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但是到了現在,是否還要繼續這項國策,便成了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
現在的工商業與從前不同。
工廠生產製造的東西,有的已經成了必需品。
肥皂、燈油、火車、火柴。
這些已經成了生活的必需品。
而且生產這類東西,不光滿足了大周的需要,還給大周帶來了貿易利潤。
大周附近的國家,哪個不用大周的商品?
大周的商人們,把財富從那些國家帶回了大周。
現在大周海上貿易帶來的財富,已經快超過陸地貿易的財富總額了。
這便是工商業的作用!
在那些推崇楊朱之學的戶部官員裏,也時興起一個新理論。
貿易也算戰爭!
貿易,可以做到打贏戰爭一樣的結果。
比如大周通過一場貿易戰,擊潰了倭國崛起的潛力,這就比真正的戰爭消耗要少。
現在戶部的年輕官員,開始研究用貿易來做兵部做不了的事情。
比如對北莽的貿易封鎖,就算另一種形式的貿易戰。
不管怎樣,貿易戰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既然商人可以像士兵似的上戰場,那還繼續抑制商業,好像是不對的。
但是這一次的京港口案件,又一次把商人羣體推到了風口。
商人重利。
重小利而無大義。
如果按最新的說法:
“若是有一倍的利潤,商人就可以放棄一切。”
商人羣體,在大周的整體口碑不好。
這是不爭的事實。
怎樣管理商人們,成了內閣與六部討論的議題。
大周舊律,把百姓分成了士農兵商匠不同的階層。
士便是讀書人。
農是自耕農。
兵是衛所的士兵。
商便是商人。
而匠就是匠人。
現在的大周,劃分的這五個階層,早已名存實亡。
匠人、士兵、商人和農民的子弟,也都能參加國子監,能參加科考。
士作爲更高一層的階層已經不復存在。
現在的士,能代表的是大周的官員。
代表了有功名的那部分人。
匠人也在發展中,逐漸從卑賤的手工業者,轉爲比農民收入更高的階層。
現在工部有許多官員都是匠人出身,朝廷也沒有歧視他們。
而隨着工坊的發展,對工程師的需求也逐漸增多。
有手藝的匠人,反倒成了中產階級。
而衛所的階層,其實也名存實亡。
世代當兵,導致很多衛所全是喫空餉。
兵戶貧苦,戰鬥力還不行。
早在先皇時期,就在逐漸裁撤衛所。
從世兵制改爲了在良家子弟裏招兵的制度,現在朝廷的幾支大軍,全是招募的。
最大的問題便是商人。
在大周的律法中,商人更低於農戶。
商人不準穿絲綢的衣服,外出不能坐馬車。
商人的子孫全是商人,不能考取功名。
但是這些條令在先皇時期廢除。
商人只用賄賂里正,就能讓自己的子弟加入農籍,自然就能去參加科考了。
而商人不能穿絲綢的衣裳,他們就將絲綢的衣裳穿在裏面,外面再套一件麻布衣。
或者索性穿更爲舒適的棉布衣服。
不能坐馬車,那能坐驢車或者牛車。
總之這些規定並不算多麼嚴密。
刑部提出,要再度申明這幾條大周律。
卻被錢多明和齊順義當成書生之言。
錢多明說道:“該怎樣對待商人,這還得陛下定奪。”
齊順義也說道:“應當如此!此乃國之要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