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六章 冒出頭的意大利
在東南亞的軍力更多是扮演構成談判基礎的角色,英國不會主動使用,也不會讓在東南亞的軍隊變得咄咄逼人。
但是這樣的建議被英國三軍嗤之以鼻,尤其是曾在英印軍中服役的軍官更是認爲這樣的建議是在做夢,中國對東南亞的野心引進是一個公開的祕密了。
他們在東南亞的種種行動已經證明中國正在試探英國的底線,在這種情況下,強有力的硬遏制戰略纔是保證和平的唯一手段,
而軟弱的退讓只能夠讓中國得寸進尺,最終讓英國承擔更嚴重的損失。
鮑德溫首相在得到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後決定走中間路線,因爲他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綏靖主義者,或者說他的行爲並不太像,
鮑德溫在1932年時就已預視到歐洲大陸極權主義之冒升,當時他在下議院曾發言道:“轟炸機總有一天會到來,而唯一的防犯就是冒犯。”並且在之前的任期內開展了一系列的整軍備戰計劃,讓英國的軍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鮑德溫同時也在盡力的避免戰爭,這位第三次進入唐寧街10號的首相很清楚英國無法承擔與中國這一成長起來的強國爆發戰爭的後果。
最終這場針對遠東問題會議得到了一個讓雙方都不太滿意的結果,鮑德溫支持陸海軍加強在東南亞的防禦,也同意在該地區加強與利益相同方的合作,但是鮑德溫同時反對任何有可能讓東南亞地區局勢升溫的行動。
“英國最終的目的是保證東南亞地區的和平,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與中國之間的分歧。”
英國政府的態度很快就被中國駐倫敦大使館獲悉,面對英國政府主動釋放出的“善意”中國政府表現的很警惕。
中國政府需要知道這是否是英國政府的僞裝,如果不是那麼藍天蔚有關英國政府內綏靖主義傾向的判斷就能被證實,中國在執行有關菲律賓的計劃時的麻煩和擔憂將少很多。
而就在這時,意大利也冒出頭幫中國試探了一番英國政府的對外政策,墨索里尼下令意大利軍隊入侵了埃塞俄比亞
………………
從歷史上看,非洲是多個歐洲國家的海外殖民地,而讓人奇怪的是,當時被稱爲阿比西尼亞的埃塞俄比亞,卻是非洲唯一沒有成爲殖民地的國家,
原因就在於阿比西尼亞有着三幹多年的悠久歷史,但期間卻在不斷地分裂和合並,直到1889年才完成全國的統一,形成現代的埃塞俄比亞疆域。
進入18世紀後葉,世界帝國主義列強都在不斷地拓展殖民地,大英帝國不斷擴大在非洲影響力的同時,意大利也於1890年把觸角伸向了埃塞俄比亞,並強迫埃塞俄比亞接受其所謂的保護,但遭到拒絕,在雙方衝突中埃軍還屢次大敗意軍。
到了1934年,世界經濟大蕭條格局還在延續,意大利的形勢也不向好,而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的經濟卻率先走出了困境,希特勒緊趕慢趕地在暗中重整武備。
而墨索尼裏在希特勒所取得成果的刺激下也準備行動,他爲了轉移國內矛盾,奪取非洲的市場和獲得原材料資源,決定對埃塞俄比亞動手,完成意大利一直以來南下擴張的願望。
在行動之前,墨索尼裏其實和希特勒一樣密切關注着亞洲的局勢,他原本的如意算盤是讓中國在亞洲開始行動,隨後他再行動,趁英國無暇顧佔據埃塞俄比亞。
而在這段時間內墨索里尼開始了準備工作,他最先擺平的是法國,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簽署了《意法條約》解決了瓦爾瓦爾衝突,法國對意大利即將展開的行動持默許態度。
但中國卻讓墨索里尼大失所望,中國及其控制下的亞約沒有任何的行動,中英關係雖然依然冷淡,但是雙方沒有任何的行動跡象,
幸好英國對這場侵略的態度不夠堅決,在最初,英國擔心意大利此舉可能動搖其在東非、埃及和蘇丹的統治,所以持反對態度,
但最後,英國認爲和意大利開戰的風險太大.並認爲犧牲阿比西尼亞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國結盟,最終給意大利暗示,不會干預侵略行動。
這樣的態度讓墨索里尼放下心裏開始專心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戰爭,1935年10月2日墨索里尼向全國發表戰爭演說,公開宣佈要以武力吞併埃塞俄比亞。
在演講中他聲稱:“爲了這一天我們已經忍耐了40年,再也不能忍耐下去了”此外斷言只要在裝備上佔絕對優勢的意大利侵略軍一開進埃塞俄比亞國土,海爾•塞拉西一世皇帝就會屈服投降。
在第二天意大利軍隊不宣而戰,越過馬雷布河直撲阿杜瓦,向埃塞俄比亞發動大規模全面侵略戰爭。
意大利投入近30餘萬人的兵力,北路意軍首先空襲埃北方軍事重鎮阿杜瓦,地面部隊20餘萬人在德博諾指揮下,以坦克部隊爲先導從厄立特里亞分兩路侵入提格雷省,對阿杜瓦發起進攻。
面對意大利的侵略戰爭,英法還是跟歷史上支持德國兼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一樣,只是喊喊口號,並沒有實際的內容。
中國中樞政府在意大利行動後第一時間就關注起英法兩國的態度,並且派出所在國大使進行試探,想看看英法會不會有其他的反應,而英法最終堅持了默許態度。
中國外交部分析認爲英法這樣的態度出於拉攏意大利的目的,因爲希特勒上臺後不斷試探英法底線,英法也不想讓意大利跟德國走得太近,如果墨索里尼站到英法一邊的話,讓意大利吞併一個非洲國家對他們根本沒什麼關係。
而在做出基本的分析後,顧維鈞還認爲意大利的行動不光爲中國試探出了英法政府對外政策的態度,更是爲中國將在菲律賓展開的相關行動創造了一個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