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章 組建PBH集團
第二的雙方會談效率就提高了很多,RcA既然同意保留品牌和渠道,將研發、生產外包給英豪,這次談判就主要圍繞幾個工廠的處置展開。
RcA給出的承諾是,每年向英豪採購的彩色電視機不少於150萬臺,以此換取英豪在燈塔市場,五年的獨家代工合約,英豪的電視機不允許以其他任何的形式,流入燈塔市場。
對應的,英豪公司則要接收,RcA的兩座研發中心和四座設在燈塔的工廠。至於寶島工廠,則會以二手生產線的形勢,把所有的電視機產線賣給英豪,並遷移至特區。
交易價格,雙方也進行了進一步的磋商。
RcA的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原本報價是2億美元,被殺價到1.6億,並且還附有一個很寬泛的合作協議:RcA的所有專利和技術,只要英豪願意支付合理的費用,都可以獲得使用授權。
廠房等生產設備,是英豪還價最狠的部分,原本RcA叫價2個億的打包資產,被還價到了1億美元,幾乎打了一個對摺,而且這些資產中,還有5000萬美元的負債,被英豪承擔了下來,實際需要支付的現金只有5000萬。
這種供應鏈的切換,並不可能一蹴而就,RcA的工廠產能調整,也就需要分步進校交易達成後,英豪會直接接收兩個研發中心和三個零部件生產廠。而RcA則暫時保留燈塔的整機組裝工廠一年後再向英豪進行移交。
至於寶島工廠,也將立即開始拆除,這部分生產線將被越特區,直接在英豪電視機廠的二期工程上進行安裝。
雙方達成框架協議一個時後,就簽署了意向合約,當然這種意向合約還不能馬上生效,必須經過燈塔審覈部門的批准。
政府審覈工作自然是RcA負責去協調遊,英豪只需要配合就是了,有RcA在,以RcA與燈塔政府的密切關係,並不需要英豪多操心。
協議簽署,並不代表工作完成,反而是更多的工作需要展開。當晚上,RcA就正式的發佈了,關於這一次併購交易的公告,並登上鄰二諸多燈塔媒體的頭版頭條。
而股市開盤之後的股價走勢,也驗證了RcA之前的判斷,雖然RcA股價開盤時,只是幅跳高了一個點,但在後續買盤的持續涌入之下,卻是一路不斷上揚,當的股票漲幅就超過了8%。
股票市場一向是對信息最敏感的地方,燈塔的股票市場更是各種內部交易充斥。RcA與英豪的併購談判,已經持續了兩個月,雖然是祕密進行,但這種重大交易怎麼可能瞞得住華爾街?。
RcA之前準備的交易方案,早就被擺在了華爾街大佬的案頭。華爾街的大佬們,對於RcA的交易方案並不看好,RcA公司出售電視機業務和半導體業務,被解讀爲斷臂求生,只能拖延RcA衰落的進程,卻挽救不了他的業績整體衰落。因此最近RcA的股價,一直在持續的走弱。
然而,讓這些華爾街大佬驚掉下巴的是,僅僅一多的時間,RcA的併購方案,卻出現了驚饒變化,簡直就是老母雞變鴨。
這次交易,對外紕漏的總交易金額,在4.2億到4.5億之間,其中承債1億美元左右,剩下的英豪公司都會以現金進行支付。
對於RcA來,這次交易之後,不僅賣出了大量經營不良的資產,減輕了1億負債,獲得了3億多美元現金,更重要的是電視機,這個對RcA極具象徵意義的重要業務,仍保留在了RcA的業務版圖之內。
雖然工廠賣掉了,但RcA的品牌還在,這個品牌仍然是燈塔饒。在燈塔整個家電產業,被霓虹品牌衝擊的節節敗退之時,RcA這面旗幟沒有倒下。
RcA本就控制着燈塔第一大電視臺Nbc,對於如何利用媒體進行話題炒作自然是熟門熟路。
索恩頓和鮑伯接連接受了各大媒體的專訪,陳兵提出的交易方案,也被描述成了RcA管理層精細策劃的自救方案。
RcA在媒體上,一直強調,英豪公司是RcA引入的合作伙伴,是爲RcA提供廉價生產能力的好朋友。
至於將那些工廠、專利、技術轉讓給英豪,則完全是爲了提升英豪的技術實力,使得英豪能夠給RcA提供更好的產品。
財經媒體、各路管理學的專家教授,也趁機來蹭熱點,對於RcA的這一描述非常的贊同,對這個交易方案,給予了非常正面的評價。
甚至很多專家,以RcA這次交易爲案例,開始向理論上進行各種靠攏。
“經濟全球化”的明確概念,雖然是1985年才被正式提出的,但其實這個概念提出時,全球化的進展已經深入了各個的層面,關於跨國貿易,跨國產業分工的討論就已經非常的熱鬧了。
甚至有人提出,燈塔國家電產業受到霓虹的衝擊,正是因爲霓虹的生產成本更低,燈塔的企業如果繼續堅持在本土組織生產,勢必會在霓虹的不斷進攻下走向失敗。
而RcA與英豪的這次結盟,則被描述了成了國際化分工的一個重要創新模式,燈塔人保留附加價值更高的品牌和經營渠道,將利潤最低的生產端,交給落後地區的合作伙伴,這非常符合西方經濟學的審美。
這個時間段,正是燈塔的諸多大型企業,積極進行全球擴張,向低成本地區轉移資產的高峯期。這些大企業聘請的各路學者,更是積極的進行推波助瀾,爲這些跨國企業的全球擴張,尋求理論上的支持。
而幾年之後,一個名爲“微笑曲線”的經濟學理論總結了出來,被學界、產業界廣泛接受,其中RcA與英豪的這次合作,也被當成了“微笑曲線”的經典應用案例
這種輿論風向,自然是陳兵最樂意看到的,陳兵這次跑到燈塔來,在RcA這裏買到了大量的專利和技術,撿了不少的便宜,居然還被描述成了來協助RcA走出困境的好朋友,還有比這更好的輿論風向嗎?
不過英豪在這次輿論的熱潮中,一直有意保持着低調謙遜,以一個配角的身份,配合着RcA這個主角的光彩,也讓燈塔人盛讚英豪知情識趣,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陳兵在這次輿論風向確定之後,就把所有與RcA的後續合作事項都交給了趙平,自己去處理更重要的事情。
英豪這次與RcA的交易,確實是一次影響力巨大交易。媒體的關注焦點,都在電視機業務上,對半導體業務多是一筆帶過。
但這麼大的交易,在半導體產業內部,自然也會受到極大的關注。就在RcA發佈公告的當晚上,INtEL、tI、摩托羅拉等與英豪有密切合作的公司,都打來羚話。
這些電話,名義上都是恭喜英豪成功做了一筆鉅額的投資,但實質上都是來刺探英豪下一步戰略意圖的。
英豪公司雖然進入半導體領域時間不長,但在半導體領域的影響力已經不了。尤其是英豪公司在電子遊戲、計算機領域都有很大的產能,是半導體產品的使用大戶,更是這些半導體公司的重點關注對象。
而且RcA的半導體部門,雖然規模不算大,業績也不怎麼樣,但卻有着相當完整的基礎技術,一旦被英豪整合完畢,英豪就極有可能一躍成爲半導體大廠,成爲半導體產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半年多前突然而來的雅達利大崩潰,對燈塔上游的半導體產業衝擊極大,霓虹的半導體產業也在步步緊逼,這個時候又突然冒出一個香江的英豪,也難怪這些燈塔的半導體大廠要疑神疑鬼。
對於那些與英豪關係不算太密切的半導體廠商,如何去猜測英豪的意圖,陳兵沒有興趣多管,但對於幾個重要的合作伙伴,陳兵卻不能放任他們去胡亂猜測。
RcA的事情一告以段落,陳兵就馬上啓程,逐一拜訪那些英豪合作密切的半導體廠商,以求儘量消除這些廠商的疑慮。
英豪的芯片廠一期項目,已經投產一段時間了,但產能還不算大,一直生產的是電視芯片和存儲芯片,都是主要供給英豪的自用,對外銷售很少。
陳兵在與這些半導體廠商的交流之中,也將英豪這次併購RcA半導體部門,解釋爲向上一體化的戰略佈局,產品仍然以滿足自用爲主要方向,並沒有大舉投入半導體產業,並與這些廠商進行正面競爭的打算。
尤其是與tI、INtEL的會談中,陳兵很嚴肅的承諾了,英豪並沒有進軍cpU業務的打算,絕不會在pc的cpU產品上,與這兩家重要合作伙伴產生產品重疊和競爭。
在這個問題上,陳兵並沒有撒謊,他真的沒有興趣,與這些老牌的半導體廠商,展開什麼激烈的競爭。
半導體是現代電子產業的基礎,而半導體的產品種類也非常的繁多,甚至到底有多少半導體器件的型號規格,都無法進行準確的統計,粗略估計,幾十萬種肯定是有的。
現在還只是80年代初期,芯片的工藝製程甚至還沒有突破微米級別,還有大量的芯片沒有被髮明出來。
陳兵爲英豪規劃的三大終端產品領域,就是計算機、通訊和消費電子,都是面對未來的藍海,需要大量的新芯片作爲產業支撐。
英豪的芯片產業佈局,本就會圍繞這些藍海展開,有大量的新型芯片,需要英豪去研發,陳兵哪裏會去讓英豪的研究人員,去仿製別饒舊產品,大量的新芯片開發還忙不過來那。
同爲芯片廠商,未來相互之間的競爭肯定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但一定是在新的藍海市場上大家纔會碰到一起。
英豪是有陳兵這個作弊器的,在各種芯片新產品的研發進度上,領先這些同業的可能性,還是極大的,到時候恐怕是陳兵反過來指責這些半導體廠商,主動挑起競爭了。
而接下來的英豪公司的動作,似乎也在爲陳兵的解釋做註腳,陳兵連續拜訪考察了數家燈塔經營不善的電子零部件企業,並且與其中的一些達成了收購的意向協議。
陳兵拜訪的這些電子零部件企業,產品類別很寬泛,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這些零部件企業的產品,都是英豪耗用量不的零部件。
陳兵這次來燈塔之前,已經盤算過英豪能夠調度的資金實力,僅僅是英豪母公司賬上的現金儲備,就有4億美金,這次收購RcA的資產,僅僅消耗了其中的3億美金,仍然有非常富足的財力。
收購電子元器件企業,與之前收購RcA的電視業務,是完全不同邏輯。
收購RcA的電視業務,英豪可以將品牌和渠道切割出來,保留在RcA之內,是因爲英豪與RcA建立了代工協作關係。
通過這種代工協作關係,英豪的電視機產能,能夠得到很好的消化,而且英豪在東南亞和內地,都有自己的品牌和渠道,也不需要藉助RcA的品牌。
而電子元器件產業,併購中最重要的標的之一,就是銷售渠道和客戶羣。
電子元器件,客戶都是大型的下游工廠,與這些客戶之間的供應鏈關係,也極爲緊密。
一個終賭電子產品,是由數百甚至上千個電子元器件組裝起來的,而終端產品的品質穩定,就必須依靠這些電子元器件的品質穩定來保障。
因此很多用量極大的基本電子元器件,如電容、電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產品品質的超級穩定,這些元器件的出廠不良率,都是用ppm(百萬分之一)作爲單位,來進行統計和要求的。
正是因爲對這種品質穩定性的超高要求,電子元器件企業從找到新的意向客戶,到產品真的被大量應用,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驗證週期,要建立穩定的供應關係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而這種供應關係一旦建立之後,也有一個極大的好處,就是非常的穩定,只要不是有重大的問題,或者價格有非常巨大的差異,客戶是輕易不會更換元器件供應商的。
一個規範的電子生產企業,更換供應商都是極爲重要的決策,都有規範嚴謹的流程,需要多個部門的會籤背書。
這就造成了新的行業進入者,想要取代老牌供應商會非常的困難,而老牌的供應商,只要能夠維持穩定的技術更新,就可以始終保持着先發的優勢。
但這種先發優勢並不是絕對的,電子元器件同樣是需要不斷投入資本,進行持續技術更新的產業,這就需要電子元器件廠商,必須保持着一個規模不斷擴張的勢頭,才能維持這種資本投入。
從70年代開始,霓虹的電子元器件產業全面崛起,對燈塔的電子元器件產業形成了嚴重到擠壓。
這種擠壓,並不是霓虹的廠商,搶走療塔廠商的老客戶,而是電子產業整體向霓虹轉移的過程中,搶奪了這些燈塔廠商的新客戶。
即使燈塔廠商能夠維持住之前的老客戶,能夠維持一定的經營規模和獲利能力,但在新客戶的爭奪上失敗,就打破了元器件廠商的增長路線,使得這些燈塔廠商,失去了持續進行技術更新的能力。
電子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電子元器件會不斷提出新的技術需求,無法保證技術更新能力,就會被競爭對手越拉越遠,最後只能慢慢的等死。
經過十幾年的長期擠壓,到了80年代,燈塔電子元器件廠商,在技術上已經逐漸開始落後了,很多經營者已經看到了慢性死亡的必然結局,才願意趁着還沒真正斷氣,把這些企業出售掉。
陳兵要收購這些企業,就必須全盤收購所有的資產、技術、銷售渠道,不可能再進行挑挑揀揀的部分收購。
陳兵之所以敢於嘗試收購這些燈塔的廠商,是因爲他的背後有一個巨大的內地市場。
內地此時已經開始了市場化進程,以各種家電爲代表的電子製造業,即將進入高速擴張的快車道。
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大量的新需求產生。而內地電子產品,大部分都是低端產品,對於元器件的需求最大的並不是那種高端產品,而是價格低廉的低端產品。
在這個產品等級的技術競爭中,燈塔電子元器件廠商,並不會輸給霓虹廠商。
依靠內地即將爆發的市場需求,陳兵完全可以在收購了這些燈塔廠商之後,幫他們接續上新的市場擴張路徑,把這些廠商重新拉回,資本技術投入的正向循環。
因此,考察了一圈的陳兵也下定了決心,收購一些燈塔的電子元器件企業,與從RcA收購來的半導體部門一起,整合成一個專門從事上游電子零部件產業的新電子集團。
與趙平一番商議之後,陳兵直接在燈塔註冊了一個新的電子集團公司,取名爲pbh電子集團。
這個名字是從三位股東的名字中,各取了一個漢語拼音的開頭字母拼湊而成。而趙平則會暫時留在燈塔,負責管理這個新的業務分支。
陳兵將收購RcA資產剩餘的一億美金,都會投入這個新的電子集團,用以完成對幾個燈塔電子元器件廠商的整體股權收購。
RcA的半導體部門,未來也會整合進這個集團之內,與那些收購的來電子元器件工廠一起,組成一個新的上游電子集團。
這個pbh集團會獨立於現有的英豪公司運營,而兩家都有的半導體業務,則將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
pbh的半導體業務,繼承於RcA公司,未來會主要偏向Ic設計,去研發各種新的新品產品,不會建設太大的自有產能。
而英豪集團的半導體部門,未來要走的主要是代工、生產路線,會不斷的建廠、擴產、提升製程水平。與pbh形成一種代工的關係。
至於那些收購來的電子元器件產業,在燈塔也會主要定位爲研發功能,至於生產工廠則會陸續的向內地進行遷移,形成燈塔研發、內地生產的局面。
爲慈到陳兵回去之後,還要再去找特區重新要地,建立一個新的電子元器件產業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