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八章 WINDOWS未來的新技術路線
Ibm找上英豪可以是捏着鼻子來的,實在是INdoS2.0功能的強悍,逼着Ibm不得不來與英豪這個競爭對手洽談。
幾的展會,大量的硬件廠商都與英豪簽訂了軟件許可協議,態勢已經非常的明顯,這些廠商只要生產286電腦,就必然會搭配這個INdoS操作系統。這就把Ibm推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現在在高檔個人計算機領域,最有競爭力,只有Ibm、蘋果和英豪三家,英豪的INdoS系統已經獲得業界的認可,蘋果的LISA也已經推出了視窗界面的操作系統,只剩下Ibm在這一塊毫無建樹。
自從參加完英豪的產品發佈會,唐·埃斯特利奇就帶着他的團隊,對英豪的286電腦進行了技術評估,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INdoS的組合,將會成爲個人計算機的技術方向。
採用芯片,對於Ibm來,沒什麼難度。Ibm與INtEL一向關係良好,而且唐·埃斯特利奇也已經安排了一個研發組,在圍繞設計新計算機,至於Ibm內部的反對聲音,有英豪的威脅在外,也必然偃旗息鼓。
問題就出在操作系統上。
其實去年英豪推出第一版INdoS的時候,唐·埃斯特利奇就問過微軟的老蓋,能否研發出類似的操作系統來。
當時老蓋的答覆是可以,但需要時間,而且硬件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強行推出這種視窗操作系統,很難被市場接受。
而接下來,英豪第一版INdoS乏人問津,偃旗息鼓的市場表現,也證明了老蓋判斷的正確性,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無人再提。
Ibm對提升硬件水平不積極,老蓋也沒有急於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發這個新的操作系統。
微軟的doS系統,本身就是買來的,歷史上是因爲跟着Ibm賺了大錢,才持續投入後續的研發。但這個時空,被陳兵一頓攪合,微軟在操作系統上能夠賺到的利潤被大幅削減,持續投入研發的意願自然就沒有那麼強了。
只是誰也沒想到,僅僅時隔一年,英豪就憋出了一個大招,不僅推出了硬件更先進的286電腦,還在這個硬件平臺基礎上,把INdoS再次進行了跨越式的升級。
這次,唐·埃斯特利奇,可就不是再問老蓋,能不能研發出類似的操作系統,而是直接要求老蓋給出研發的進度時間表。
早就被INdoS弄出一頭汗的老蓋,與公司內團隊一番評估,即使大力增加人手,再加班加點,全力研發,推出類似軟件的週期,也至少是18-24個月。
按照這個時間表,等到微軟的這個操作系統出來,恐怕英豪已經搶佔了Ibm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了。這種結果,唐·埃斯特利奇和Ibm的經營層,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這幾,外界在炒作英豪與蘋果的技術領先性。但在Ibm內部,卻也同樣已經吵的烏煙瘴氣、焦頭爛額。
pc這個產品,能夠產生在Ibm,本身就是陰差陽錯的結果,是唐·埃斯特利奇這種受排擠的人,拋棄了Ibm的傳統,而搞出來的新花樣。
只不過pc上市之後,市場表現太突出,給Ibm帶來了大量的營收和利潤,使得那些內部反對者措手不及,一時無法反擊。
即使如此,之前就已經有人,對微軟的供應商地位提出了質疑,甚至提出要由Ibm自己的軟件團隊,來替代微軟的供應商地位。
老蓋在微軟的內部還是有人脈的,付出了一定的代價,終於壓下了這種反對的聲音,也保住了軟件供應商的地位,但這一次,操作系統一下成爲了Ibm明顯的技術短板,要求替換微軟的聲音又再次響起。
不過,這種反對的呼聲,也註定只是發泄性質,即使由Ibm自己的軟件團隊,來研發新的操作系統,需要的週期也不會比微軟短,仍然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爭來吵去,最後的結論,辦法仍然只有一個,就是想英豪去尋求INdoS的軟件許可,但這在Ibm的內部仍然是有着巨大的反對聲音。
英豪可不是微軟。微軟只是一個型的軟件研發公司,Ibm向微軟採購操作系統,只是收了一個弟而已。
但英豪可是Ibm的競爭對手,向英豪去尋求軟件許可,本身就是在對競爭對手低頭,相當於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一樣,各種“清流”自然要跳出來抨擊一番。
“清流”一番慷慨陳詞之後,一個個拂袖而去,最後要去與英豪簽訂屈辱條約的責任,又落回了唐·埃斯特利奇領導的pc部門身上。
簽訂屈辱條約的人,註定要被綁在歷史的恥辱柱上,Ibm的“人精”們,沒有人願意來趟這趟渾水,最後與英豪進行洽談的重任,就落在了pc部門的一個副經理頭上。
陳兵對與Ibm內部的狗屁倒竈完全沒有興趣,對於裝逼打臉羞辱一下Ibm這個巨人,也同樣沒有興趣。
英豪現在取得的也只是暫時性的領先,pc不過是整個計算機領域的一個分支市場,而且是一個會逐漸淪落爲製造業的低端分支市場。
如果只是取得這麼一場暫時的勝利,陳兵就輕飄飄起來,自以爲已經擊敗了Ibm這個藍色巨人,那就真是夜郎自大了,英豪也註定根本走不了多遠。
Ibm技術底蘊的深厚,是不可以輕辱的,即使後來Ibm賣出旗下的pc業務,但仍是全球計算機廠產業的領導者之一,而且是真正掌握了諸多底層核心技術的廠商,不是那種大而不強的花架子。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在計算機產業這個江湖之中,此時的英豪不過是一個靠着打打殺殺,剛剛出頭上位的新人,而Ibm則是那種已經成名已久的江湖大潰
剛剛上位的英豪,如果此時就開始向Ibm這種大佬進行挑釁,試圖用此來證明自己的江湖地位,那結果註定就是被這種老謀深算的大佬陰死。
這個時候,英豪應該做的不是去向Ibm挑釁,而是向Ibm證明自己的無害。大家一起坐下來,共同在這個江湖上撈錢不好嗎?
何況,Ibm只是陳兵諸多競爭對手中的一個,pc也只是英豪諸多產品戰線上的一條,完全沒有必要囂張跋扈,主動去升級雙方的衝突。
陳兵根本沒有在意Ibm只派來了一個嘍囉,也沒有對Ibm尋求軟件許可設置特別的障礙,幾乎是以與其他廠商完全相同的條件,簽署了軟件授權許可。
不過陳兵同樣也對Ibm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英豪要加入到計算機相關標準的制定中來。
裝逼打臉,吆五喝六,那是孩子做的事情,能夠參與到行業標準的制定之中,纔是真正的拿到實利,能夠讓英豪真正的扎穩根基。
所謂“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技術,一流企業做標準”,這句話雖然有些類似營銷號的語調,卻是真的有一定道理的。
所謂制定行業標準,簡單粗暴的理解,就是確定行業的主流技術方向,一旦這種標準被行業所接受,就會圍繞着這種主流的技術方向,形成龐大的產業生態,使得這個技術方向能夠獲得廣泛的商業應用。
工業技術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但工業技術是用來進行大規模生產製造的,是需要進行產業應用的,這個過程中,需要考量的就不僅僅是科學上的問題,還要考量諸多的商業因素。
很多時候,要製造一種產品,可能有幾種技術路線,能夠殊途同歸。在技術考量上,很難清哪一種技術路線,更有優勢,這個時候其實就是技術供應商之間,在進行商業博弈了,最後往往是贏者通喫市場,負者血本無歸。
參與進行業標準的制定,雖然做不到對利益的壟斷,但卻是已經在這種利益之爭中,搶先佔據了有利的位置,而參與不了標準的制定,則很容易落入被動的態勢。
獲得標準制定地位,就像在江湖上獲得威望一樣,有時候雖然看起來有些“虛”,但在關鍵的時刻,往往能夠帶來非常重大的作用。
Ibm在1981年推出了pc產品,之所以被諸多的廠商進行大規模仿製,其實就是因爲Ibm依靠在計算機領域的影響力,確定的了pc的標準框架。
這些標準,很快成爲了行業通用的標準,使得各家廠商生產的部件,可以在這些標準之下,被便利的銜接起來,能夠組成一個產品系統。
這種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隨着行業技術的演進,各種新技術的提出,這些標準就一直在被不斷的優化,引入新的更先進技術。
行業標準從來不是哪一家廠商能夠獨家壟斷,Ibm也最多是在制定行業標準的過程中,有更多的話語權。
而能夠參與近這種標準制定的,都是各個領域的領導廠商,廠商根本沒有參與的資格,只能成爲標準的被動接受者。
英豪經過兩年的發展,已經成爲了個人計算機產業中的前三強,其實已經有了參與進這些標準制定的資格。
尤其是英豪的操作系統,已經明顯超越了競爭對手,成爲了這個領域的技術領先者,這也讓陳兵有了向Ibm提出要求的底氣。
英豪的這種要求,可不是向Ibm進行挑釁,而是向Ibm表達了深層合作的意願。
制定行業標準,很多時候就是這些行業領導者,在私下裏達成利益分配的相互妥協,從而避免雙方在市場上大打出手,弄的頭破血流。
計算機產業是發源於燈塔的產業,整個行業的反展也是由燈塔主導的,能夠參與行業標準制定的,也都是燈塔科技體系內的公司。
英豪主動要求加入行業標準制定中來,從某種意義上,也是表示願意接受燈塔電子科技產業的“招安”,願意主動融入燈塔主導的產業體系,而不是另搞一套與燈塔體系相對抗。
加入行業標準制定這種事情,不是前來洽談軟件授權的一個部門副經理,能夠有決定權的,陳兵也只是通過他的口,給Ibm的高層代句話而已。
陳兵與這位副經理,直接就簽署了相關的協議,並沒有把加入行業標準制定,作爲授予操作系統的軟件許可的談判籌碼,也完全沒有必要。
英豪與Ibm有競爭關係沒錯,但雙方的競爭還是在可控的範圍之內,遠遠沒有達到你死我活的程度。
作爲計算機行業曾經的壟斷者,Ibm可以舉世皆擔陳兵領導的英豪,也只是諸多Ibm競爭對手中的一個而已,陳兵相信,該合作的時候,Ibm也不會硬要保持敵對。
英豪對Ibm授予了操作系統軟件許可,是雙方在一定範圍內的媾和,但這種媾和也只是暫時的。
這一次,不過是Ibm被英豪的提前佈局,打了一個措手不及,Ibm來謀求英豪的軟件許可,也不過是權宜之計,未來在這個領域,至少還要再較量幾次,才能真正定下競爭格局。
還是那句話,英豪不是微軟,Ibm願意採用微軟的系統,是硬件廠商與軟件廠商之間的合作。
而英豪公司是Ibm的競爭對手,除非是英豪的操作系統,已經取得了無法替代的穩定地位,否則Ibm一定會嘗試用其他的操作系統,來替代英豪的INdoS。
至於Ibm未來會推出什麼樣的系統,此時陳兵已經完全無法猜測了,陳兵這幾年不停的折騰,早已經用蝴蝶的翅膀,掀起了巨大的風暴。
至少個人計算機領域,已經被陳兵徹底攪得翻地覆,產業格局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陳兵也很難再去套用前世的產業經驗。
陳兵猜不到,未來Ibm會拿出來與英豪競爭的操作系統,會是Ibm自己研發的,還是會繼續讓微軟來研發,但此時的陳兵對這種必然到來的競爭,已經毫無畏懼,甚至隱隱有些期待。
英豪之前推出的兩款INdoS版本,在功能上,幾乎都是照抄了前世微軟的成功版本,但從下一個版本開始,英豪的INdoS產品,必然要與歷史上的版本走上完全不同的技術岔路。
前世的微軟,在90年代初,憑藉INdoS3.0版本,取得了明顯的市場領先,而在INdoS95的版本之後,就在技術壟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英豪是中國饒公司,註定不能走微軟那種技術壟斷的道路,對於歷史上非常成功的INdoS95就不可能再進行全面的抄襲。
這段時間,陳兵其實一直在一個悄悄覆盤前世微軟的經歷,分析其中的得失,也爲英豪自己的操作系統,確定更新的技術方向。
INdoS95作爲前世微軟最着名的版本,毫無疑問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但這並不代表,這個版本就真的毫無瑕疵,恰恰相反,這個版本其實瑕疵不少,也成爲了微軟日益僵化的原因。
在陳兵看來,INdoS95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同時,在技術上卻走偏了,而在後續的版本中,更是越走越偏。
在陳兵看來,INdoS95的偏頗之處,就是對功能的不斷拓展,不斷將各種功能內置到操作系統之內,這使得INdoS系統,功能日益強大的同時,也越來越臃腫僵化。
這種貪大求全的發展方向,使得微軟再難靈活的起來,等到各種智能設備開始興起的時候,已經龐大無比INdoS系統,已經再難裝入這些“池塘”。這次纔給了安卓這種新型的操作系統逐步崛起的機會。
後世很多人在討論微軟爲什麼在手機操作系統上失敗,得出的結論也很多,給出的原因也各種各樣,甚至有人幫微軟開脫,微軟失敗是因爲起步太晚。
但其實微軟起步真的不晚,甚至可以是起步很早,早在1996年,微軟就推出了針對嵌入式設備的cE系統,2003年更是推出了indosmobile,2010年又推出了indosphone。但這些嘗試,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
在陳兵看來,微軟在手機系統上的失敗,並不僅僅是因爲微軟系統的龐大和僵硬,而是這種龐大和僵硬背後的產品定位失誤,而這種失誤,就是從INdoS95開始的。
操作系統的基本功能,是對計算機硬件進行管理和調用,是“人”與計算機之間的接口。這裏的“人”並不應該是那些普通用戶,而應該是各種應用軟件的開發者。
操作系統是伴隨着計算機產生就開始出現的基礎軟件,爲應用軟件的開發提供基礎環境,是操作系統最核心的功能。
但看看微軟自從壟斷了市場之後,在幹什麼?他在不停的和那些應用軟件的開發者進行競爭,不斷的憑藉INdoS的壟斷地位,將各種應用功能進行內置,以此來搶奪應用軟件的市場空間。
這種壟斷經營的思路,在微軟與網景最着名的瀏覽器之爭上,就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因爲功能被微軟內置,倒下的應用軟件開發商不知凡幾。
而這種不斷內置功能軟件的經營思路,就使得INdoS系統,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操作系統了,而是變成一個不斷龐大的應用軟件集合,操作系統的功能反而被弱化了。
在pc時代,這種不斷擴充功能的系統,雖然一直在擠壓應用軟件開發商的空間,但對於普通用戶來,是相當友好的,因爲使用起來更加的便利。
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微軟不需要考慮什麼軟件生態的問題,他自己就已經是一個很完整的生態了,至於其他開發商開發的應用軟件,只是對微軟系統的補充。
而到了手機操作領域,這種思路就根本無法得到實施了,手機的硬件有太多的限制,根本不可能裝載下一個功能集合體怪獸。
只能是在一個簡潔的操作系統基礎上,選擇性的安裝一些應用,也就是塑造所謂的應用生態體系。
但這種應用生態體系,能夠更加容易獲取利潤的是應用開發者,蘋果的體系,通過權利金制度,通過蘋果稅,分享了這些應用軟件的利潤,能夠穩定下來。
安卓卻由於開源的關係,對這些應用開發者控制力不足,能夠收取的平臺稅非常有限,因此獲利能力遠不如蘋果。
至於微軟,未必開發不出這種簡潔的操作系統平臺,但微軟太習慣於自己來搶奪利潤了,根本不願意去與開發者建立什麼真正的生態體系,最後被市場淘汰也就是必然的結局。
陳兵是不敢去壟斷市場的,註定無法走微軟的老路,可行的辦法,就是把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進行明確的分隔。
操作系統儘量去做的簡潔,甚至隱藏到底層去,成爲真正的基礎軟件。
而那些應用軟件,英豪也不是不可以做,但絕對不能跟操作系統在捆綁起來,更不能把那些原本應該在應用層面出現的功能,內置到操作系統之內。
英豪現在在操作系統的開發方面,已經有了明顯的領先優勢,未來集中力量在操作系統的基礎功能上,就可以與衆多的應用軟件開發商,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甚至在pc時代,就培養出軟件生態的產業結構。
一旦這種產業結構形成,英豪自然不懼怕Ibm或微軟來競爭。
而且,當陳兵準備把INdoS,自我限制成爲一個真正的底層操作系統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在這種操作系統的獲利能力上,自砍了一刀,也會降低別人對這一領域的覬覦。
更加重要的是,一旦陳兵的這種佈局完成,英豪的操作系統,就會成爲諸多軟件應用開發者,真正的生存土壤。這個操作系統,會與諸多的硬件廠商、軟件廠商形成緊密的利益同盟。
到了那個時候,即使燈塔發現了操作系統對於計算機產業的重要性,也要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對英豪進行過分的打壓,這就可以讓英豪在未來有更多的迴旋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