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屬於華夏的學問
好好研究,不要操心外面的事情。
陳景恪先是粗略了讀了一遍,大體的瞭解他這套思想體系的情況。
結果可以說有喜有憂。
喜的是,這確實是唯物思想,也確實是以華夏思想爲根基推理出來的。
是地地道道的華夏味兒。
但缺點也很多,陳景恪認爲最大的缺點是獨立性太差。
想要學習這一套學說,就必須先了解百家思想。
陳景恪自己讀,好多地方都一知半解,更遑論是沒有華夏文化功底的人了。
准入門檻太高,在推廣方面就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陳景恪將這一點記了下來,等方孝孺回來和他商量一下,降低准入門檻。
至少能夠讓普通人無障礙的學習。
真正想喫哲學這碗飯的人,再來深入研究華夏文化。
接着他就從頭再次研讀,這次速度就很慢了,逐字逐句的研究。
還將諸子百家的典籍搬過來,兩廂對照着看。
此時他無比懷念搜索引擎,想找啥輸入關鍵詞就可以了。
現在還要手動去翻書。
知道是哪一本書裏的內容還好,有些知識點很冷僻要翻找許久。
大量時間被浪費在了翻書上。
不過這麼做也有好處,翻書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
通過翻書,讓他對百家思想有了更全面的瞭解。
他不只是單純去學習方孝孺的唯物學,同時還會回憶前世學過的相關知識。
雖然他不是研究哲學的,但只要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多多少少都會學到一些相關知識。
這些知識在前世很大衆化,在這個時代那就是領先的。
將其中和方孝孺思想相關的部分,作爲讀書感悟寫在夾縫裏。
有些觀點和方學相似,有些則是相悖。
但不論是相似還是相悖,都能提供一個參考,幫助方學更快的完善。
時間過的很快,眨眼就是半個月。
這天陳景恪整埋頭研究,有僕人來報,方孝孺來訪。
方孝孺?
陳景恪從書堆裏擡起頭,眼神有些茫然。
頓了一下才清醒過來。
方孝孺?
你踏釀的終於回來了。
他噌的站起身:“快帶我去迎接。”
那僕人看着衣服皺巴巴、頭髮也亂糟糟的他,提醒道:
“您要不要整理……”
話還沒說完,陳景恪已經走遠,壓根就沒聽到。
他無奈之下,只能小跑着跟了過去。
陳景恪一路來到大門外,遠遠就看到那道熟悉的身影:
“哈哈……希直兄,你終於捨得回來了。”
方孝孺看着他邋遢的樣子,非但沒有覺得被輕視,反而很是感動。
他已經聽說陳景恪閉關在研究自己的書。
現在肯定是聽說自己回來,連儀表都沒有來得及收拾,就出來迎接了。
“哈哈……我景恪,真是想煞爲兄也。”
“這話伱還是留着對嫂夫人說吧。”陳景恪走到他身邊,上下打量着說道:
“滿面紅光,一看就是春風得意啊。”
方孝孺笑道:“誒,不盡然。景恪你不修邊幅,不也一樣春風得意嗎。”
陳景恪看了一下自己的衣服,這才察覺到出來的太着急,就說道:
“那也是你的責任啊,這麼多年都沒回來。”
一旁的葉雲流非常的羨慕,這纔是知己啊。
兩人說笑了兩句,方孝孺指着他說道:
“景恪可還記得他?我那弟子葉雲流,你們之前還有過過節呢。”
葉雲流上前一步鄭重行禮道:“之前多有得罪,還請陳伴讀原諒。”
陳景恪說道:“過去的事情了,還提他做甚。”
“希直兄經常在信裏提到你,言是難得的人才。”
“好生跟隨他學習,莫要讓希直兄和九泉下的葉老先生失望。”
之前的恩怨如此輕易就揭過,葉雲流心下鬆了口氣的同時,也更是爲陳景恪的心胸感到敬佩:
“謝陳伴讀鼓勵,我一定好好跟隨老師學習。”
之後陳景恪就直接邀請方孝孺去了書房,不過並沒有直接討論學問,而是問起了解縉的事情。
方孝孺就將所見所聞講了一遍,並說道:
“解縉紳學問深厚,務實而不迂腐,目前看來確爲大才。”
陳景恪點點頭,說道:“他對新學問有何看法?”
方孝孺讚道:“這就是我說他務實的另外一個原因,他眼中沒有新學舊學之分,只有優秀的學說。”
陳景恪很是驚訝,要知道解縉從小飽讀四書五經。
這種情況下,竟然沒有被舊學所束縛,實在難得。
不過想想也對,前世他可是主持編纂了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又怎麼可能是那種被固有學問束縛住的人。
想到這裏,他頷首說道:“將他調回來容易,只是你準備讓他去哪個衙門?”
方孝孺說道:“自然是回翰林院,他的能力就應該去鑽研學問,治理國家大材小用了。”
陳景恪失笑道:“你這麼說,他會同意嗎?”
方孝孺笑道:“這可由不得他,有你陳伴讀在,想讓他老老實實做學問還不容易。”
陳景恪無奈的道:“你還真是……算了,先將他弄回來吧,別的事情以後再說。”
其實陳景恪心裏已經有了決定。
編寫一部百科全書,這個想法最早源於朱元璋,只是他沒機會去做。
朱棣靖難之後,就把這事兒給拾了起來。
最後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這輩子朱老四是沒機會當皇帝了,但這部書還是有必要編的。
《建章大典》這個名字也不錯,不是嗎。
一事不煩二主,先讓解縉在翰林院學習幾年,到時候再讓他出馬。
倒不是非他不可,而是編寫一部百科全書成本太高。
眼下朝廷財政實在不富裕,只能過幾年再說。
到時候解縉差不多也成長起來了,正好將此事交給他。
不過這都是未來的事情了,陳景恪也沒有告訴方孝孺。
兩人又談了一會兒解縉的情況,就將話題轉向了唯物學。
陳景恪也沒有拐彎抹角,直接說了學習門檻的問題,希望他們做出改善。
方孝孺對此自然沒有意見:“若非景恪提醒,我還未注意到此點。”
“難怪年輕人不論天賦如何,學習唯物學都非常難以入門,原來問題出在了這裏。”
“好,下一步我工作的方向就是,降低此書的門檻。”
見他同意自己的提議,陳景恪也沒有再多說什麼,而是拿出了自己的讀書筆記:
“這是我的一些想法,你來給點評一下。”
:https://www.zibq.cc。:https://m.zibq.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