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三章 啓動股權激勵計劃
等到介紹完英豪計算機公司的業績之後,其實英豪公司的幾個賺錢的主要業務就已經講完。
趙平回想起兩年前的春節,那時因爲掌上游戲機業務剛剛起步,三人只能坐鎮在燈塔國,連過春節,都沒來得及回香江。
也就是在那個春節,三人在燈塔國的賓館內對英豪的發展進行規劃,陳兵提出了用一年時間進行遊戲行業佈局,用兩年時間研發計算機產品的計劃。
如今剛剛兩年已滿,陳兵當初規劃的幾個產品線,都被順利推向市場,並且爲英豪公司帶來了大量的營收和利潤。
如今英豪公司的銷售額,超過了15億美元,淨利潤也突破了5億美元。
雖然這種規模,與香江頂級富豪家族的生意想比,還略差一籌,但已經明顯超過了李、趙兩家這種二流的富豪家族。
那些頂級家族能夠擁有現在的財富規模,哪個不是經過了二三十年,甚至一兩代饒積累。但英豪公司其實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已經追了上來。
英豪公司成立時間很短,但在香江的地位卻躥升的極快,哪怕英豪公司一直極爲低調,但香江商界,已經沒有人再會忽視這個突然冒出的黑馬。
尤其是去年八月英豪公司推出pc產品之後,英豪公司在香江的名聲和地位,也再次被推上了新的高度。
香江各種有影響力的商會,都已經陸續找上了英豪公司,主動邀請英豪公司加入。而香江各家頂級富豪,也在不斷的向英豪公司,以及外圍的李、趙兩家釋放善意。
香江的華人富商不少,但真正有國際影響力的極少。除了一個包船王,因爲經營的是海運業務,具有巨大的國際影響力之外,其他的香江富豪,幾乎都是隻能在香江佔地爲王的土財主。
英豪公司走的路線,與香江的富商可以是完全相反的。英豪公司在香江本地,其實沒有太大的銷售收入,主要銷售收入幾乎都是來自海外。
而且經過兩年的發展,英豪公司在全球的電子科技產業,已經創出了極大的名聲。
看看英豪公司現在的競爭對手,計算機產品的對手是Ibm和蘋果,電子打字機的對手是王安電腦,電子遊戲的對手是雅達利。
這些可都是燈塔國乃至全球電子科技產業的龍頭企業。雖然英豪公司現在還只是這些龍頭企業的市場挑戰者,無法與這些公司真正比肩,但也是需要這些公司正視的存在。
再看看英豪公司的合作伙伴,INtEL已經與英豪在半導體領域展開了深入的合作,摩托羅拉同樣派了一個型的團隊,在積極協助英豪的68K芯片應用開發。
更不要霓虹的遊戲廠商,已經大規模的也英豪簽訂了合作協議;霓虹的半導體、零部件廠商,也都紛紛把英豪列爲了需要重點維護的A級客戶。
這兩年,趙平一直在燈塔、霓虹奔走,對於英豪的產業地位提升感覺最爲直觀。
兩年前,英豪剛成立時,想要與蘋果、雅達利合作,還需要布什內爾進行居中聯絡介紹,三人去參訪燈塔國的科技企業,對方能夠派出一位負責公關的高管接待,就已經算給了面子。
現在,趙平到燈塔國,無論是拜訪哪家公司,都會被待如上賓,最低也會有一位副總裁出面接待,很多時候都是對方的cEo親自參與會談。
趙平在燈塔國曾經讀書、工作過多年,是在AmpEx公司感受到了透明花板之後,才黯然回到了香江,其實趙平在英豪公司崛起之前,頗有一種把燈塔國作爲夢碎之地的感覺。
但隨着英豪公司的崛起,趙平每去一次燈塔,受到的禮遇就會提升一次,這讓趙平從心底裏感受到了一種揚眉吐氣,就差喊出一句“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英豪公司的產業地位提升,實際上路徑非常的清晰。
英豪公司80年底成立,81年初憑藉掌上游戲機產品嶄露頭角,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成爲電子遊戲行業的龍頭,成爲上游半導體和電子零部件廠商眼中的重要客戶。
但真正讓英豪公司被燈塔國的科技產業重視的,是英豪公司在計算機產業上的突破,尤其是去年的芝加哥電子展上,英豪公司推出了對標Ibm的pc以及領先的INdoS操作系統。
別看現在英豪公司pc機的出貨量,距離Ibm還有不的差距,但在一衆模仿、抄襲pc架構的廠商之中,卻已經是明顯走在了前粒
而英豪率先推出的INdoS系統,雖然還存在很多的缺陷,並未真正佔有太多的市場,但卻也已經被諸多的計算機廠商,確定爲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少的計算機廠商其實已經找上了門來,謀求與英豪展開深入的合作。
過去兩年裏,憑藉兩次產業上的突破,英豪公司已經把自己成功樹立爲了新心科技巨頭。那明年哪?
英豪公司可是已經在半導體、通訊這兩個更爲技術密集的產業做了很深入的佈局。而且這些佈局,很快就會轉換爲真實的產品。
趙平對英豪新一年的發展心中充滿了期待,也把有些凌亂的思緒收了回來,把目光重新聚焦在正在彙報業績的芯片廠廠長身上。
這位廠長姓趙,是一位李家坡華人,祖籍在江南,取名趙建康。
趙建康的年紀與趙平差不多,經歷也頗爲相似。他同樣出身富裕家庭,在燈塔國讀到博士,留在燈塔國工作,然後遇到了華饒透明花板。
略有不同的是,趙平讀的是電子工程,一直在AmpEx工作,而趙建康讀的是固態物理,先後在仙童、國半任職。
燈塔國半導體領域的華人就那麼多,其實互相之間一直有聯絡,去年陳兵與INtEL的於有澄博士詳談之後,於博士雖然沒有自己跳槽前來英豪,卻推薦了這位趙建康博士。
趙平前去遊趙建康之時,他已經在國半公司下屬的一家芯片廠做了五年的廠長,同樣是遇到了職業的透明花板,才被英豪公司的誠意和薪水打動,來到香江執掌了英豪的半導體業務。
從趙平去年到燈塔國尋求技術採購算起,英豪半導體的籌備已經快一年了,雖然陳兵和趙平做了很多的前期基礎工作,但直到趙建康入職,英豪半導體才真正開始走上了正軌。
半導體行業是一個非常“喫經驗”的行業,沒有多年的一線工作經驗,是無法經營好半導體產業的。趙建康的到來,才真正的彌補掉了英豪半導體的這塊最大短板。
趙建康是真正的半導體老兵,經驗非常豐富,答應趙平之後,並沒有急於來香江赴任,而是迅速在燈塔跑了一圈,憑藉多年的行業人脈,搭建起了一個型的技術團隊。
趙建康依靠這個技術團隊撐起了英豪半導體的技術骨架,然後開始整合趙平之前在燈塔引進的技術力量、再加上陳兵從內地挖角來的技術人才,很快就把英豪半導體工廠的建設帶上了正軌。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在英豪充裕的資金支持之下,這個半導體工廠,已經完成了廠房的建設,和RcA二手產線的安裝,進入了工藝爬升的試生產階段。
至於INtEL的EpRom技術落地,也已經完成了前期的技術對接準備,開始了設備採購和安裝。
此時英豪半導體還沒有進入量產階段,趙建康也只是簡單的介紹了工廠的建設進度,就停頓了下來。
緊跟着趙建康彙報的,卻是兩個霓虹人,分別是負責電視機工廠的宮本浩二和負責Lcd液晶工廠的渡邊雄。
英豪公司的這兩項技術,雖然是從燈塔RcA引進的,但管理團隊中燈塔籍的員工卻不多,燈塔現在遠比香江經濟發達,燈塔的管理人才,願意來香江工作的極少。
無奈之下,缺乏人才的英豪只能把眼光投向了一水相隔的霓虹。這兩個人都是40歲出頭年紀,被霓虹的年功序列制壓制,無法繼續上升,才被趙平親自出面挖角了過來。
趙平去年在霓虹投入了很多精力來挖人,除了這兩個業務負責人之外,還同時蒐羅了二十多個中層的管理骨幹回來、
不得不,霓虹人在工作上的認真程度,以及在工廠管理上的經驗真是值得稱道的。
在這些霓虹團隊的管理之下,英豪的電視機工廠和Lcd液晶工廠的興建速度很快,只用了半年多的時間,這兩家工廠都已經完成了產品的試生產,開始了批量的出貨。
宮本和渡邊都不會漢語,用的是蹩腳的英語進行發言,彙報同樣較爲簡略。
與前面幾家已經進入正軌的子公司不同,芯片廠、電視機廠、Lcd液晶廠,都只能算在建的項目,三位項目負責人來到英豪的時間也比較短暫。但與會的人裏,卻沒有任何一個人敢於輕視這三位。
所有人都知道,這三家工廠是英豪極爲重視的新項目,不僅投資金額巨大,而且陳兵在特區專門爲這三家工廠組建了一個科技園區。
非常明顯,這三家工廠的陸續投產之後,將會成爲英豪集團今年重要的利潤增長點。
等都宮本和渡邊發言之後,在座的人也就都輪流彙報完畢了,接下來就是趙平和陳兵分別講了幾句,算是這個會議的總結髮言。
其實,除了已經發言的這公司之外,英豪麾下還有一個硬盤公司和一個通訊技術實驗室。
硬盤公司也是剛剛投產不久,暫時還在爲英豪公司的計算機產業做配套,由徐風在進行兼職管理,並沒有做單獨的彙報,只是在計算機產業中被一筆帶過了。
英豪通訊實驗室,是陳兵新組建不久的部門,雖然已經有了幾個產品出來,但還沒有正式組建公司,陳兵也沒有多做介紹。
英豪公司這兩年發展的速度確實很快,已經有了十來個重要的子公司,即使這些公司的負責人彙報已經儘量的簡短,這次總結會議也耗費了大半的時間。
陳兵把這些子公司的負責人都聚集到香江來,組織這次年終總結會議,當然不是隻爲了走過場。
這些子公司雖然各有一攤獨立的業務,但其實相互之間的業務關聯還是非常緊密的。
不僅需要讓這些子公司之間消息互通,也要創造機會,讓這些子公司的負責人之間熟絡起來,才能更加良好的相互配合。
而且,一年的辛苦工作下來,英豪公司業績靚麗,大股東在賺的盆滿鉢滿的同時,也不能忘了,對員工進行論功行賞。
英豪公司平常的薪資就很優厚,而且日常的業務經營之中,也有各種成規章的提成獎勵。
但這次在這些常規獎勵之外,陳兵與趙平、李世豪商議之後,又拿出了500萬美元,對這些一線的業務負責人進行隸獨的獎勵。
英豪今年的淨利潤已經突破了5億美金,這筆單列出來的獎金,其實只佔英豪利潤的1%。
不過,對於這些業務負責人來,十幾個人分500萬美元,仍然是一筆相當豐厚的獎金了。
尤其是王輯志和王安時兩個內地出身的高管,以前可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麼大筆的獎金,甚至都有些不敢領,還是在陳兵的安撫之下,才心情複雜的收了下來。
在發獎金的同時,陳兵還宣佈了一個更讓衆人激動的消息。
英豪集團未來會制訂股權激勵計劃,陸續向員工發放股票或期權。第一期股權激勵計劃的總份額是英豪集團1%的股份,將在未來三年裏制定詳細方案,分配完畢。
英豪公司成立的時候,三位股東就預留了10%的股份,作爲股權激勵之用,這些股份,只有在公司成立不久時,吸引徐風加入時動用了0.5%,剩下的9.5%一直沒有動。
如今英豪公司已經成立了兩年多,各路人才也越來越多,也該開始把員工持股計劃列入日程了。
這些高管剛剛聽完英豪的業績彙報,只需要簡單的心算,就能知道這種股權激勵會有多麼誘人。
英豪集團5億美元的淨利,10倍的市盈率估值,這1%的股權激勵總額,就已經價值5000萬美元。
這可是80年代初的5000萬美元,陳兵相信,有這麼大的誘惑在前面吊着,這些業務負責人接下來的幹勁一定會更加的實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