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五章 “德國獲勝的可能幾乎爲零”
比如農業和造船業,尤其是造船業,德國海軍提出了一個東方特快的構想,這個東方特快指的是中國的遠洋船隊。
因爲德國海軍對開戰後能否保證德國海洋利益沒有絲毫的信心,所以提爾皮茨認爲應該利用中國的遠洋船隊,在戰時爲德國提供物資。
這些德國急需的貨物可以直接運到地中海意大利的港口,隨後通過歐洲發達的鐵路系統進入德國,這樣德國就能夠保持一條穩定的商貿路線。
英國人是沒有理由攔截一個具有相當實力的中立國船隊的。
但是這個構想能不能實現還不好說,因爲德國軍隊和政府中還是有一些人不想放棄拉攏中國進入同盟國的計劃。
現在他們正在爲中國究竟應該保持中立還是加入同盟國爭論不休,不過雙方都想要讓德國利益最大化這一點倒是沒有改變的,他們總會在一個時間內達成一致。
而就在德國爭論不休的時候,唐紹儀的電報也傳到了國內,這份電報被王啓文第一時間交到了總參謀部手中,
同時還下達了一項命令,要求總參謀部推演德國在未來的大戰中如何才能保證一個有效的商貿路線,而這條商貿路線能夠支持德國維持怎樣的戰爭規模。
當總參謀部接到這項命令後,方嘉宏立刻就撥通了總統府的電話,表示他有要緊事彙報,隨後他便拿着一份標有絕密字樣的文件離開了總參謀部。
………………
“你是說,總參謀部已經對可能爆發的歐戰做過推演了?”
在辦公室內,王啓文翻看了一下手中的文件,然後擡起頭問道“你們得出了什麼結果?”
“我們做過數次推演,而基本每一次都是德國戰敗,這些推演結果的區別僅僅是德國堅持多長時間。”
方嘉宏的語氣很嚴肅,這個推演在中俄戰爭之前總參謀部就已經提上了日程,而這個結果並不出乎總參謀部的預料。
“總統先生,在中俄戰爭之前,我們實際上對大規模的戰爭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兩次中俄戰爭才讓我們充分的明白什麼是大國戰爭。
在全面比拼國力和造血能力的情況下,工業相差不多的國家如果發生戰爭,永遠是國力更強,人口資源最多的那個國家取得勝利。
而德國主導的同盟國在人口,資源甚至工業方面都與英法俄三國有差距,他們無法在戰爭中獲勝,就算我們對他們進行支持,在中國不參戰的情況下德國人最多撐六年,這還是最理想的情況。
但是這種理想情況根本不可能出現,掌握海洋的英國人是不會這種事發生。
而我們對他們的支持也並不是無限的,即便能夠對德國持續性輸血,他們也沒有贏得可能,並且,我很懷疑德國在那個時候的支付能力。”
“德國支付能力低於預期對我們來說纔是最有利的。”
王啓文將文件合起來後來到方嘉宏對面坐下,
“美西戰爭問題上,我們強迫西班牙將菲律賓的巴拉望島以及關島等殖民地交給讓他們在東北亞佔據更有利位置的時候就已經在準備這一天了,
不過那個時候我們對德國的看法並沒有太過悲觀,那個時候德國主要的敵人是法俄兩國,我們也是估計戰爭在已德國取得優勢後英國介入時,纔可能讓他們主動出售守不住的殖民地。
現在看來,很可能戰爭剛一開始,德國就不得不出手這些殖民地了。”
其實王啓文也沒有對方嘉宏明說,其實讓德國在朝鮮佔據港口,確定他們在朝鮮的特殊利益時,他就已經謀劃着利用一戰的機會重新收回這些利益。
不過這是不能說的,因爲那個時候俾斯麥還活着,也沒人能想到威廉二世的外交直球最後會打到自己的眼睛。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必須要提高自身的威懾能力以及加強與美國的關係,最好能夠與美國簽訂一個分配太平洋利益的條約。”
方嘉宏沉吟了一下後說道,他是不相信戰爭開始後,英國人會眼睜睜看着中德達成這樣的交易,用太平洋的殖民地換取戰爭物資。
“這件事要看海軍和外交部門的努力,而且我們怎麼樣也不喫虧,只要先將巴拉望島,北馬裏亞納羣島握在手中就行,其餘地方如果英國人奪走的話,與德國人的交易就不算達成。”
王啓文也沒想着一開始就吞下德國在太平洋地區所有的殖民地,那一點都不現實,他只想拿走太平洋上幾個關鍵節點,爲今後對美防禦圈做準備。
另外和美國達成分配太平洋利益的協議王啓文也持悲觀態度,美國海軍實力現在飛速膨脹,今年年末那支大白艦隊十有八九還是會進行全球航行。
快速膨脹的實力可能不會讓美國接受這樣在他們看來“苛刻”的條件,除非中國繼續發展海軍力量,與美國達到某種程度的平衡。
但王啓文不想這麼做,海軍在一戰開始時保持6艘戰列艦和4艘戰列巡洋艦就已經是他的心理上限了,而這樣的主力艦規模是不會讓美國感到擔憂的。
因爲如果從美國1900年服役的奇爾沙治級開始算,他們新世紀建造的前無畏艦截至目前已經服役了14艘,而今後5到10年內幾乎每年都有新批次的戰列艦入役。
如果要再加上之前的印第安納級和衣阿華級戰列艦,他們現在可用的戰列艦共有18艘,遠遠超過中國海軍。
美國深厚的國力是中國在一段時間內無論如何也趕不上的,所以目前在太平洋上對美國的態度應該是盡力避免雙方發生衝突,在這一前提下儘量爭取將美國人抵擋在西太平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