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爲高力士“獻寶”

作者:落葉凋謝
當李瑄走出興慶宮的時候,已經是下午日昳時分。

  高力士親自將李瑄送出宮禁,一路上,李瑄畢恭畢敬,虛心求教。

  “七郎雖年少,卻有成人之美的智慧,左相在這當面都比不上七郎。”

  行走半路,高力士對李瑄高情商誇讚。

  李瑄與李隆基討論的時候,高力士伴隨左右。

  上一個能如此博取李隆基歡心的,是李林甫。

  但李瑄不僅有才華,有勇武,還見多識廣。

  再加上宗室的身份,必定會讓李隆基喜愛。

  “高翁謬讚,我怎麼可以與父親大人相提並論呢!在我心中,高翁的賢明,古今未有也,必定名垂青史。”

  李瑄依然在發揮他的特長。

  “在文人士大夫眼中,我就是一宦官,他們尊重我,是因爲皇帝信任我。等我化爲塵土,誰又會去歌頌呢?”

  高力士一向冷靜,自少年時期,他就能做到榮辱不驚。

  這也使太子稱呼高力士爲“二兄”,諸王公主皆稱“阿翁”,駙馬們稱“爺”。

  特別是那個能打的宦官楊思勖死後,高力士的權勢達到頂峯,李隆基經常說:“力士當上,我寢乃安。”

  只有高力士在值班,李隆基才能睡好覺。

  古今哪個宦官有這份殊榮?

  但高力士心中也有顧慮,以前聖人能聽進去勸,知錯能改。

  但自最後一次從東都洛陽歸來後,高力士看着李隆基對勸諫者大發雷霆,處死犯顏直諫的大臣。

  他也不敢說不順耳的話了。

  “高翁,蔡倫何以名垂青史?受歷代士大夫敬重?”

  李瑄明白一味奉承,終會遭到厭惡。他必然要幫助高力士做些什麼。

  當初信安王李禕在外領兵的時候,宰相宇文融嫉妒李禕的功勳,對其進行污衊。

  但機智的李禕通過高力士,將奏摺遞給李隆基。

  李隆基看後,直接將宇文融罷相,趕到汝州當刺史。

  而高力士屬於明哲保身做到極致的人。他善於隨機應變,觀察形勢氣候,即便是最親近喜愛之人,如果忤逆聖顏,面臨傾覆敗亡皆不予救助。

  李瑄需要與高力士加深關係,建立利益。

  因爲高力士還是知恩圖報的人,曾經高力士因小過被武則天趕出皇宮,無家可歸之際,武三思府上的宦官高延福將其收養,所以他一直感念恩情,對武三思後人照顧有加。

  “文人所用之紙,皆出蔡侯。怎麼會不感念他。”

  高力士不明白李瑄的意思,思索後,向李瑄回答。

  “如果天下寒士,所讀書籍,皆因高翁。誰又會不感激高翁?”

  李瑄緩緩向高力士說道。

  “七郎說笑。”

  高力士搖頭,只當李瑄說趣事。

  “高翁可知雕版印刷?”

  李瑄正色地問高力士。

  雕版印刷術起於唐初,但直到如今,並未普及,書籍還是以手抄爲主,效率極低。

  自李隆基執政起,一次次要求大唐所有鄉並置鄉學。

  到開元二十六年,更是敕令“裏別各置一學”。

  但想要將學院置於裏,困難重重,其中書籍的獲取,更是難上加難。

  雖然盛唐學風很盛,“垂髫之倪,皆知禮讓”,軍中也多有識文斷字者,但遠遠未達到所有良家子可以上學的程度。

  當今盛唐的雕版印刷只存在於長安、洛陽,還是以印刷佛經爲主。

  “自是知曉。但雕版想印紙成冊,需雕刻幾十,乃至上百塊木板,還要技藝精湛的匠人,耗時耗力。常有雕版在雕刻中損壞,前功盡棄。”

  高力士搖頭說道。

  在二十年前,李隆基親自御注《孝經》,並要求每家每戶都收藏一本。

  當時高力士監督《孝經》的雕版,費多大力氣,他最清楚。

  “若設立官吏,花費十年時間去培養匠人,書籍成冊,絕非難事。”

  雕版印刷是必然要登上歷史的舞臺。

  這是大勢所趨。

  “聖人雖重視讀書人。但天下書籍如南山的松樹一樣多,總不能是本書,就雕刻幾套雕版?”

  高力士還是微微搖頭。

  四書五經即便刻數百套雕版都無所謂,可以下發至郡縣。

  但一套新的雕版誕生,需要重新考驗匠人的手藝。

  “我想出一種新的印刷方法,高翁只要將新的印刷術弄出來,您就是如蔡倫一樣的賢人。”

  李瑄吊到高力士胃口,趁機說出自己的目的。

  活字印刷術!

  年歲已高的高力士,不是無慾無求的人,他也在乎身後事,和自己的名聲。

  而名垂青史,將美名流於世,是高力士最大願望。

  李瑄要借高力士之手,將活字印刷術和雕版印刷術普及。

  只印刷幾種書,活字印刷效率比不上雕版印刷。

  如果印刷成百上千種書,活字印刷的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不僅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還可以提高印刷的速度和效率。

  。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