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佛面來歷
“素描前三的作品是……第三名楊天策,225分。”
評委展示了那副“夜半鐘聲到客船”的作品,並點評其“格局開闊、視野精準、人物造型得體”。
並告訴同學們,如果遇到這種題目,“有創意比沒創意好”,“可以準備一些創意”,“至少比起那種一個寺廟三個人物排排站的作品,起步分就會較高”。
“第二名申成炫,240分。”
近乎滿分的模擬成績一出,頓時吸引了所有人目光,而當他們看到作品的時候,也要嘆一句實至名歸。
這副素描作品那冷峻寫實的筆風,層層遞進的人物關係,都讓人很難置信那是出自一個高考生之筆,說是成名畫家手稿也不爲過。
所有人都望向那幾個韓國考生。
這幾個韓國考生臉上不見興奮,只是懷疑與詫異。
他們認定,集合五人之力參加考試的申成炫,肯定應該是第一的,但現在是第二,難道……?
“第一名肖訥,245分。”
240往上,就算是滿分了,但因爲世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作品,所以歷年來,真正滿分作品極少極少,因爲滿分意味着你的作品已超出評審規則,達到無暇地步,這要其真實水準,要超過滿分纔行,所以會被稱爲“狀元”。
每年高考文理科都有很多“狀元”,但要很多年藝考纔會出現一個“狀元”。
“不可能!”申成炫當即站起,“他怎麼可能比我分數高!”
申成炫的憤懣,遠不止因爲一場考試那麼簡單,他也不止是一個人在戰鬥,集五人之力,“技藝”水平已突破普通人類上限,還比不過肖訥,怎麼可能!
評委們卻沒理他,只是開始展示肖訥的作品。
看到這幅作品,在場的考生和家長便一起深吸了口氣,心中難免感慨“不愧是他”,那個別人家孩子。
意境不必說,甚至還有禪意,每個細節都帶着豐富內涵,是那種畫出來你覺得好,認爲自己也能畫,但如果單獨命題,讓你畫出同等級的創意,你又會滿眼抓瞎的牛逼。
“取巧之作,連個正臉都沒有!”申成炫不滿了,“這也能評245分?你們這些評委什麼水準?”
“對啊!沒正臉,怎麼可能評這麼高的分?”一些家長也質疑,他們對考試規則也清楚,該有的部分,竟然沒了,怎麼能評這麼高的分?
評得不好,就會受質疑。
所以評委得解釋。
任新平指着畫中的半張佛面說:“這張畫不是沒有臉部呈現,大家注意這半張佛臉,它就是畫中的臉,取材自永寧寺木塔殘佛面。”
哦……那是啥?大多數人聽了這種講解,都是一臉蒙逼。
“永寧寺木塔建成在北魏時期,北魏幾乎所有皇帝都篤信佛教,利用佛教維護國家統治,爲此大興土木鑄造佛像,今山西大同中國石刻藝術寶庫雲岡石窟便興建於那一時期。”
任新平一講知識,便講得多了,像是在大學上課,下面也聽得尤其認真。
“洛陽博物館藏着一件永寧寺木塔出土的佛面,它是泥土塑造,造型脆弱,不幸在火災中損毀,只剩下半個佛面,彩繪亦是盡失,但其脣角微笑依舊慈悲,並且經大火陶化後,質地更加堅韌,由此便能在時間長河以永恆笑顏面對芸芸衆生。”
“大家注意它的笑,當時的匠刻藝人將自身對於佛教的崇信與景仰融入一刀一鑿之中,再過千百年去看,依然能夠看到他們虔誠,這就是魏晉時期中國藝術的巔峯之作,也是中國雕塑藝術的一個不可逾越的藝術高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