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而且呂爲賓是一派學宗,死後說不定可以進文廟。
這樣的狀元郎,可以說是大周的第一狀元。
呂爲賓後的榜眼劉文卓。
現在是南洋都護,也是一方封疆大吏。
這一榜的進士可謂是人才輩出。
原本雷錚好好的熬資歷,待同年全成爲高級官員後,他的仕途就順暢多了。
何況雷錚的年紀不大,以後前途算是光明。
雷錚有點後悔了。
薛志清雪說道:“天下的烏鴉一般黑,陛下爲了功績,不顧三縣的百姓!說就說了,要治罪就治吧!”
薛志清的仕途不順,對朝廷頗有怨言。
他對官場的怨言也很大,所以平時怨氣沖天的。
這次被貶謫,薛志清更是一肚子的牢騷。
所以薛志清的語氣最衝。
十年的舉人仕途,曲折迴腸才走到別人進士的仕途起點。
雖說科舉有別,可是也太欺負人了。
只是爲了百姓上奏,朝廷就要貶謫自己,薛志清已經有了辭官的打算。
反正他家還算是富庶,回到老家開個工坊,日子也能過得舒坦。
薛志清是怨懟。
那麼只有徐剛林沒有任何的怨氣。
他穿着一件縫着補丁的衣服,看着像個鄉下老農似的。
知縣也稱作百里侯,雖然只是進士爲官的起點。
可是知縣也是實打實的官老爺。
有句話叫破家縣令,意思是得罪了知縣能讓尋常百姓家破人亡。
這便是知縣的權力。
一個縣的知縣大人,手下有幾十名官吏。
統管十幾萬人的縣。
在方圓百里不遜色於侯爺。
雷錚和薛志清全是清廉的官,可也不至於穿帶補丁的衣服。
徐剛林淺淺的飲着粗茶說道:
“陛下有陛下的道理,咱們也有咱們的道理。”
“陛下願意讓咱們說出自己的道理,已經很好了。”
“難道不準咱們說話纔好嘛?”
雷錚和薛志清對視一眼,也覺得這個徐剛林說的有道理。
徐剛林又說道:“咱們是爲民請願,是知縣的本分。所以百姓的不願,我要講給陛下聽!”
如果說起徐剛林,整個池南府都得說一句怪人。
徐剛林出身低微,當了十幾年的舉人,因爲平定離亂才當了知縣。
在整個池南府的知縣裏,他是最奇怪的那個。
上次中部地區的知縣知府聯合,抗議人口全流向東南地區時。
徐剛林居然不合羣的表示反對。
他反對的理由很簡單。
徐剛林的意思是:
百姓待在本地,只能耕田,收入無法增加。
你們爲了自己的政績,禁止百姓外流。
但待在老家,也沒有提高薪水的崗位。
這種縣令就是爲了自己的政績,不準百姓外出賺錢,過好日子。
徐剛林的這番話,當然引起了整個池南府官場的不滿。
官場上的人全說他是沽名釣譽,全部疏遠了徐剛林。
但是徐剛林卻一點也不在乎。
他爲官清廉,可不是不知變通之人。
徐剛林根據本地的特色,引進了一批製鞋的工坊。
又跟官府借錢給手藝精湛的工匠,讓他們開工坊。
現在徐剛林所在的縣,已經是收入最高的一個縣了。
許多在東南地區務工的百姓全部返回家鄉工作。
但是徐剛林剛讓當地百姓過上一段好日子,朝廷就要建造小池底水壩。
爲了當地百姓,徐剛林上書表示了抗議。
三人當中,徐剛林是真的爲百姓着想,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慮。
他不在乎自身的前程與仕途,想的全是讓當地百姓過上好日子。
所以他是態度最激烈的。
三名縣令坐在一塊,原本是想商量一下對策,怎樣回答皇帝。
可是沒想到剛說了幾句,就發現三人的想法不同。
徐剛林的想法是最激烈的,三府十二縣的百姓是無辜的,朝廷應該心平氣和的跟百姓好好商量搬遷的條件,而不是直接下命令。
搬遷去哪兒,如何安置,朝廷都沒有提供方案,就讓百姓遷移。
這是當地人沒法接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