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章

作者:青色兔子
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最後的帝王青色兔子

  第六十九章

  帝師隕落,天下震動。

  以盧植的名望,他的辭世恐怕比從前少帝之死,影響還要大些。還活着的人得到消息,不論敵友,都爲盧植慨嘆,各有文字悼念記載。如舊友蔡邕、馬日磾等人,更各有哀痛,不必一一細述。

  而皇帝劉協要求各地納貢投誠的詔書,伴着盧植病故的消息一同傳入天下十三州。而幽州比之別處不同,公孫瓚已殺原州牧劉虞,徹底佔據了幽州,他不只收到了朝廷的消息,還收到了老師生前留給他的信。這樣的信,不只他一人收到了。

  劉備坐在下首,望着公孫瓚遞來的信,見上面“玄德親啓”四字確是老師盧植的筆跡,想到老師寫信時相隔萬里,如今他見信之時師生二人卻已經生死兩處,不禁心中悲嘆。

  公孫瓚見他發呆,將信丟在他跟前案上,自己撕開信封,掃視信上內容,哼了一聲,似是有些不忿,將那信擱了下來,道“老師也真是到死都記掛着叫我給朝廷效力。我前番聽從老師的話,與袁紹身邊的人暗中結盟,制衡劉虞等人。誰知袁紹反過來咬我一口,彼時大軍壓境,我發信往朝廷,朝廷又哪裏管我死活界橋一敗,我只能退回幽州來。”他原本兵力盛於袁紹,卻被袁紹以謀略設計,連敗兩場。而朝廷此前因長安城被圍,音訊不通,也沒有收到公孫瓚後來又發來的幾封請求支援的信。

  劉備靜聽着,慢慢動手拆信。

  劉備時年三十二歲,原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後裔,祖父曾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可惜父親早亡,家道中落,後來只能織蓆販履爲業。然而他年少時也曾跟隨同宗的兄長等人,與公孫瓚一同,拜在同郡出身的盧植門下做學生。劉備視公孫瓚如兄長,因原本任職的縣城爲盜賊所攻破,便攜帶認下的兩位弟弟關羽、張飛前來幽州投奔公孫瓚。

  公孫瓚已佔據幽州,收容一個昔日的同窗不算什麼。更何況公孫瓚正與袁紹對峙,勢均力敵;而劉備曾參與朝廷剿滅黃巾軍等戰事,頗有打仗的才能。公孫瓚便將劉備收下,給他兵馬,要他爲自己作戰,給他表奏了個別部司馬的職位。

  幽州天高皇帝遠,公孫瓚也不掩飾對朝廷的不滿與自矜驕狂之態。

  劉備身爲宗正之後,雖然聽不過,然而人在屋檐下,也不好深勸。他低頭慢慢看信,嘆道“若果如老師信中所說,陛下天資聰穎,有平亂世開盛世之能,使神器幽而復顯,便是天不絕我劉氏天下。”

  公孫瓚諷笑道“你我同窗,情如兄弟,這話我也不怕跟你說。就是陛下再如何聰穎,也不過一個十三歲的孩子。真叫他用兵,他是打得過袁紹,還是降得了袁術”他自己與袁紹對峙已有半年,深知其中艱難,自己年近不惑,掌兵半生,都尚且如此,更何況一個十三歲的孩子

  劉備一愣,道“卻也不能這麼說。陛下乃是天命所歸,正道正統”

  公孫瓚擺手道“如今亂世,禮壞樂崩。你看看身周,除了你認這個死理,還有誰在乎什麼天道正統你看袁紹袁術兄弟,原也是士族大家出身,如今哪個把皇帝放在眼裏”

  劉備心中不悅,面上不顯,只捏着老師遺信,頓了頓,嘆道“我們遠在幽州,不能親去祭拜老師。不如一同到江邊,面西而拜,對江撒一杯酒水。”

  公孫瓚雖然對朝廷不忿,惱恨老師愚忠,然而到底師生一場,且人死爲大,也就答應着,與劉備一同往江邊遙祭亡師。

  公孫瓚灑完水酒,便要返程。

  劉備道“兄長先去。我再與老師說兩句話。”

  公孫瓚知他素來如此,便拍拍他肩膀自去了。

  劉備獨立江邊,又將老師寫來的信自懷中摸出來看。

  關羽、張飛聽說大哥出了城,便相約尋來,就見劉備在江邊看信。

  當初涿郡蛾賊作亂,劉備組織了一支兵馬去剿滅蛾賊,與加入隊伍的關羽、張飛二人相識。三人頗爲投契,白天一同征戰,晚上睡在一處,情同兄弟。這些年來劉備東奔西走,關張二人始終追隨。

  關羽與張飛已聽說了盧植病故之事,走過來見了劉備看着信黯然神傷,卻也不好開口安慰。死生大事,語言的安慰原是蒼白無力的。

  關羽與張飛兩人陪着幹站了一會兒。

  關羽推推張飛。

  張飛便道“天都要黑了。大哥,咱們先喫飯吧。”

  劉備嘆了口氣,將老師的信遞給兩人看,道“真沒想到,皇帝竟然知曉我劉備。”

  張飛道“是大哥先生跟皇帝提起來的吧大哥的先生乃是帝師,大哥與皇帝也算同門了。那我和關二哥豈不是”

  關羽忙撞他肩膀。

  張飛便閉嘴看信,看了一眼又叫道“大哥先生的字,真絕了”他雖是武人,卻也粗通文墨。

  關羽無奈道“三弟”

  劉備擺手道“不必責他。我知他是想解我心中鬱結。”

  張飛咧嘴笑道“還是大哥懂我。”

  關羽也看了信,道“大哥,那咱們要去長安輔佐小皇帝嗎”

  劉備道“幽州至長安,迢迢千萬裏,中間多少亂兵割據,只咱們三人,如何過得去然而久居幽州,也不是辦法。我觀公孫兄長之志,恐不歸於大漢朝廷,與我已非同路人。只是如今咱們沒有自己的兵,也沒有辦法,只能先暫居此處,再慢慢圖謀。”

  關羽與張飛都答應着。

  是夜三人又一處睡下,劉備一時想起師恩深重至於泣下,一時想到皇帝竟然知曉自己便感五內俱焚,三人細論了半夜,從身邊親近之人辭世談到天下大勢,直到後半夜才都朦朧睡去。

  而正如公孫瓚所說,如今天下像劉備這樣始終把劉氏天下掛在嘴邊的人,軍閥中已然不多。袁紹與袁術兄弟二人,一在冀州,一在南陽郡,卻都沒把皇帝的詔書當回事兒,得知盧植之死,都鬆了口氣。袁紹與袁術屬於公然不承認長安朝廷的,他們的道理也很明白,原是董卓更立的新君,他們不認。

  而多數軍閥或地方實權派,卻都像徐州刺史部的陶謙一般。陶謙一面上表投誠,一面卻與自己轄區公然稱帝的闕宣稱兄道弟。在後世來看,這闕宣根本就是跳樑小醜一樣的人物,自己聚集了千人,便公然稱帝。

  但是這等亂世之中,誰敢斷言,這闕宣不會是下一個漢高祖劉邦呢

  所以陶謙一面上表朝廷歸順,一面又拉攏闕宣,是個老陰陽人了。

  而陶謙之所以兩面討好,也有他的情非得已。在他的北面,日益壯大的曹操勢力,以兗州爲根據地,越來越靠近徐州刺史部。而曹操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

  明面上看,曹操如今還是藉着袁紹的兵馬成事,乃是袁紹陣營的人。而陶謙卻是袁術陣營的人。袁紹與袁術雖然是親兄弟,卻水火不相容,屬於敵對陣營的。

  陶謙曾在西北帶過兵,又在徐州經營多年,並非無能之輩,早已十分警惕曹操的動向。

  同一時間,曹操正迅速派人往琅琊國接族人離開。琅琊國位於徐州刺史部最北面,乃是曹操夫人卞氏的老家。曹操的父親曹嵩帶着一家十幾人,避戰亂於此。一旦曹操與陶謙開戰,曹嵩等人便成了砧板上的肉。

  然而曹操到底晚了一步,除了早已接到甄誠的卞夫人與幾個孩子,在琅琊國的父親曹嵩與幾個弟弟妻妾,一個都沒能活着回來。

  因爲一個都沒能活着回來,所以曹操也始終不知事情真相。

  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與陶謙的一戰,已然勢在必行。

  長安未央殿中,劉協推開各地送上來的降表,看也未看,搖頭道“別看他們上降表歸順的時候積極,真叫他們派人服兵役、繳納田賦之時,這許多裏能有一兩個照行的便不錯了。倒是你父親兗州的文書遞上來了麼”

  曹昂侍立一旁,卻沒有迴應。

  劉協擡頭看他,又問了一遍。

  曹昂才悚然一驚,好似夢中驚醒一般,道“臣失儀”

  劉協皺眉凝視着他,道“你今日接的那封家書裏寫了什麼你自看了之後,便魂不守舍到如今。你不說,朕原也不欲問。可你這幅樣子,朕卻不得不問了。”

  曹昂愣了愣,沒想到自己以爲掩飾過去了,卻都落在陛下眼睛裏。他頓了頓,從懷中取出那封家書,雙手捧着放到御案之上。

  劉協看時,卻是曹操寫給曹昂的信,信中寫了曹氏於琅琊國的滅門慘案。曹操要與陶謙殊死一戰,已交待卞夫人帶領幾個年幼的孩子,若他沒有回來,就先去陳留郡投奔張邈。信中曹操又交待曹昂,若是他不幸戰死,要曹昂早日成家,若有餘力,照拂幾個弟弟。

  這封信裏,曹操沒有叮囑曹昂忠君愛國等事,看來真是一封家書,並非要藉着家書的名頭來寫給皇帝看的。

  劉協看完,道“你怎麼想”

  曹昂顯然很痛苦,卻還要壓抑自己,他伏地道“臣聽陛下安排。”若論家仇,曹昂恨不能即刻馳援父親。然而陶謙分明遞了歸順的文書,名義上來講乃是朝廷的大臣。況且長安城中,正在改編各處兵馬,曹昂與皇帝親近,也知呂布、王允之事,正是關鍵之時,他如何能夠擅離

  劉協便將那封家書壓在厚厚的奏摺之下,道“起來吧。”沒有說放曹昂離開的話,又道“今日你還是往呂布軍中去。”

  長安城中改編兵馬,如張繡、馬超等帶來的降兵,自然不能再給原來的將領帶,都打亂重編,按照一定的比例,或用作徭役,或編入皇甫嵩軍中,再按照新出的屯田制,分領田地農具。又將原本的守軍調給張繡、馬超等人。

  劉協本意要對呂布的兵馬也如此操作一番,但呂布堅決不同意。劉協原也沒打算呂布能同意,早已準備好退一步,便打着學習暫借的幌子,叫呂布將手下的親信如高順等人派往別軍,又叫曹昂與伏德往呂布軍中“學習”操練騎兵之法。時間緊迫,劉協要趕在呂布與王允的衝突爆發之前,最大限度將城中二十萬兵馬控制在自己手中。

  而曹昂是整個計劃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所以此時,劉協絕對不能放曹昂離開長安。

  是夜,劉協聽着曹昂輾轉反側之聲,道“睡不着”

  曹昂一驚,從窗下小榻上坐起身來,道“吵到陛下了臣去外面守着。”

  “不必。”劉協直勾勾望着牀帳頂,彷彿能穿透那牀帳與屋頂,望見漆黑夜空,“朕也睡不着。”

  曹昂道“要傳喚醫官麼”

  劉協卻忽然問道“呂布與王允,你說留哪一個好”

  曹昂一愣。

  劉協卻又轉了話題,彷彿方纔一語只是自問,“不讓你去徐州,怨朕麼”

  曹昂先是搖頭,繼而想起黑暗中皇帝看不到,便出聲道“不怨。”他頓了頓,又道“臣去了,也不能起死回生。”

  劉協默了一默,道“窗下涼,過來與朕同榻睡吧。”

  曹昂猶豫了一下,沒有推辭。

  “那夜出城會馬超,你曾說,要爲一柄有刃亦有柄的刀,供朕驅使。”

  “是。”

  “旁人是刀,子脩卻不必爲刀。”

  曹昂不知皇帝何意,只靜默聽着。

  “子脩溫潤而澤,實乃良玉。”

  “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劉協低聲嘆道“子脩不可離開朕。”

  曹昂動容。

  作者有話要說感謝在2020051309:47:342020051410:58:13期間爲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青青翠微、銅宸申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反正我叫什麼都可以27瓶;不才在下20瓶;錦砌海棠秋10瓶;浮雲散雪6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