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第 97 章

作者:桃花白茶
第97章

  譚承樂發現的不止這麼一點,見到謝閣老之後,更加確定,他在這過得非常舒心。

  紀彬引娘自然安排譚承樂一起住到這個院子裏,反正院子夠大,他們在一起還熱鬧。

  估計他們有很多話要聊,紀彬自然不去打擾,平老闆則跟柴力住一起,離得也近,隨時都能過去。

  譚承樂在這邊幾日算是感覺出來了,別看紀彬家宅子大,人不多,可裏面的下人都是忠心耿耿,除了太瘦了點,別的也什麼壞處。

  特別是謝閣老院子裏的棉紫,還有她家小姑娘,做事一點也不憊懶,而且很有眼力。現在天冷,粗使婢女總會把閣老常去的幾個屋子都燒上炭火,不是還去查看,省得火太大了。就連她家小姑娘也會提醒。

  雖說紀彬引娘不讓小姑娘幹活,但那個小孩可乖了。

  不僅是棉紫,紀彬家所有下人都是如此。

  等柴力說了這些人的來歷之後,譚承樂這才知道,他們之前吃了多少苦,能被紀彬專門買回來,也是幸運了。

  紀彬原本沒打算要這麼多人,就是看他們可憐,這纔多買了些。

  而且他們在紀彬家中,常用的換洗衣裳都有三身,因爲紀彬家是最不缺棉花的,他們也有暖和的棉衣穿。

  按照紀彬引孃的話說,一個人才能用幾兩棉花?就算給全院的人都做一身,其實連十斤都用不到,他不缺這點東西。

  不僅如此,就算在角門的小房間裏候着,裏面也是燒着炭火的。

  至於喫食也不含糊,除了前幾天他們不能喫大魚大肉之外,以後中午晚上兩頓飯,必然是有肉的

  最差也是雞肉跟魚肉。

  誰讓紀彬從興華府帶回來那麼多海魚海鮮。足夠喫用的了。

  至於謝閣老這邊更不用說,衣服料子都是最好的,棉花衣服,棉花被褥那都是不缺的。甚至還有塊波斯毯,冬日裏謝閣老看書,最喜愛這個了。喫食也是精細得很,都是適合老人的食物。

  這裏就要說買來的下人了,其中一個下人以前就在廚房幫忙,只是生得醜陋,以前也沒掌過勺,所以才被當作低等皮子。

  沒想到她一試,做飯竟然還不錯。

  這又給她配了兩個人手,廚房做飯的都有三四個人。畢竟不僅是紀彬引娘,柴力燕芷遊他們,還有家裏那麼多人。

  真正用人的時候才知道,他們其實買的還是不夠多。但現在還是足夠了的。

  反正語承樂看着就尚得人家夫妻倆個把家裏打理得非黨好

  若是走出宅子,左邊就是馬球場,馬球場另一側則是私塾,現在私塾暫時關門,其中的萬秀才要等到開春後去春安城考試。

  若是考的成績足夠好,那就去宿勤郡,一路考過關了,還能去汴京。

  所以今年的私塾,估計要推遲一段時間才能開門。但裏面所有學生跟學生家長都是不着急的。他們也想讓萬秀才考上舉人啊!

  只要能考上,那他們就是舉人的學生,可比秀才學生好聽多了。

  不過這都是年後的事,暫時不提。

  可私塾的鑰匙卻在謝閣老手中,別忘了,這私塾裏面可有個小書庫,裏面有譚刺史,房知府,還有紀彬從各處買來的書。

  全都在小書庫裏。

  這對謝閣老來說跟寶藏差不多,雖然很多書他都看過,但不妨礙再看一遍。

  所有譚承樂說謝閣老過得好啊。比他爹在宮裏修屏風好。

  現在還是年前,紀灤村的百戲遊人也多,到處都是歡歌雀舞,譚承樂說是陪着謝閣老去看戲法,其實自己高興得不行。

  反正挺快樂的。

  謝閣老本身就是個能安心享受的人,他再擔憂京城也沒辦法,還是好好享受當下比較好。

  在看戲法的時候,聽着周圍人討論八卦,譚承樂跟謝閣老更加明白紀彬在村裏人心中的地位。那兩個作坊,如今就是紀灤村的定海神針,再加上一個私塾。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在紀灤村找到事情做。

  實在不行,你去他家地裏幫忙都行,他家可是從來虧錢工錢的,這在十里八鄉都很出名。

  要知道其他東家,總會想辦法剋扣一點,可紀彬完全不會,他沒事還願意給賞錢。

  當然也不是沒有節制的給,他們都說紀彬的眼睛雪亮,誰做得好,誰做得不好,他一眼就能看出來。

  譚承樂還遇到兩個雙胞胎兄弟,叫林博林豪,這幾天在紀彬家客舍住着。他們是一對孤兒,被縣衙不入流的小吏幫扶着長大,現在在紀彬家的雜貨店做事。兩人提起紀彬,那都是一臉仰慕,還說要給紀彬東家做一輩子的工。

  兩人中的哥哥林博最近在說親,對方一聽他在紀彬家做事,那都是願意得不行,可見紀彬在邑伊縣的名聲有多好。

  但譚承樂好像在紀彬那聽過林博的名字,打算讓他到宅子裏做個內管事,不知道他願不願意。反正按照這會兩兄弟的情況來看,估計都是願意得不行。還會覺得很光榮呢!

  也是,紀彬這麼好的東家確實很少見。

  至於刺繡坊,釀酒坊的人更是不用說,哪個不是誇的。

  就連附近靠着紀灤村富裕起來,養牲畜的,也是覺得紀彬太厲害了,不是紀彬帶着大家賺錢,今年的日子怎麼會這麼好過。

  等提起棉花,那更是吹到天上去。

  但紀彬卻值得這麼誇讚,帶着一個縣的棉花去不踩坑裏,精準避開所有雷,這種人還不值得誇嗎?

  譚承樂徹底放心,等回去之後,也能給太子,他爹,還有謝閣老的兒子謝叔叔一個交代。他還見過謝叔叔沒事摸眼淚,就擔心他爹喫不好睡不好。謝叔叔還因爲被其他人看得嚴格,謝家都不能過來找人。這次讓大家放心好了!

  謝老他過得真的很好!真的不用放心!他說的那些話絕對不是讓我們安心才說的!

  但除了喫喫喝喝之外,其實他們還有另一件事要做。而且是很重要的事。

  從去年提出來,一直到今年還在做事的事,種棉書。

  如今在太子的提議下,準備把這本書改名,改叫《焦氏棉》,也是當初太子給焦家棉花命的名字,更是讓焦家人死心塌地爲太子辦事的名字。

  譚承樂稍微休息兩天,從十二月初八開始,由謝閣老牽頭,下面帶着紀彬,譚承樂,平老闆,還有焦十一,焦十五。

  他們六個人開始做這本焦氏棉的收尾工作。

  跟着謝閣老一起做事,紀彬才明白科舉榜眼,曾經閣老的厲害之處。

  無論遇到哪方面的情況,謝閣老都能引經據典,找出合適的處理辦法,而且書上面的批註,也是極盡詳細,一件物品在各個地方的名稱,稱呼不同,也會標註上去。

  勢必讓所有看到這本書的人,都能快速掌握種棉知識。

  要讓紀彬說,這本書能被謝閣老做出來,也算幸運。

  如果是他來做的話,可能不會有這麼典故,也不會考慮那麼周全。

  只是他提議讓書裏配上插圖,也算被謝閣老大誇特誇。

  這些插圖由太子提議,讓南軍國各個地方種棉的人畫出來,而且畫了不同階段的棉花情況。畫了之後,這些圖都被寄到焦十一焦十五手中,由他們稍作詮釋,再到謝閣老手中。

  他們兩人只知道這位老先生是請過來做事的,卻不曉得他真正身份,只覺得這位老先生的字太好看了!

  而且說話言簡意賅,他們私下還問紀彬,請這位博學的先生來做事,肯定花了不少錢吧。

  紀彬聽了只是笑,這位可是花多少錢都請不來的。

  不過一起做事的時候,謝閣老誇道∶你們二位遠離家鄉,遠離親人來做這件事,實在不容易,而且對種棉瞭解詳細,以後必然有所作爲。

  這話說得焦十一焦十五都不好意思了!

  不過這一年來,他們確實都在忙這件事,寫種棉書說起來簡單,但很多東西都要一點點琢磨,稍不留神就會漏寫什麼東西。

  反正確實艱難就對了。

  兩人現在也住在紀彬家西院,現在條件也比之前要好很多,也更能專心做事。

  好在現在到了收尾階段,再有兩天功夫,這本焦氏棉就要成了!到時候有譚承樂的人直接送到汴京。

  別看現在天寒地凍,貨物都停住運輸了,可他們自有渠道送信送書,務必在年前送到太子手中。等這本書由太子呈給聖人。

  那不管是禹王,還是什麼亂七八糟的人,都會閉嘴。

  也是明年做個好的開始。

  打過年的,聖人也想聽個高興的事啊,就算他不願意爲百姓做這種事,但不代表他不願意看到種棉書的出現。

  畢竟他也明白,這書發到全國各地,會帶來什麼樣的轟動。在他百年之後的史書上,又會寫什麼樣的一筆。

  如果是年輕的時候,聖人並不會在意這些。

  可他老了,他考慮的越來越多,有時候想求神拜佛多活幾年,有時候想自己的皇陵修得是不是不夠好。

  再有時候還把史官招過來,問問他都寫了什麼。

  等殿裏只剩自己,還會去看看譚清修屏風,沒事笑幾句做的醜,然後再獨自回到宮中。他真的老了。他也知道自己老了。所以他很在乎史書上說什麼。

  這本焦氏棉的出現,會讓聖人欣喜的。

  他們在忙種棉書的事,柴力陳乙在訓練小廝們,讓他們熟悉周圍環境,遇到事也不會慌張。

  引娘跟要做的事更重要,那就是分配活計,幸好有燕芷遊在旁邊幫忙。

  他們紀宅現在一共有五十一個人。

  引娘算出來的時候,自己都嚇了一跳,家裏竟然住了這麼多人。

  不過想想也是,前院的陳乙跟九個護衛,還有十五個小廝,再有兩個小孩,一個八歲,一個九歲,現在都跟着陳乙在住,這就二十七個人。

  也是她家足夠大,住了這麼多人也不嫌擁擠。

  後院則是十個粗使婢女,還有紀彬引娘,柴力燕芷遊,謝閣老,譚承樂,平老闆,焦十一焦十五,再帶三個小女孩,一個在叫棉紫的粗使婢女那,另外兩個則在花園跟着其他幾個婢女住。

  還沒算譚承樂過來時候帶的小廝隨從。這加起來,正好二十四個人。

  當初還有人說他家蓋得太大了,這叫大嗎。

  若不是家裏足夠大,住的地方都沒有,就跟自家那十間客舍一般,現在基本上不會閒着。

  引娘每次操持這麼多人的喫喝都不是輕鬆的活計。.不過家裏儲備都很足,只要每天過去看看就行。

  至於活計的分配,也在這幾天裏摸索出來。

  先是前院,大門是不用人的,畢竟不常開,只有東邊前後兩個角門,再有西院旁的角門。這三個門敞開,每處安排三個小廝,也負責角門附近的打掃。

  還有六個人,兩個負責馬房,其他四個沒事的時候打掃下前廳跟書房,剩下的時候聽着差遣就好,這四個也是在鹽場做過事的,身體比其他人強壯些。

  這種活對他們來說都很輕鬆,畢竟在興華府喫過的苦,別人都想象不到,特別是鹽場的四個人,每日都覺得自己做的事太少,還搶着幹活,唯恐這是一場夢,自己其實還是在鹽場裏。

  就算是夢,也希望這夢長久點。

  最後那兩個小男孩,一個八歲,一個九歲,看起來都跟五六歲一樣,當初買下他們,就沒指望他們做事。

  也許別人可以沒有心理負擔地讓這個歲數小孩做事,可紀彬卻不忍心,只讓他們跟着陳乙。可他們許是愧疚,沒事的時候就幫忙掃掃落葉,還會幫着跑腿,看着非常努力。

  這是前院的情況,雖然人不算多,但他家人口簡單,其實沒那麼多事要做。

  後院主要是東西兩院還有花園。

  西院就是棉紫在管,不住人的院子不用怎麼打掃,住人的也就是柴力院子,跟可爲院,謝老院子。

  現在譚承樂帶了兩個隨從,他們也能幫着收拾。柴力院子則是東院的兩個婢女幫忙打掃。

  西院附近的大廚房則有四個人,四個人負責宅子所有人的飯菜也只能說剛剛好。不過客人來得多的話,紀彬引娘會再請人來幫忙,他們只要負責日常飯菜就行。

  東院就是主院,這裏的兩個婢女也是從鹽場出來的,皮膚很糙,身體瘦弱。在紀家養了幾天,竟然好多了。

  她們兩個基本都在主院做事,每日去兩次柴力院子幫忙打掃,但柴力作風極好,其實並不需要怎麼清理。

  而且還有燕芷遊會過去佈置,做的事也不算多。

  至於主院這邊,紀彬引娘都和氣,也不是事事都要人照顧,大多時候他們兩個就順手做了,而且不需要人伺候,也不喜歡別人待在兩人身邊。

  這兩個婢女原本還有些怕,相處幾天後就知道,這恐怕是她們能遇到最好的主子了。原來真有這種待人如此和氣的主人家。

  所以她們兩個十分珍惜在主院做事的機會,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畢竟連漿洗的時候,夫人都讓她們用熱水來做,還買了很好的護手油,護臉油,讓她們可以養養被鹽水損傷的皮膚。

  最後就是後花園,花園安排了三個人,專門撿葉子,打掃衛生。當初種的花草都是好打理的,如今又是寒冬臘月,需要做的事並不多。

  園子還有兩個小姑娘,一個十歲,一個十二,她們兩個跟掃園子的粗使婢女關係不錯,所以就跟了過來。

  這些事她們倆也主動在做,不過引娘憐惜她們,有時候還會喊她們倆來自己這邊喫點心,也不太讓她們做事。

  按照紀大哥的話說,白養着也無所謂,一個小孩能喫多少飯。他們現在養得起,就當積德行善了。

  也是這樣的想法,整個院子十分和諧,每個人都努力做自己的事,紀彬打算過年的時候給他們包些紅包。

  要知道就算買來的人,那也是有月錢的,沒幾個摳門主家會省這個錢,就是看給多給少。這幾天因爲外面有百戲遊人,引娘提前少支取了點錢給到他們,也讓休息的人能出去看看。但他們顯然不敢出去,應該是在興華府被打怕了,誰都不敢踏出家門一步。生怕下一刻就再回到地獄中,也只有小孩膽子大些的去瞧瞧。

  紀彬跟引娘並未說太多,他們見過這些人之前的處境,現在怕是也正常,慢慢生活生活就好了。

  引娘安排好這些事,也給紀彬看了眼。紀彬並不在意,他都聽引孃的。

  日子一天天過得很快,他們的焦氏棉預計幾天可以完工,三稿都已經成了,今天開始抄寫,抄個三四本,然後送到太子手中,現在十二月初十,晚上讓人快馬加鞭送過去,年前肯定能到。

  紀彬打算繼續去謝閣老院子裏忙,如今的這個院子被改成可爲院,取了大有可爲的意思,也不會知道是不是在暗指誰,反正紀彬當不知道。

  還是紀彬家宅子第一個有名字的院。

  至於主院的名諱紀彬還沒想,反正是主院,大家都這麼喊。

  只是剛在花廳吃了早飯,就聽下面小廝來報,說是荊高莊的荊姐過來了,請主君夫人去側廳談事。

  這麼早過來,紀彬跟引娘也沒想到。現在現在是年前,是不是有什麼事?

  紀彬引良立刻去側廳。

  平日談事很少用到正廳,那裏跟家裏大門一樣,都是個門面,談事主要是在側廳,小廳,書房

  移

  側廳裏,荊姐還帶了三四個人過來,這會都坐在位置上喝茶,有些人還手足無措。他們也來紀彬家好多次啊,怎麼這次還有下人上茶的。

  這廳堂上還放了個怪模樣的機器,顯然是荊姐帶過來讓紀彬看的。

  荊姐見到紀彬就道∶我記得你這裏有沒剝過種子的棉花,是嗎?

  紀彬點頭,又看看機器,一個不敢置信的念頭升起。

  不會吧,荊姐,您做出來了?引娘也驚聲道。

  紀彬想要紡織棉花機器的事很多人都知道。

  當初詹明去江南那會,還專門尋了很久,但就是沒找到。所以這事不是祕密。荊姐會知道,更不是祕密。

  紀彬想要的機器,不是現代意義的機器,而是早期紡織機那種,只是紡的不是蠶絲,麻布等等。而是棉花。

  荊姐也是難掩喜色∶是,這就是紡織棉花的物件,按你們的話說,這就是機器。最重要的是,這個機器可以剝棉籽,我們試着做了幾次,只是手頭沒有棉花了,所以過來找你。荊姐越說越快,這東西不僅可以剝棉籽,還是能把棉花變得更蓬鬆。

  稍加改造,還能織棉線,只是那個我沒帶過來,這一個物件就夠大的了。

  紀彬引娘聽着荊姐的話,這會都震驚了。

  很少有什麼事情能讓紀彬這麼高興,可如今的機器,卻是他實在沒想到的。

  太好了,你們竟然做出這樣的機器。紀彬讓陳乙趕緊取些沒剝過籽的棉花,就是外衣殼去了,棉花籽還在的。

  他要看看是不是很便利,不用像現代那麼有工業美感,只要比人工快,那就是進步。

  陳乙也知道這是東家一直想要的,迅速去倉庫取東西。

  荊姐也是平復了下心情,拉着身邊一個靦腆的婦人道∶這不是荊高莊的功勞,是思華自己做出來的,她平日就在織布坊做事,沒想到不聲不響,琢磨出來這麼好用的物件。

  這可是簡易的紡織機器啊!

  只要人手動搖桿子,就能剝棉籽,速度肯定是比人快的。最重要的是,這個機器改個方向,還能彈棉花。

  古代的彈棉花可不是自從棉花出現就有的。

  剛開始對棉花的使用,頂多是去掉棉籽之後塞到衣服裏,就跟最初填充鵝毛羊毛差不多。漸漸地,有人發現撕扯棉花,可以讓棉花變得蓬鬆,還會更暖和,用量也會少。但這要細細的撕扯,就跟後世的彈棉花差不多,撕得越碎,用量越少,越暖和。知道這一點後,纔有了手動彈棉花的機器。至於紡織棉布的機器,也是隨運而生。

  這原本應該是很慢的過程,畢竟你都不知道一個東西是幹什麼的,怎麼會想着做出來呢。可紀彬卻很想要這東西,還說了這些東西的好處。直接提高了物件產生的速度。

  現在可不就出現了嗎!

  也是荊高莊這位叫思華的婦人沒有懷疑紀彬的說法,悶頭朝着這個方向做,於是就有了這個簡易機器的產生。

  等思華告訴荊姐之後,也讓荊姐欣喜若狂,隨後就拿自家的棉花試試,可他們荊高莊棉花也不多。

  這才搬着機器來找紀彬。@無限好文.盡在晉江文學城

  等於說現在有兩個機器,一個是去籽加彈棉花爲一體,另一個是專門把棉花紡成棉線,成線之後再織布,那就簡單了。

  現在搬來的是第一個,第二個實在是有些大。

  其實搬過來的時候,荊姐也沒想太多,這會等陳乙去取棉花,自己反應過來,他們到底拿來了什麼東西。

  不說紀彬,就對他們織布坊來說,他們可能是整個南軍國第一個做出棉布的織布坊?!棉花那麼柔軟,棉布呢?荊姐單是想想就很激動。

  這會才勉強冷靜下來,而旁邊的思華眼裏也透着喜色,她真的做成了。原本只是想試試,沒想到竟然成功了?

  因爲是紀彬的想法,所以把機器帶給紀彬看看,要是真的成了,那他們荊高莊就可以直接做棉花。

  還能賣去棉籽,彈棉花的機器?

  這些都是荊高莊的人說的,思華本來就靦腆,這會更是說不出話。

  等陳乙拿來去籽跟沒去籽的棉花之後,在場所有人屏住呼吸,看着婦人思華操作

  兩斤帶棉籽的棉花放上去,按照大家手動去籽的速度,大概要一刻鐘,這還要是熟練工才能去得乾淨。

  可如今五斤棉花,也只需要一刻鐘?

  紀彬動手摸了摸,還去得非常乾淨!天啊,這東西也太好用了吧。

  別看只提高了一倍的速度,但這已經夠好了!這就是進步!什麼東西都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好,這就是零的突破啊。

  以後可能會有更多能人繼續改造,總會變得更加實用,畢竟憑空出現大功率機器纔是不科學的。

  思華小聲道∶紀東家,這是你想要的那種嗎。

  對,這個機器非常好。紀彬笑着道,很厲害。

  一羣人圍着機器轉,不時感嘆,若是之前棉花剛下來的時候就有這個機器,那該有多好。很多人就不用那麼辛苦啊。這個物件的出現,絕對能提高效率。

  就跟耕牛一樣,一個村子有一兩個,那整個村子都會受益。

  相信只要推廣出去,就會無數人找思華買。

  紀彬冷靜下來,看了看這個機器,低聲跟引娘說了什麼,然後帶着荊姐跟思華到書房詳談。

  方纔試了一個時辰,這機器都是很好用的,比人工速度提高了一倍,若是熟練操作,說不定速度還能再次提高。

  所以這機器也是成了的,是紀彬一直想要的棉花機器。

  房間裏只剩下紀彬柴力,還有荊姐跟思華。他們都知道,是要聊詳細的內容了。

  荊姐先開口道∶紀彬,我是這麼想的,等到年後,我就找人做這兩個機器,但凡想買的話,都要找你我。

  東西雖是思華做出來的,卻是按你的思路纔開始動手。

  這是荊姐跟思華出發前就想過的,如果要做這個生意,勢必要分給紀彬一份。

  先不說現在多少人都想跟紀彬合夥做生意,憑他的聰明就夠入夥的了,更不要如果不是他提議,思華也不會有改進紡織機的想法。

  而且他們兩個村子一直有合作,不能因爲機器的事,就傷了和氣。

  再說了,幾乎整個邑伊縣的棉農都會聽紀彬的,所以有紀彬在,這機器也會很好賣。

  這就是荊姐的想法。

  他們荊高莊做機器,紀彬介紹生意,賣出去的錢分紀彬三成,也很不少了。

  紀彬聽完荊姐所說,知道荊高莊那邊也厚道,但他還有一個疑問∶若是有人買了一臺紡織機回去,按照其中零件大小—仿製,能做出相同的紡織機嗎。

  荊姐跟思華對視一眼,她們顯然也想過這個事,無奈道∶仿製也是沒辦法的,大約整個宿勤郡會來買吧,再遠的地方也沒辦法。

  這還是好的情況,說不定宿勤郡有些地方都會仿製,這是誰都不能阻止的。就跟紀彬家刺繡花樣一樣,有如意樓在,這才能保持花樣的獨立性。

  但再遠的地方,諸如興華府那邊,想要照着模樣刺繡,其實大家都管不了,古代也不講什麼專利不專利的。

  荊姐也沒想那麼遠。

  而且對整個荊高莊來說,織布纔是最重要的買賣,她並不指望在機器上掙多少銀子,想的反而是利用紡織機提高名聲。

  這也是荊夫子她們兩個共同的想法。

  紀彬暗歎一聲,誰也不要小看古人小看女子,他們荊高莊的女子真的各有各的才能。

  利用紡織機給荊高莊傳名聲真的很好。但他手頭正好有個更能傳名聲的事。

  說話間,引娘帶着譚承樂走了過來,譚承樂一臉呆滯,方纔引娘去可爲坊說棉花去籽機,跟彈棉花的機器,讓他整個人都震驚了。

  然後機器就被陳乙還有另一個小廝搬過去,演示給他們看。

  焦十一跟焦十五都坐不住了,他們兩個最瞭解棉花,也最瞭解這個機器的作用。在知道還有一個可以紡棉機,把棉花紡成棉線,再織成布的機器。這誰坐得住。

  謝閣老都挑挑眉,讓譚承樂跟着引娘過去,說紀彬肯定在談事情。

  走到路上,譚承樂才知道引娘跟紀彬的想法。那就是把機器圖紙作爲附錄,放在焦氏棉這本書的後面。

  不誇張得講,若是有這兩個機器圖紙,那整本焦氏棉的重要性又提高了不少。

  雖然謝閣老不方便過來,但譚承樂可以啊,還有焦十一焦十五都可以啊。

  所以引娘帶着譚承樂,焦十一焦十五過來的時候,都是有些驚訝的。至於跟着的平老闆則是完全看熱鬧。他都好奇紀彬還會引來什麼樣的熱鬧了。

  紀彬看着眼前衆人。荊高莊的荊姐,荊思華。焦氏棉的焦十一,焦十五。汴京的譚承樂。

  這纔開口,認真將織布機器放在書後面的提議說出來。

  所有人都陷入沉思,那荊姐有些迷茫∶種棉書?

  對,焦家正在寫一本關於南軍國各地種棉的農書,如今就要成了,成了之後就有這位山清公子送到汴京貴人手中。紀彬儘量把話說得明白,貴人拿到書後,很可能把書推到全國各地,到時候荊高莊的名字也會跟着書籍遍佈全國。

  當然,願不願意把機器圖紙放到農書後面,還是看您跟思華娘子的。

  喊這三方人過來,也是因爲這事是三方人共同完成的事。

  說着,引娘從袖子裏拿出三張銀票,紀彬接過來,繼續道∶焦家,還有這位山清公子也不是白拿這圖紙,由我先給思華娘子這麼多銀子,算是買一部分圖紙使用權,您二位可以商量一下。

  思華平時就是個沉默寡言的婦人,還是頭一次受到這樣重視,她微微擡頭看了眼紀彬遞過來的銀票,嚇得立刻拉了拉荊姐袖子。

  她們荊高莊的女子都是以荊姐跟荊夫子爲首,有事下意識就會找她們。

  荊姐也是帶着喫驚。

  竟然是三張一萬兩的銀票。

  三萬兩銀子買一部分圖紙使用權?!

  紀彬瘋了吧。

  別說賣機器根本賣不了這麼多錢,就算整個宿勤郡的村子都來買,也賣不到這麼多錢吧?而且紀彬還直接掏銀子?!

  三萬兩,足以讓任何人心頭一震。

  可紀彬覺得,這錢是值得的,這可是思華自己想出來的機器,縱然有一日,很多人不知道思華的名字,只知道這些機器好用。

  但做出這個機器的人值得。

  他既然看出了東西的價值,還想把東西放到焦氏棉這本書上賣太子的好,就不能白嫖人家的勞動成果。

  他紀彬不是那種沒臉的人啊。

  至幹三萬兩銀子?對他來說並不多,對太子來說也不多,以太子的品格,肯定會換個地方還給他。

  如果太子不是這種人,那焦家也好,自己也好,恐怕也不會做這麼多事。

  紀彬對這些錢是無所謂的。

  思華自己先不安了,開口道∶不值這麼多錢,原本就是想大家一起賺錢。

  荊姐也深吸口氣∶是了,方纔我一直說荊高莊,其實我們也是不賺錢的,機器的收益打算全都給思華。

  扯上荊高莊,就是想讓這個機器賣得好些,而且還能保證有人不欺負思華。

  但她們也沒想過一次性得這麼多錢啊。

  原本以爲最好的結果就是,所有用紡織機的人都念着荊高莊或者思華的好就行。怎麼突然要變成農書上的人物,還有三萬兩銀子。

  這兩個不管是哪一點,都足以讓人心動。

  可紀彬直接把兩個好處全都給到他們,就很容易讓人不安了。

  平老闆給譚承樂使眼色,讓他別愣着了,紀彬都鋪好臺階,他趕緊開口要圖紙啊。

  譚承樂立刻站起來,朝兩位女子作指,認真道∶若是兩位同意把圖紙放到農書後面,吾等必然感激不盡,貴人那邊也會記得兩位的。

  而且天下棉農都會知道荊高莊,都會知道是思華娘子做的紡織機。

  等於說,這是互利共贏的事,非但不會影響荊高莊思華賣紡織機,還會有好名聲。

  荊姐跟思華對視一眼。

  其實她們兩個早就同意了,只是過於震驚而已。而且在場的人都以禮相待,這還有什麼好說的。

  等兩人點頭,在場的人都鬆口氣。

  荊姐看了看焦十一跟焦十五,更加確定紀彬說的是真的。

  畢竟焦家人在紀彬這一整年的事,大家也是知道的啊,沒想到這兩位是來這裏寫書的。可真了不起,但最了不起的,應該還是紀彬吧?

  不管荊姐跟思華怎麼說,紀彬還是把三萬兩銀票給到思華娘子手中。這銀子是他們應得的,花起來一點都不用愧疚。

  等這事辦完,譚承樂帶着陳乙還有長隨們去荊高莊畫另一臺機器的圖紙,荊姐跟思華還是懵的。

  她們搬着機器過來,只是想用紀彬跟棉農們關係好,然後好賣機器而已。怎麼就賣圖紙了。

  那麼輕飄飄兩張紙,換了三萬兩銀子。

  思華覺得自己心跳的砰砰砰快。

  至於他們說的放書上,讓天下棉商都看到這種話,思華倒是沒在意。

  畢章她心裏沒有這個概念,她只知道,很多人重視她做出來的東西,她一個女子搗鼓這些東西,也不是羞恥,不好意思的。而是讓人敬仰的。

  思華並未把銀子全都拿回家,而是放在荊姐那,自己只拿了五百兩出來給家人看。不對,應該說給那些嘲笑她的人看。誰說女孩子就不能改機器了,她也可以。

  單單是五百兩,就足以讓所有人震驚羨慕,思華這個名字,也被譚承樂記在圖紙上面。

  可能很多人還意識不到這意味着什麼。

  等到十二月十五,連夜抄寫的五本種棉書,被譚承樂的親隨帶到身上,一路北上,前往汴京,送到太子手中,再送到聖人手中。

  至於這本書會帶來多大的轟動,所有人心裏都是有數的。

  紀彬看着長隨遠去的背影,手指還是隱隱痠痛。其中抄書最累的,還是紀彬跟焦十一,焦十五啊!

  剩下的人不能動手,否則這書被其他人看見,一眼就能認出來是謝閣老,譚承樂,或者平老闆的字跡。

  那就完蛋了。

  而焦十一的字又太差,只能是焦十五跟紀彬來抄寫。

  紀彬一邊寫,旁邊還有謝閣老教他正確坐姿書法,不誇張地說,有名師指導的字跡就是進步的很快。

  只是這抄書也太累了。

  紀彬每次回主院,還是引娘給他按按手背。

  都這樣了,紀彬也不讓引娘幫他,謝閣老指點可以,但讓引娘一起抄書,那不行。他累點沒關係,娘子累着可不行。

  等帶着圖紙的書被連夜送出去,整個紀宅的人鬆口氣。雖說推遲了幾天才完成,但顯然是值得的。

  特別是東西兩院的人,他們不少人做了整整一年的準備,收集資料,編寫註釋,收集插圖,其中艱辛不足外人道。

  現在終於做出來,草稿都能整理一沓。

  紀彬並未把這些草稿都扔了,反而找了油紙小心包起來,隨手塞到倉庫裏。萬一還用得到呢。

  至於一起放草稿的譚承樂也沒想到,自己來這裏原本是要陪着謝老的,竟然被抓着一起著書。但是著書是著了,編者裏卻沒有他的名字,不僅沒有譚承樂的,其中做了主要工作的謝閣老也沒留名字。

  他們留名字自然不合適。

  這就明擺着說太子的人跟焦家人很熟,而且自己才做多少事,只要功勞是紀彬跟謝閣老的。

  當時留筆者名字的時候,焦十一,焦十五名字在最前面,焦家人自然也要添上,而且寫的都是真實名諱。

  可寫編者時,衆人都看了看紀彬,等着他寫下名字。編者這一欄,縱然是謝閣老都不如紀彬有資格留下名諱。

  從這本書開始做,就是紀彬提議,也是紀彬一手促成,縱然他不攬功,可所有人都知道他對這本書的貢獻有多大。

  按照各地情況來編書,按照棉花各個階段畫插圖。到最後附錄上帶了紡織機器圖紙更是神來一筆。

  所以編者應該有紀彬的名字。但紀彬提筆直接寫了兩個字,己蘭。

  活脫脫像個女子的名字,仔細一看就知道,是取了自己姓氏一半,還有他家娘子的名字。可以了,知道你有媳婦兒了,不用秀恩愛了。

  當然譚承樂還問一句∶怎麼不寫你的真名。

  這可是對百姓大有裨益的農書,誰不想在農書上留下一筆可供後人觀瞻。

  紀彬笑∶這也夠了。

  出名有什麼好呢,他個小貨郎不做這種事。

  譚承樂也頓了頓,似乎忽然明白,爲什麼謝老,他爹,還有太子爲什麼對紀彬這樣推崇。這個人似乎跟別人很不一樣。

  譚承樂再次扶着謝老一起出門聽戲看曲。

  紀灤村還是跟之前那樣熱鬧,縱然寒冬臘月,也不減大家的熱情。

  至於紀宅的主人紀彬,則開始算今年的賬了。好像一不小心,資產又翻倍了?好煩,錢怎麼花都花不完。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