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脣亡齒寒 作者:未知 (121) 當家臣們齊刷刷地來找李信志的時候,李信志仍然在不緊不慢的喝酒。 失去陶然兒,彷彿人生失去了意義,就像船兒失去了方向,作物失去了節令。 這些年來,東征西討,他覺得疲倦和茫然,因此,看到家臣彷彿商量好似的,全部走進書房,然後在他面前黑壓壓的跪下來一大片,個個面色沉重。 肯定是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情。 李信志明明知道,卻仍然不放在心上,依舊在緩緩地喝着酒,因爲喝下去大量的灑,他已經有幾分醉意了。 “主公!”一個家臣提高音量,大聲地招呼李信志。 李信志彷彿沒有聽見,只看到家臣的嘴在着急的一張一合,他與他之間,彷彿隔着一層毛玻璃,李信志仍舊在喝酒,酒從壺裏灑出來,四周圍突然一陣酒香。 “主公!”家臣痛心疾首的呼喚他,對他提醒道:“您已經喝了一個冬天的酒了,你不能再喝下去了!” 再喝下去,他就不再是江南的帝君,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酒鬼了。 李信志聽到這裏微笑起來,他眯起大眼,看了看外面金燦燦的太陽光,鳥兒站在枝頭,唱着動人的歌謠,彷彿在歌頌這美好的春天。 李信志笑眯眯地對所有家臣說道;“春天到了,大好春光,正是喝酒的好時機,來,大家一起來喝啊。”他說完之後,衝着家臣揚了揚自己手中的酒壺,邀他們一起喝酒。 一個年紀較大的家臣冷冷地說道:“陶然兒與王思明已經東征了!” 什麼?如果一個焦雷,在李信志的心頭炸響,最心愛女人的名字出現在他的家臣的嘴脣上,事情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壞,陶然兒,他最最心愛的女人,居然和他的敵人,一起去東征了! 在那一瞬間,李信志彷彿在經歷地震,剎那間地動山搖。 李信志雖然內心震驚不己,可是表面上仍然不動聲色,他嘻嘻笑着,一副玩世不恭的樣子,然而,聽到陶然兒東征的消息,他的一顆心已經碎了! 想當年,她是江南的皇后的時候,她同樣爲了江南,去北征,如今,事易時移,她與江南再也沒有聯繫,她幫着王思明那廝打江山去了。 陶然兒,你真是一個瀟灑的女人哪,我在江南忘不了你天天思念你,可是你卻將過去忘得一乾二淨,現在居然和王思明如此恩愛,陪着他一起去東征。 對於李信志來說,聽到東征,這件事帶來的政治意義,他一時之間居然沒有想起來,他最先想到的是,陶然兒願意陪着王思明東征,願意陪着他打天下,幫稱他得到天下,如同當年,幫着貧窮積弱的江南富有強大起來一般,看來,她所有的情意都轉移了,從他李信志的身上,轉移到王思明的身上。 李信志到了今時今刻,才發現陶然兒在他的心中遠有着比他自己估量還要高得多的位置,她對他的愛,如同太陽光,而他,則像是反射太陽光才能存在的月亮一般,一旦失去那耀眼的太陽光,他就成了一個黑暗的不明物體,很多人都看不到他。 現在,陶然兒這個太陽,去照射王思明去了。 李信志震驚於自己對陶然兒的感情,明白了之後,發現自己早就已經失去了她,內心不由一陣鑽心的難過,啊,他真的想放聲痛哭一場,可是男人不能哭,因此,他只能繼續大口大口的喝酒,因爲內心痛苦不堪,他喝酒的速度比起先前更加快速了。 看到自己家的主公如同一個石人一般,什麼話也聽不進去,他彷彿成了一個醉鬼,不問世事,眼裏只有酒,那個白髮蒼蒼的家臣用冰冷嫌棄的語氣說道:“你的女人已經陪着你的敵人去東征了,你居然無動於衷——” 這一句話如同一記鞭子抽在李信志的背上,如同一記耳光打在李信志的臉上,李信志呆了一呆,面孔熱辣辣起來,他緩緩地放下酒壺,擡起頭來,他看着那個傷人的老家臣,大眼一瞬不瞬,嘴角浮起諷刺的笑,對他緩緩地問道:“哦,忠文武大人有什麼高見?” 忠武愣了一愣,聽到李信志終於開始說話,不由有些快慰,心裏也生出一線希望,他向前一步,對李信志誠懇地說道:“主公,陶然兒陪同李信志東征,你知道他們的打算嗎?” 李信志咧嘴一笑,搖了搖酒壺,對老家臣說道:“既然是東征,那麼自然是要殺掉孫赫武,吞併江東了。” 老家臣重重地點點頭,對李信志說道:“原來你明白。”說到這裏,他又重重地加上一句。“我以爲你不明白呢!” 李信志此時此刻,連耳朵也熱辣辣起來,此時此刻,陶然兒與王思明東征的政治意義突然如同夏日的閃電刺眼地浮現在他的腦海中。 東征,吞併江東,一旦陶然兒與王思明成功,那麼接下來? 李信志閉上了眼睛,後背開始出現密密汗汗的冷汗,他的醉意醒了,整個人清醒了一些,清醒過來之後,意識到現今的局勢,他又痛苦起來。 陶然兒,他最心愛的女人,他兒子的親生母親,看來不久之後,他們很快就要戰場上相見了,到時候,是他殺了她,還是她殺了他。 李信志想,有時候活着真是太累了,不如死了,如果陶然兒要來攻打江南,他肯定親自上陣,與她雙雙對對,一起死在戰場,也好過現在孤苦地一個人活在這個世上。 看到李信志如同石雕似的沉默不語,老家臣以爲李信志沒有明白此次事件的重大,他提高音量,大聲地對李信志喝道:“脣亡齒寒知不知道?!” 老家臣的暴喝,如同當頭一棒,讓李信志一個激靈,他看着老家臣。 老家臣看了看其它家臣,又看了看李信志,痛心疾首地說道:“一旦王思明與陶然兒東征成功,天下只剩下江南和中原的時候人,你想,下一步,王思明與陶然兒會做什麼?” 李信志仍舊不說話,他像啞了似的,呆呆地坐在那裏,徵徵地看着遠方。 另外一個家臣看到李信志仍舊沉默,只好大聲地說道:“主公,他會攻打我們,他們會吞併江南!這樣,他們才能統一天下,南面稱帝,你明不明白?” 李信志擡起頭來,臉上浮起疲倦的苦笑,他早就知道,在這個亂世當中,如果有一個人可以結束這個亂世迎來太平,那麼這個人,不會是其它人,必定是陶然兒,不會是他江南的李信志,也不會是江東的孫赫武,更不會是那個草包王思明! 他微笑地慢慢說道:“天下太平好啊,百姓們安居樂業,再也沒有戰爭,沒有流血,不是很好嗎?” 看到他們的主公如此糊塗,說出如此可笑的話來,江南的家臣們倒吸一口涼氣,每個人的臉上都出現震驚和錯愕的表情,他們的主公是不是已經瘋了?因爲一個背棄了他的女人,得了失心瘋,連江山也不顧了! 李信志慢慢地喝着酒,臉上浮着玩味的笑,他本來對這江山也沒有興趣,如果有一天,陶然兒真的得了天下,迎來了太平,結束了亂世,那麼,這個世界上沒有了江南又何妨,想到自己的城池都歸陶然兒所有,想到自己的子民在陶然兒的治理下安居樂業,李信志心想,這並不是一件壞事,江南如果沒有陶然兒,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過。 所以家臣們表現得個個震驚不己,李信志都不明白他們有什麼好錯愕的。他反問道:“難道你們不想過太平日子嗎?” 家臣們聽到李信志說出如此荒誕不經的話來,一個個幾乎氣得背過氣來。 老家臣顫抖着全身,哆嗦着手指,對李信志氣憤地說道:“主公,你怎麼說出如此糊塗話來,你這樣說,怎麼對得你起泉下的父親?” 另外一個家臣斬釘截鐵地說道:“人人想過太平日子,但是如果太平必須得用亡國做代價的話,我寧願天天戰爭,寧願流血!” 他這一句話一出,剎那間,房間裏沉寂下來,空氣裏瀰漫着火藥味,每個人都不再說話,整個房間瀰漫着一股陰寒之氣,大家彷彿在那一個瞬間都看到了江南將亡的黑暗前途,他們心裏覺得痛苦迷茫。 此時此刻,彷彿不是白天,而是如盲黑夜,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李信志擡起頭來,明白了家臣的內心,他只得對他們說道:“那麼諸位,你們的意思是什麼?”他想到了自己的責任,他是江南的帝君,他得保衛自己的國家。 一個家臣看向李信志,對他說道:“主公,此時此刻,爲了避免被吞併,我們現在最好把握時機,趁早尋機自救——” 自救?李信志凝了眉毛。 怎麼自救?因爲一旦陶然兒吞併江東,接下來,她就會吞併江南,江南爲了不亡國,爲了存活下去,所以要想辦法自保。 家臣繼續說道:“如今王思明和陶然兒已經率領八十萬大軍在東征的路上了!”他的聲音如同打雷,讓在座的每個人心裏都一激靈。 八十萬大軍,李信志吃了一驚,他萬萬沒想到,王思明軍隊的數量如此龐大,江南舉全國之力,最多能拿出五十萬大軍,他沒有想到王思明的實力如此雄厚。 看來江東危險了,此時此刻,孫赫武應該壓力很大吧。 怪不得江南的家臣個個臉上痛苦,彷彿人人都得了可怕的絕症,不久於人世一般。 一個家臣和李信志的想法一樣,他驚歎道:“八十萬大軍,如此大的數量,江東多半是要亡了!” 另外一個家臣站出來鏗鏘有力地說道:“不一定,只要我們現在安排使者出使江東,與江東聯合起來,一起對付王思明和陶然兒,那麼,王思明與陶然兒的東征不一定成功!” 李信志明白過來,這些家臣想出來的自救的辦法,就是要江南與江東合作,一起對抗王思明和陶然兒。 抱團取暖,存活率肯定大大增高,另外,以前在中原入侵江南的時候,江東也增援過江南。 然而,想着他要與他的情敵孫赫武一起對付陶然兒,李信志本能地不願意,誰願意和自己心愛的女人戰場上相見,除非是沒有選擇,到了最後一步的時候。 另外,就算江南想與江東合作,心氣高傲的孫赫武還不一定願意呢。 不過家臣們既然一致認可要與江東聯手,那麼,他也不能拂他們的意。 因此,李信志對家臣們說道:“這是一個辦法,那我安排使者出使江東吧。” 家臣都鬆了一口氣,李信志爲了讓家臣們不再在他面前如同麻雀一般嘰嘰喳喳,果然安排了使者出使江東。 十天之後,在焦急如焚的等待中,王思明與陶然兒的隊伍都在路上走了半個月了,使者回來了,果然如李信志事先料到的,孫赫武拒絕與江南合作,他甚至出言諷刺。 這一個結果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李信志搖了搖頭,無奈地對所有家臣說道:“你們看,人家不願意合作,這個辦法行不通。” 一個家臣摸着自己的鬍子,一臉的迷惑不解,對李信志緩緩地說道:“主公,這個很奇怪啊,按理來說,江東不可能不同意呢,加上我們江南的大軍,孫赫武不是更有信心對付王思明和陶然兒嗎,爲什麼他不同意呢,我們兩國聯手,對於江東來說,這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情啊,微臣對於這件事,真是想破腦袋也想不通。” 這件事簡直迷霧重重,蹊蹺至極。 李信志苦笑一聲,對他說道:“事實就是如此,想不通也沒有辦法,所以你們想我與江東合作,這件事泡湯了,以後不要提起,到此爲止。” 江南的前途彷彿更加黑暗了,如同狂風暴雨中,一葉飄零的小舟。 衆位家臣沉默了。 可是過了一天,家臣們又全部商量好似的,齊刷刷地到李信志的書房裏來,向他進言。 一個家臣說道:“主公,爲了自救,我們只有想出另外一個辦法了。” 還有一個辦法?李信志揚起一道眉毛。 江南最值得驕傲的是,有一幫忠心耿耿的家臣。 一個家臣大聲說道:“對,主公,你可知道,這一次王思明東征帶了多少人馬?” 李信志說道:“八十萬,我之前不是聽你們說了嗎?” “對!“那個家臣微笑起來,大聲說道,“我們江南總共也沒有八十萬人馬,這說明什麼,說明王思明這次東征,志在必得,他肯定是舉全國之力,這說明什麼,說明他後方空虛!我們可以趁虛而入。” 後方空虛? 李信志看着那個家臣,心中一動,眼前一亮,家臣說得沒錯,王思明這次東征,肯定是舉全國之力。 家臣摸了摸自己的鬍子,笑眯眯地說道:“主公,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不如我們趁此機會,入侵中原,只要攻下了長安城,讓王思明無家可歸,那麼,王思明短時間內想攻打江南,吞併江南也是不可能的!說不定因爲我們入侵中原,他擔心後方失守,會回過頭來保護長安,這樣他的東征就失敗了,只要他放棄了東征,那麼這種三足鼎立三國並存的局面,必定會長久地持續下去!” 李信志明白過來,原來家臣是希望他率軍攻打長安。 他的心思活絡起來,這個辦法可行,的確是自亂世求生存的一個好辦法。但是—— 也不知怎麼回事,他的內心,總是隱隱地覺得不太妥當。李信志仔細想了想,卻一時之間,想不出其中的原因。 他看着所有的家臣,對他們問道:“是你們所有人的意思嗎?” 家臣們跪在地上,異口同聲地說道:“是,請主公早做決定!”如果延誤戰機,可能江山不保了! 李信志沉默了,他隱隱地覺得不安,他本能地不想去攻打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