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五章 開戰日
雙方之間的明爭暗鬥本來就不少,現在,由於德國戰爭計劃的時間便被定在了1914年他們需要在今年內儘可能挑起戰爭,所以奧匈帝國得到了德國的支持。
於是奧皇藉口塞爾維亞的民間激進組織策劃了對奧的各種襲擊事件而大兵壓境,要求塞爾維亞取締所有的激進組織,並且將頭目送至奧匈帝國受審。
而塞爾維亞自然不會答應這個無禮的要求,並堅稱這是一次無恥的陷害。
對於突然發難的奧匈帝國,英法俄等國第一時間表示了對塞爾維亞的支持,雖然英國等國認爲現在並不是最好的時機,
但是爲了保證巴爾幹地區不被奧匈帝國蠶食,英法俄三國還是希望能通過外交壓力使其就範。
面對三個強大帝國的壓力,奧匈帝國並沒有屈服,因爲就在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提出要求的第三天,德皇代表德國政府支持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行動,
並且表示任何針對奧匈帝國的行動都將視爲對德國的宣戰,而就在同一天,奧斯曼帝國也表示將支持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行動。
面對咄咄逼人的德奧兩國,英法俄三國沒有退縮,因爲塞爾維亞要是真就這樣被喫掉的話,可能用不了多久整個巴爾幹半島將成爲德奧土三國的勢力範圍。
而俄國的勢力範圍將進一步壓縮,俄國的西南方向將直接面對奧匈帝國的兵鋒,整個戰場的正面將進一步擴大,這對於國力相對虛弱的俄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東線很有可能陷入無法挽救的局面,所以面對德奧土三國的威脅,英法俄和塞爾維亞等國表示寸土不讓。
巴爾幹的戰火隨時都可能重燃,但是雙方此刻仍然沒有立刻拿這件“小事”大做文章,因爲意大利人到現在爲止還沒表示自己的態度。
意大利人的態度現在十分重要,雖然按理說作爲同盟國一員,意大利人在這個關鍵時刻應該毫不猶豫的站在德奧一邊纔對,
但是從現在來看,意大利沒有進行戰爭動員,另一方面也沒有說什麼狠話,只是在立場上表示對德奧的支持,
這對於英法俄三國來說是個好消息,他們看見了同盟國內部的分歧,德奧是鐵桿盟友這點不用懷疑,但是意大利在歷史上和奧匈帝國有領土爭端。
此外意大利恐懼地中海區域協約國尤其是英國的強大海軍,作爲一個地中海半島國家,意大利對海權也十分敏感,而德國在這一方面幫不上什麼忙。
從短期來看,意大利的收益是要小於風險的,所以在協約國看來,意大利的躊躇是很好解釋的,意大利要在這場事關國運的選擇中拼盡全力去戰鬥,但是所獲得的好處卻未必能有多大。
協約國決定好好利用這一點,給意大利許諾下足夠多的利益和土地,之後意大利也許會選擇正確的盟友,
而意大利如果能夠改換門庭,跳槽到協約國一方的話,法意艦隊立馬就能將奧匈帝國艦隊變成奧匈帝國亞得里亞海艦隊,隨後牢牢地控制住地中海,
然後意大利艦隊無論是南下去印度洋找斯佩和奧斯曼人的麻煩,還是北上北海和英國大艦隊會合堵死德國公海艦隊都會讓海上的局勢發生重大的變化。
同盟國海軍將被徹底壓制沒有奪取制海權的希望,反之,德國將達到自己的目的在北海,印度洋和地中海三個戰場消耗英國皇家海軍,
並有可能徹底切斷地中海航線,甚至是攻佔埃及,將印度洋和地中海連成一片,大大增強同盟國的補給能力。
這對於英法兩國來說將是重創,尤其是法國,他們除了要應付德國正面的進攻外還要擔憂地中海方向可能的風險。
意大利艦隊可是雙方海上鬥爭的重要砝碼,放在哪一邊,哪一邊就會佔據一定的優勢。
但對於德奧兩國來說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明明是盟友,到了關鍵時刻還要再給額外的好處,否則自己背後就有被捅一刀的危險,
意大利這個隊友說不準在關鍵時刻會要了同盟國的命,所以德奧不可能像歷史上那樣輕易拒絕意大利的要求,但是給哪些地方卻是個問題。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之後德奧兩國表示如果意大利參加德奧一方,那麼戰爭結束後希臘將是意大利的勢力範圍,
同時地中海上的馬耳他島和整個埃及還有戰略地位相當重要的蘇伊士運河都將是意大利的囊中之物。
不過意大利需要承擔的義務也不少,那就是意大利海軍必須配合奧匈帝國海軍取得地中海的控制權。
而陸軍也必須在西線和非洲投入戰鬥,而就在德奧給意大利拋出這塊肥肉之後,意大利人還是沒有動靜。
因爲意大利人還是決定先看看局勢的發展再說,一方面是爲了能在局勢比較明朗的時候站到勝利者的一方,
而另一方面是意大利目前確實還沒有做到最後的戰爭準備,所以意大利對德奧表示他們會在合適的時候會參戰,
最後還加了一個時間,在1915年年底之前,意大利會用實際行動來表示對盟國友誼的重視。
意大利退縮了,威廉二世怒氣衝衝的怒罵意大利人是膽小鬼,而對此早就有心理準備的德國海軍已經拿出了他們的地中海計劃。
奧匈帝國和德國的潛艇部隊已經在亞得里亞海的奧匈帝國港口中準備好了,只要戰端一開,從蘇伊士運河到直布羅陀海峽之間所有的協約國航線都將處於同盟國的攻擊之下。
意大利已經沒有指望了,但德國和奧匈帝國已經做好了準備,無論結果如何,戰爭一定要開始!
1914年7月22日,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邊境地區發生了爆炸,按照奧匈帝國的官方報道一位奧匈帝國的陸軍少將不幸在爆炸中喪生。
7月24日,早已大兵壓境的奧匈帝國立刻以此爲由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二天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第三天德國堅定的支持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
隨後援引軍事同盟條約,同盟國和協約國在短時間內互相宣戰,戰爭,開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