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五章 南洋可能出現的新勢力
英國現任外交大臣艾登堅決反對前任霍爾的綏靖主義,外交方面比霍爾表現的更加強硬,無論是對德國還是中國。
他在一份研究報告的序言中寫道:"決不能僅僅爲了安撫德國和中國而讓步,因爲那樣做只能事與願違,讓他們的胃口愈來愈大。”
不過霍爾在遠東方面的政策艾登倒是並沒有做太大的更改,但是在外交上對中國的譴責增加了。
艾登認爲英國應對中國採取的"任何不理智行爲做好準備",不過他同樣不主張在中國挑起戰爭前對他們南洋的不友好舉動實行軍事制裁,擔心這樣做會導致戰爭,而一旦發生戰爭,對於英國來說就意味着"極其重大的風險",艾登主張通過談判使南洋變得安全。
至於如何展現出英國的強硬態度,除了抓緊擴軍,在軍事方面做好威懾的準備外,督促盟友加強東南亞安全防衛並在國際社會譴責中國咄咄逼人的行動也是重要一步。
不過英國政府現在很擔心法國的態度,在亞約首腦會議之後,法國的態度堪稱異類,他們沒有跟隨英國的腳步對亞約擴軍做出批評,也沒有加強印度支那的安全防衛,35年那樣毫不留情打擊反殖民分子的行動在今年也沒有了。
法國的表現讓精於國際陰謀的英國政府立刻嗅到了一絲背叛的味道,法國很可能與中國政府達成了什麼協議。
亞約首腦會議後中國政府宣佈派出內閣總理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就是爲了這個協議,這次中法兩國高層的接觸將決定法國對遠東利益同盟的最終態度。
艾登已經對法國不抱什麼希望了,他堅持認爲法國的表現已經很能說明在遠東問題上的態度了,他們需要新的遠東政策,並做好“在沒有法國的情況下堅守遠東的利益”
這是艾登在內閣會議上親口說的,並且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
現在英國政府必須要開始着手處理法國帶給遠東歐洲利益集團的不利影響,必須要讓荷蘭堅持在第一線,避免荷蘭因爲法國的表現而絕望,最終選擇和法國一樣的路線,這將在遠東孤立英國。
不過英國也沒有完全的放棄法國,英國政府一邊大罵法國是歐洲叛徒,一邊對法國政府展開廣泛的遊說,英國政府企圖讓法國相信在遠東只有歐洲團結一致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與中國靠近無異於投降,並最終讓法國失去所有的遠東利益。
爲了達到目的,英國這次甚至願意與法國簽訂條約,在法國殖民地出現危機時出動殖民地軍隊支持,並在法國印度支那遭到亞約襲擊時與法國一起應對中國威脅。
英國之所以不想讓法國退縮的原因也很簡單,印度支那距離中國的核心區域實在是太近了,即便出現戰爭這一最糟糕的情況,從金蘭灣出發的艦隊以及越南出動的空軍可以輕易威脅中國的兩廣精華地帶以及瓊州的海軍基地,並且還能鎖死南海航線。
只要在這裏部署一定的軍事力量,中國就必須先考慮本土的安全以及至關重要的蘇門答臘石油航線。
中國要先動手也只能是先攻入印度支那,至少將這裏當做是主要的攻擊目標,以保證本土精華地帶和航線的安全。
只要法國能夠向上次大戰時那樣堅持,中國就不可能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緬甸繼而威脅印度,英國皇冠上的明珠將更加的安全。
即便最終守不住,法國也能給英國爭取寶貴的時間讓英國從本土和地中海調來艦隊和援兵增援印度和新加坡,並且極大的消耗中國軍隊的實力,迫使中國恢復和平。
如果情況更有利一點,他們說不定能和荷蘭重創蘭芳,奪走蘇門答臘島甚至將蘭芳重新滅國,並將巴林酋長國這根中國釘在波斯灣的釘子給拔掉,讓中國威望受到嚴重打擊,使亞約解體,不過這只是最理想的情況,而且從目前法國的態度來看這個計劃基本上可以說是一文不值了。
英國政府在儘可能的維繫在遠東的英法荷集團,勸說法國,安撫荷蘭,同時他們想在這一問題上儘可能的團結美國,但是美國同樣對東南亞充滿野心,這樣英國政府充滿顧慮。
但是荷蘭對美國的顧慮就少很多,事實上,荷蘭也從這次亞約首腦會議以及之後的各國反應上看出了不少的東西。
但是他們是一個弱國,在面對世界級強國的競爭時,他們無法出於維護自身利益而隊這些強國進行反抗。
法國的表現對荷蘭政府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荷蘭政府驚恐的發現就連歐陸第一強國法國在中國面前都有了退縮的意思。
荷蘭政府很清楚他們僅靠自己是絕對無法從咄咄逼人的中國手中保住殖民地的,而在三國集團中荷蘭也是最害怕三國集團破裂的,因爲荷蘭只能依靠國際合作才能保住殖民地。
此外對於荷蘭來說,他們沒有退讓的選擇,中國的目標是在東南亞取得更大的勢力範圍,婆羅洲上豐富的石油資源以及關鍵的地理位置也讓中國垂涎。
英國和法國在全球都有殖民地,特別是法國,他們的核心殖民地離中國足夠遠,完全不用擔心中國的威脅。
但是荷蘭只有東南亞這最後的一塊殖民地了,沒有了婆羅洲和馬古魯羣島荷蘭的狀況將比現在更加糟糕,他們將徹底衰落。
這就導致如果向法國一樣與中國接觸,退讓,荷蘭就必須交易自己的核心利益,這逼着荷蘭去找更多的安全保障,
而在法國退讓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英國更加關注歐洲問題並很可能與中國進行利益交換的當下,美國就是唯一的合作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