邁步走進書庫中,輕輕咳了一聲。

  劉伯溫和宋濂瞧見他進來,都吃了一驚,飛快過來見禮。

  宋濂告罪道:“臣等忙於公務,不知大王駕到,有失遠迎,還望恕罪!”

  張陽泉目光在書庫中掃了一眼。

  上次他過來時,書庫中很多地方還是空的,這次過來,卻發現已堆得滿滿當當,庫中還多加了幾個木櫃,對宋濂的工作非常滿意。

  “無妨,我剛纔聽到你們提到何真,是怎麼回事?”他走到一個木架前,隨口問道。

  宋濂趕忙道:“回稟大王,是這樣,臣在蒐集孤本之時,發現有很多珍貴的遺本流落在嶺南。那何真就是嶺南人,而且嗜書如命,在嶺南又頗有人脈,蒐集到不少遺本。”

  “恰好臣與他相識,我軍收復廣州路後,臣向他寫了好幾封信,他才終於答應將這些書送過來,移交給太史局。”

  張陽泉揚了揚眉,道:“他肯獻書?”

  宋濂走到一個書架前,指着書架道:“大王請看,第二排和第三排的書籍,都是何真所獻!”

  張陽泉走過去掃了一眼,隨手摸出一本封面發黃的書本,只見封面上寫着“河防通議”四個大字。

  張陽泉一邊翻看河防通議,一邊問道:“宋先生,剛纔你和劉先生在說什麼?我好像聽到你在感謝他。”

  宋濂感慨道:“這批書在運送過來的途中,就傳來何真叛亂消息,兵部將這些書全部扣押!幸得劉兄出面,兵部才肯把書交還!”

  張陽泉翻看書本的動作一頓,擡頭問道:“宋先生,你可知何真爲何叛亂嗎?”

  宋濂搖頭道:“臣不知道。不過無論他有什麼原因,既然背叛,那就應該處以極刑,絕不能姑息!”

  張陽泉微微一愣,他原以爲宋濂既然認識何真,又得此人獻書,定會替何真求情,卻不料猜錯了。

  他想了片刻,問道:“你既認識何真,可知他爲人如何?”

  劉伯溫突然道:“大王,臣在處州時,倒聽說過何真的事蹟!”

  “哦?說來聽聽!”

  劉伯溫朗聲道:“此人原本在廣東路,河源縣擔任一處鹽場管勾。後來紅巾起義,天下大亂,他便棄官返家,組織一幫義兵,保衛鄉里!”

  張陽泉默默點頭,元朝時期類似何真這樣的人很多,劉伯溫、陳友定、察罕帖木兒都有過類似經歷。

  劉伯溫接着道:“後來東莞起義軍攻打惠州,被何真率領本地義兵擊退。惠州一個叫王仲剛的人聚衆起義,想佔據惠州,又是被何真領兵擊敗。他也被朝廷授爲惠州州判!”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張陽泉道:“如此說來,此人對元朝忠心耿耿,所以才叛變了?”

  宋濂點點頭道:“此人對元朝死心塌地,元將黃常投靠陳友諒後,他一直引兵拒守惠州,多次擊退黃常。”

  張陽泉奇道:“既然如此,他是怎麼投靠我軍的?”

  宋濂道:“據臣所知,陳友諒死後,黃常自稱廣州王,卻被方國珍擊敗。方國珍還未站穩腳跟,何真就領兵突襲方國珍軍,將方國珍驅離,自己佔據廣州。”

  “後來我軍三路攻打湖廣行省時,李二元帥的大軍剛靠近廣州,何真便主動派人向我軍投降。”

  張陽泉雙眉皺緊,道:“那就更奇怪了,此人若是忠於元朝,怎會向我軍歸降?又怎會將珍貴書籍交給你?”

  宋濂搖頭道:“那臣就不得而知了。”

  張陽泉找了張椅子坐下,細細思索了一會,問道:“何真性情又如何?”

  宋濂道:“聽說此人性寬厚,以自家府邸爲義祠,以自家田爲義田,行辦義學,深受本地百姓愛戴!”

  張陽泉吃了一驚,道:“難怪他能輕易拉攏三萬人反叛了!”

  站起身,踱了幾步,道:“不對,從你的敘述來看,何真應該是一位義士。此人反叛背後,必有原因,需得徹查清楚,再平叛不遲!”

  劉伯溫和宋濂對視一眼,眼中都多了絲笑容,齊齊拱手:“大王明鑑!”

  張陽泉見兩人反應,忽然腦中一閃,醒悟過來。

  這兩人故意不上呈國號奏疏,估計就是爲了引他來太史局,讓自己看到何真進獻書籍的事,從而提及何真。

  他們並不直接求情,也不爲何真說好話,而是客觀敘述何真事蹟,讓他自己意識到這中間的問題。

  張陽泉暗暗琢磨,這定是宋濂的主意,劉伯溫性子耿直,進諫絕不會這般大費周章、圓滑巧妙。

  “對了,劉先生,宋先生,關於國號的事,不知兩位是何意見?”張陽泉目光從兩人身上掃過。

  劉伯溫朗聲道:“大王可知元朝的國號如何得來的嗎?”

  張陽泉想了想,道:“好像是出自易經吧,由‘大哉乾元’中取一個元字!”

  當初江都軍第一次取國號時,方遠就曾提議用乾爲國號。

  後來羅貫中指出,乾與元出自一處,取這個國號相當於和元朝撞臉,這才作罷。

  劉伯溫正色道:“大王可知這段易經全文?”

  張陽泉搖了搖頭。

  劉伯溫朗聲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當年元初之時,劉秉忠將這段話告訴了元世祖,於是蒙古人才以大元爲國號。”

  張陽泉喃喃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原來這國號是從這句話而出。”

  宋濂微微一笑,跟着道:“大王可知,這易經後面還有一段話?”

  “哦?什麼?”

  宋濂輕吟道:“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張陽泉脫口道:“大明!”

  劉伯溫與宋濂對視一眼,笑道:“是的,我二人以爲,乾元雖爲萬物資始,但混沌無定。而大明始終,天下才真正進入平穩咸寧之時!”

  張陽泉摸了摸鼻樑,道:“如此說來,你二人希望以大明爲國號了?”

  兩人齊聲道:“是!”

  張陽泉沉吟半晌,道:“伱們的想法我知道了,這件事容我再考慮一下吧。”

  ……

  大家覺得“大中”和“大明”哪一個好?

  喜歡我在元末種糧食請大家收藏:我在元末種糧食動漫小說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