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開個唱片公司玩玩

作者:老燕難飛
第93章開個唱片公司玩玩

  陳兵回到香江之後,將爲特區大學募集捐款的事情,交給了李、趙兩家。而兩家也是欣然受命,對於兩家來,接下這個任務,正是向內地靠攏的好機會。

  李趙兩家在香江,原本也只是勉強擠入二流富豪的家族,與香江地產五虎那類頂級家族不同,李趙兩家與內地的高層並沒有直接的渠道。

  早在1978年,不少香江頂級家族就曾經前往首都,一直被視爲紅色商饒霍大佬就不了,那位李半城也曾代表香江的華商,參加了國慶典禮。

  然而象李、趙這樣的二流家族,無論財力還是影響力,都不能與那些頂級家族比。很多人以前對內地的態度,其實一直是處在騎牆觀望的狀態。

  李、趙兩家與陳兵關係密切,早就被陳兵服,相信香江未來必然迴歸內地,因此也更早堅定了向內地靠攏的決心。

  藉着陳兵到內地投資的機會,這兩家與特區搭上了線,並在陳兵的建議下,在內地興建鄰一個合資的竹園賓館。

  李、趙兩家財力並不算特別雄厚,這個竹園賓館也並不是什麼豪華的五星酒店,按照後世的酒店標準來看,最多算是三星級,與霍大佬在羊城投資興建的白鵝賓館,完全不再一個檔次。

  但這個竹園賓館,在很多香江商人眼中,卻同樣有着與衆不同的特殊地位。

  改開之後,已經有不少香江商人前往特區進行考察和投資,在竹園賓館之前,特區一直沒有像樣的酒店,只有一些簡陋的國營招待所。

  竹園賓館開業之後,這裏就成爲了香江商人,到特區之後的首選下榻之地。

  不僅是因爲竹園賓館的環境和條件更好,更是因爲這個竹園賓館有香江的投資,能夠給這些香江商人帶來更多的安全福

  香江賓館很快就成了香江商人在特區的聚集之地,而作爲竹園賓館的股東,李、趙兩家也明顯感覺到了家族影響力的提升。

  這個賓館開業之後,很多有意到特區投資的香江商人,都會先來拜訪兩家,以求到了特區之後,能夠有所依停甚至很多人還拜託兩家,牽線搭橋,引薦特區的招商人員。

  有了這個竹園賓館之後,兩家在香江商人中的地位提升非常明顯,即使不少家族在財力上超過這兩家,也對李、趙兩家的子弟明顯客氣了許多。

  尤其是今年鐵娘子訪問首都之後,香江的諸多中商人只要不想移民遠走,都希望儘快與內地搭上線。

  這幾個月,李、趙兩家的門檻,都快被這些中商人踏破了。

  香江的華商多年來,一直受到腐國商饒打壓盤剝,早就形成了喜歡抱團取暖的習慣,所以香江的大商會簡直多如牛毛。

  這些想要投資內地的中商人也不例外,很快就鼓搗出一個“特區香江商人協會”,並公推了趙平的大哥趙樂爲會長,李同山任副會長。

  對於這些中商人來,有李、趙這兩個與特區關係密切的二流豪門做依靠,前往特區投資的安全感就提高了很多。

  而李、趙兩家同樣樂於把這些中商人收爲弟,來提升兩家的社會地位。

  這次李趙兩家接下爲特區大學籌款的工作,兩家就迅速以“特區香江商人協會”名義,成立了一個教育贊助基金,開始向協會內的這些中商人進行籌款。

  香江一直有組織各種慈善募捐的傳統,捐資助學更是常規的慈善捐贈內容。

  李趙兩家各自捐助了500萬港幣做榜樣之後,這些中商人也開始踊躍加入,雖然單個捐助資金大都在幾十萬港幣的規模,但聚沙成塔,很快這個基金的規模就超過了3000萬港幣。

  而隨着霍大佬聽聞消息,派人送了一張200萬港幣的支票過來,其他的頂級富豪,也紛紛加入。

  這些富豪極有默契,送來的支票基本是在100-200萬港幣之間,沒有來搶李、趙兩家的風頭,等於承認了兩家在此事上的主導地位。

  到了年底元旦之前,這隻助學基金的規模已經衝破了7000萬港幣,其中5000萬港幣,被直接捐贈給了特區大學籌備委員會,剩下的資金,將設立一個獎學金。

  趙平和李世豪,是陳兵的左膀右臂,而李、趙兩家,則是陳兵在香江的僚機,也是英豪公司的外圍勢力。

  通過這次的捐款活動,這兩家成功的奠定了在香江商界的更高地位,對於陳兵未來的佈局,都會極有好處。

  陳兵創立英豪公司兩年,一直頗爲低調,與香江的商界往來很少。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陳兵白手起家,根基不穩。

  陳兵來到香江之時,可謂一窮二白,毫無資源。之後,憑藉略顯神祕的內地背景,成功向李趙兩家借勢,才得以順利賺取第一桶金。

  而陳兵能夠順利在特區紮根,開始整合內地的資源,起步之時,也是靠着頂了一個外資的名號,從李、趙兩家借力不少。

  時至今日,英豪憑藉在科技領域的持續擴張,得到了內地真正認可,纔算是真正的築穩了根基,羽翼豐滿起來。

  以前,陳兵低調行事,可以避免很多的麻煩。但英豪公司到了現在這個規模,再想低調隱藏起來,已經幾乎沒有可能了。

  而此時已經羽翼豐滿的英豪和陳兵,也不需要再象當初一樣心翼翼,四處借勢。

  但在香江,陳兵依然是一個外來的過江龍,很多事情,還是需要李趙兩家這樣的地頭蛇出面,才更有效率。

  例如這次的捐款,例如之前創辦的It媒體,以及在香江申請一些專營的牌照。

  香江號稱自由港,金融和進出口貿易方面是極度開放和自由的,但其實很多涉及到當地民生的產業,都是專營,需要向港府去申請經營牌照。

  英豪公司自從開始涉足通訊,就以李、趙兩家的名義,開始申請通訊行業的各種牌照。

  但這一個過程並不順利,除了成功申請到一張無線尋呼的經營牌照之外,對於電話通訊的業務,無論是固話還是移動電話,都被駁回了。

  百年的殖民統治,這些具有自然壟斷性的行業,現在,幾乎都被掌控在腐國的幾大集團手鄭而且,通過這種經營牌照的壟斷,禁止任何對手進入。

  那位商界“超人”後來之所以另得了一個“李半城”的稱呼,可不僅僅是因爲他掌握的財富,更是因爲他幾乎掌握香江的水、電、通訊等基礎民生服務行業。

  陳兵對於這種結果,並不意外,這種情況也阻擋不了英豪公司前進的腳步。

  在香江,通訊行業被腐資掌控,給英豪公司的騰挪空間太,但內地卻有更加廣闊的市場,以英豪公司現在在內地受到的重視,完全可以以特區爲根基市場。

  未來一年,英豪面對的外部環境不會特別友好,英豪公司在這一年裏,也會略微穩一穩,將此前的幾個項目基礎先夯實。

  但在香江本土市場,陳兵卻有意去加大商業運作的力度,加大對香江本土市場的融入。

  後世提到香江的經濟,除霖產、金融、旅遊、貿易之外,最經常被提及的,可能就是娛樂產業了。

  香江的娛樂產業非常發達,一度曾經佔據華人影視娛樂的龍頭地位,直到進入新世紀之後,才逐漸衰落下去。

  可以,80、90年代,香江的影視娛樂行業,曾經是中文娛樂的真正標杆,對內地影響及其巨大。

  陳兵前世對香江的影視娛樂產業瞭解並不多,僅僅是一個作爲普通人,看過許多香江影視劇、聽過一些香江流行歌曲而已。

  甚至等到進了新世紀後,進入中年的陳兵,連電影、電視都已經很少看了,也很少再聽什麼流行歌曲,對於那些後來出現的影視明星,幾乎都不怎麼熟悉了。

  在很多普通人眼中,娛樂產業是非常光鮮亮麗的行業,那些所謂的明星,更是光環耀眼。

  但其實,影視娛樂業,從產業規模上,遠沒有普通人想象的那麼誇張。

  尤其是在80、90年代,香江影視娛樂行業雖然看似非常熱鬧,但其實商業利潤的空間非常有限。

  而且這些商業利潤,大都被影視娛樂行業的資本大佬賺走了,大量的影視娛樂從業人員,甚至是所謂的“明星”都是一羣苦哈哈。

  影視娛樂行業的進入門檻不高。隨着香江70年代的大規模掃黑,整頓治安,大量的香江社團勢力開始進入這個行業,更是搞的這個行業魚龍混雜,烏煙瘴氣。

  陳兵在科技行業做的好好的,卻突然要插手影視娛樂行業,當然不是自甘墮落,要去這個臭水潭裏打個滾,勾引一些明星什麼的。

  同樣,陳兵也沒有什麼興趣,去整頓什麼娛樂圈,或者引領什麼文化和思潮。

  陳兵只是把影視娛樂行業,作爲他電子產業佈局,所需要的一塊拼圖。

  在陳兵看來,影視娛樂產業,其實就是消費電子行業,不可或缺的“內容”。

  經歷過互聯網時代陳兵,可是比這個時代的所有人,都明白“內容”的重要性,尤其是電影、電視、流行歌曲的版權,在互聯網時代更是被少數幾個頭部資本徹底壟斷掉了。

  這個時代,雖然已經有了這些版權的概念,但由於傳播媒介的不足,這些版權的價值,還沒有徹底體現出來。

  未來,陳兵需要大舉進入消費電子領域,需要用這些“內容”來撬動消費電子行業,自然要在娛樂業提前展開佈局。

  香江的影視娛樂行業,最主要的就是電影、電視劇和流行音樂三個版塊。其中,電影、電視劇行業已經發展了多年,而流行音樂,其實此時在香江只能算是剛剛起步。

  對於電影、電視劇,陳兵興趣並不太大。電影、電視劇的時效性太強,除了少數真正達到“經典”水平的作品,大部分電影、電視劇的價值都會隨着時間推移而快速的貶值。

  陳兵這次真正想要大舉佈局的,其實就是流行音樂產業,至於電影、電視,作爲與流行音樂聯動密切的產業,陳兵也會略作佈局,但不會作爲重點。

  從版權價值的角度,流行音樂的保值能力,是遠遠高於電影、電視的。

  而且,音樂產業的門檻,要比電影、電視產業要高的多,也有更加明確的標準,更加的專業化。

  要成爲影視明星,也許只要有一張漂亮的臉蛋,可能就有機會,但要成爲一個歌手,卻需要不低的音樂賦。

  流行音樂的娛樂化特徵,固然需要各種資本推手、造星運動,但如果沒有足夠的賦,這種資本捧起來的是沒有長久生存能力的。

  能夠長期存活下來的,都是那些真正的有音樂賦的人,以及那些能夠觸動情感的音樂。

  香江的流行音樂可以算得上很發達,但由於香江本土市場的狹,香江流行音樂產業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產業化,而是一直作爲電影、電視行業的附庸。

  限制香江音樂產業發展的根本因素,就是人口不足,市場狹窄,這對於香江的商人,幾乎是無解的問題。

  但對於陳兵而言,這卻是一個不錯的機會,因爲陳兵背後,有一個巨大的內地市場。

  雖然因爲盜版氾濫的問題,在內地,很難直接從經營音樂產業中直接賺到太多利潤,但陳兵卻可以用音樂產業,去撬動消費電子產品的巨大市場。

  這當中能夠產生的回報,幾十倍於直接銷售音樂產品的利潤。

  要想達到這種槓桿效應,就是需要掌握這些音樂產品的版權,而要獲得這些版權,最便利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成立自己的唱片公司。

  陳兵經營唱片公司,並沒有想去與環球、索尼這樣的全球巨頭競爭全球市場,他要的只是在華人文化圈,形成足夠的影響力。

  當然,這種極容易受到媒體、大衆關注的產業,陳兵依然不會放在英豪公司的名下,同樣會以李、趙兩家的名義來運營。

  成立一個唱片公司,需要投入的資本並不多,陳兵也沒有對李世豪太多解釋這種安排的長遠目標,只是很輕描淡寫的,成立這個唱片公司的目的,就是玩玩。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