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出行
騎着馬有些累了,朱雄英就自然的坐在了馬車上。
沿途可以看到一些村落、農田,看到不少百姓已經開始農作,朱雄英滿意的點了點頭。江南富庶之地本來基礎就還算不錯,大明開國十年有餘,百姓也開始‘安居樂業’。
尤其是應天府附近,到底是老朱多年經營的大本營,自然看起來更好一些。
朱雄英看了看四周,說道,“去前方村落外歇歇,大軍莫要驚擾百姓。”
對於皇長孫的安排,大家自然也沒有任何的意見。皇長孫可以坐在豪華的車架上休息,但是士卒們多半都是需要靠腳力,也需要休息一下。
看了看李景隆,朱雄英安排說道,“召村中老者前來,萬萬不可失了禮數。”
李景隆等人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皇長孫關心民生、尊重長者,這是皇長孫的賢良。要是因爲手底下的人讓皇長孫的名聲受損,那自然也就是百死莫贖的罪過了。
自然有人鋪上席墊,有人奉上茶水、瓜果,哪怕朱雄英出門在外,生活品質還是可以得到保障的。這大隊的人馬當中,不少都是搬運生活物資、伺候朱雄英的。
“傳令,路途炎熱,兵將可以卸甲。”看了看四周,朱雄英再次說道,“非入城鎮,儀仗無需整肅。”
朱雄英的旨意很快也傳達,這也使得不少將士一片稱頌。
說起來在比較炎熱的天氣行軍,要是要求將士們甲冑齊全,也確實比較炎熱、疲憊。鬆開甲冑哪怕看起來形象不太好,但是這也讓將士們可以輕鬆一些。
其實就算大隊的人馬甲冑不再齊全,但是親衛們一個個的還是頂盔貫甲,護衛在朱雄英身邊的將士們實際上也不敢打着赤膊猶如散兵遊勇。
在片刻後,一隊騎兵快速靠近,在奏報朱雄英後,幾個老者有些惶恐的拜見朱雄英。
朱雄英面容和善,笑着說道,“有勞長者至此,就無需多禮了。令人賜座、賜茶,本宮和長者們敘話。”
對於眼前這個孩童,這些老人哪敢輕視,這一看就是大戶人家的。甚至都不只是尋常的大戶人家的孩子,剛剛可是聽人說了,這是皇帝老子的孫子,這是龍孫!
看着幾位老者,朱雄英問道,“老丈,家裏田產幾何?”
一個老頭膽子稍微大點,說道,“回貴人,早些年皇帝陛下準墾荒田爲己業、並免徭役和賦稅三年。草民家中六人,有田二十七畝。”
對於這個回答,朱雄英還算滿意。
早些年老朱也各種政策鼓勵百姓恢復民生,其中就包括開墾荒田,這些都是百姓開田就屬於自己。所以這麼些年,明朝的田地數字在不斷增加。
按照剛剛統計的數字,大明現在人口達到將近一千一百萬戶,差不多六千萬人口。
這些都是在留檔的數字,大明朝的《賦役黃冊》就是最好的統計證明,裏頭詳細記載了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並按從事職業,劃定戶籍。
也是這一次的統計,朱雄英知道大明朝現在有田地三百七十萬頃。其中大部分都是民田,不過也有不少是屯田的衛所開墾的土地。
這個老農家裏的土地實際上算少了,因爲按照數字的統計,大明朝百姓人均土地十四畝。
朱雄英這個時候繼續問道,“田中畝產幾何?”
老農繼續規矩的回答,“約莫兩石。”
這個產量其實也沒什麼好說的,現在的水稻能夠畝產兩百斤左右,差不多也就是這個產量。想要有個畝產一千斤,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能夠達到三百多斤的畝產,那都是無比精細照料的肥地了,那也是少之又少的。
這還是南方,北方小麥的畝產差不多七十斤左右,看起來也都是少得可憐。
有些事情還是需要親自去問一問,很多的事情也是需要仔細的看一看,這樣才能夠有一些直觀的感受,這樣纔不會被輕易的矇蔽住。
朱雄英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他很難相信畝產兩三百斤居然可以是‘高產’。
但是實際情況就是這樣,如今的生產力水平就是這樣,以後的一些高產水稻、小麥,在這個年代根本不敢想。
這都是需要不斷的積累,才能夠讓水稻的產量慢慢的增加。
仔細詢問了一些事情,朱雄英也賞賜了這些老農一人一匹布、一石米,聊表仁慈。
簡單的休息過後,朱雄英等人再次出發了,趕路這樣的事情也是接下來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
再次坐上馬車,朱雄英覺得這個年代的馬車需要考慮一下減震技術了。雖然他的馬車已經足夠大了,總體來說也算是平穩,不過朱雄英還是覺得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朱雄英覺得閒着也是閒着,就問道,“九江表兄,今日吾等大約行多少路程?”
李景隆就立刻回答,“回殿下,今日當行三十五里,前頭就是驛站。”
朱雄英微微點頭,又問道,“都說行軍打仗,我大明強軍急行軍,大約多少裏?”
李景隆立刻回答說道,“回殿下,常行軍大約一日三四十里,若拋去全部輜重、輕裝簡行,大約可達百里。《孫子兵法》有云: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
這些朱雄英在一些兵法當中也曾看到過,一般情況下行軍速度,確實每日也就是三四十里。這樣纔可以保證戰鬥力,這還是訓練有素的軍隊可以做到的。
李景隆繼續說道,“國朝用兵,設二十四塘騎兵,塘騎每人之間相距一里,廣泛散佈遙相呼應,最多可散佈二十餘里。塘騎偵測四方,行軍前方的道路、水源都需探查,大軍方好行軍。”
這也是明朝用兵的一個特點,大部隊的前頭都有塘騎,這也就是探馬了。
其實就算是有塘騎,一些經驗豐富的大將也可能出意外。比如說李文忠,當年在土剌河一帶擊敗北元將領哈剌章、蠻子後,結果在追擊敵人的過程中找不到水源、迷了路,險些全軍覆沒。
朱雄英也是在和李景隆等人聊着一些用兵的策略、嘗試,比如行軍速度,或者是一些行軍的要領,這些都是值得好好學習的。
其實打仗也就是這樣,一般都是幾天乃至幾個月都在趕路,只是在數個時辰、半天的時間真正的作戰。
在聊完行軍的話題,也聊起來了戰陣。
朱雄英其實也聽一些老將提起,兩軍對壘的時候,戰陣非常關鍵。實際上殺傷敵人的時候,就要看陣型。一旦陣型垮掉,很容易就被衝散、潰敗,打仗時死傷最多的其實就是潰散之後。
所以一些強軍,都是令行禁止,對於戰陣的要求極其嚴格。而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敵人,自然也需要以不同的陣型來應對。
大明的軍隊陣法多是和宋代陣法相似,主要有常陣、平戎萬全陣、和本朝八陣。再細分的話,還有先鋒陣、策先鋒陣、大陣、前陣、東西柺子馬陣、無地分馬、拒後陣、策殿後陣等
這些東西可不是戲文裏隨便說說的,打仗的時候確實就是要求陣型嚴格。佈陣得法就能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通過合理排兵佈陣發揮最佳效能、克敵制勝,這些也都是對於一個合格將領的基本要求。
朱雄英認真的聽着、學着,他知道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他還有很多感興趣的東西。
這些也都是需要學習的,或許以後纔能有機會一展所長。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