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兼程四十載 (已發表)
在辦託兒所的過程中,我們遇到最大的困難便是場地。開始,人委招待所讓出一間房子讓我們帶孩子,後來,孩子多了,出現擁擠,加上來來往往的人,怕影響工作,很不方便,巧的是離人委不遠處有一幢平屋食堂(現在郵電局的後面)正要搬出,人委的同志主動與他們磋商,將食堂空出後辦起了銅陵第一家託兒所。
爲加強託兒所的工作力度,很快,人委又從孤兒院調來一位面容祥和、待人熱心、年過半百的張芝玉,由她出任託兒所主任。張芝玉是一位老紅軍的妻子,北方人,她待人非常善良,受到我們的崇敬。我們在一起相處的就像姐妹一樣。她的到來,很快就把託兒所辦得紅紅火火。不久,張主任便發現孩子們睡的搖窩不夠用,她就從孤兒院借來二十多個搖窩,這樣,條件漸漸地得到改善,受到人委領導的表揚。很快,原先只照顧本家子弟的託兒所,一下子在附近傳開了,有點經濟條件的老百姓都要將孩子送到託兒所,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纔開始對外招生的,但是,更多的人送不起孩子來託兒所。
雖然我們盡了很大的努力,很多方面還是滿足不了家長要求。託兒所規模小,條件差,沒有食堂,孩子喫的中餐都是家長從自家帶來的,考慮到孩子多,容易出錯,我們將每個孩子帶來的雞蛋、玉米、饅頭、大米袋子都做上記號,寫上名字,生怕出現差錯。冰天雪地的rì子,孩子們怕冷,我們就燒木炭爲他們取暖,儘量不讓孩子挨凍。我們自己中餐喫得,也是從家裏帶來的。孩子多了,保育員沒有增加,每天喫中餐的時候,我們幾個就輪換着喫。
一年半後,小朋友更多了,原先的場地越來越不夠用了,孩子在一起非常擁擠,經常出現孩子打架,抓破臉的現象,看到這種情況,人委決定將託兒所搬遷到現在的教委對面。人委這一舉措,也正是看中了現在教委對面的一幢平房剛搬空,後來又蓋了兩幢平房,呈四合院,新的託兒所緊靠路邊,交通方便了,小朋友陸續來了,規模也擴大了,不久,託兒所的名稱仍然是銅陵特區人委託兒所,由張芝玉繼續擔任主任。
搬到新的地方後,託兒所四周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一切都靠自己動手,條件很差。屋前的cāo場上全是泥土,坑坑窪窪的,小朋友們就是在這樣的cāo場上做cāo,開展活動的。遇到下雨天,這裏便成了一片爛泥。看着屋前屋後一片泥土,沒有一點生氣,張主任就組織工作人員大興植樹造林,我們通過關係從綠化隊進了一批樹苗,種在屋前屋後,在種樹苗中,有不少保育員的手都磨破了,她們全然不顧。
當時,除了我們幾個年齡稍大外,其餘的保育員大都數是二十一二歲的小青年,她們都沒有成家,有的是臨時的,每月拿到手的工資只有二十五元錢,一直拿了二十多年,這樣的低收入,很多保育員想不通,吃不了苦,放棄託兒所的臨時工作,到紡織廠去上班。
七十年代中期,人委託兒所改名爲銅陵市人民幼兒園劃歸市教委,後來又隸屬銅官山區教育局。銅陵市人民幼兒園在隸屬上一直不穩定,曾經出現過幾次大的變化。
風雨兼程四十載。人民幼兒園經過幾代人的艱苦付出,四十年的發展,如今,佔地面積約4250平方米,擁有幼兒教學樓、辦公樓以及電教室、閱覽室、教具、娃娃電腦房、遊戲室、舞蹈房、體cāo室、器樂廳、廚房、洗衣房、‘彩紅屋‘美術室、圍棋室等教學輔助用房。幼兒400多人,教職工44人,其中教師職稱32人。我堅信,人民幼兒園的明天會更好。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