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 8 章
薛母有兩個嫡親兄弟,王家大老爺王子朔沒有出仕,襲了縣伯的爵位,如今在金陵照管家族。他膝下有一子一女,兒子王仁,女兒便是王熙鳳。
三老爺王子騰精明強幹,仕途順遂,而今官至京營節度使,負責京畿軍政,乃從一品的高官。
這裏說的舅舅便是王子騰,薛虯沒有再反對。王子騰對王夫人比對薛母親近些,但也是他們的親舅舅,又位高權重,沒有賈家那麼多顧慮,想必不介意推寶釵一把。
他道:“雖說要進京,也不必着急。一來很快便是覈算例銀的日子,兒子頭一年接管家事,少不得親自上京一趟,母親和妹妹與我同行也不遲。二來,姨媽雖然盛情相邀,但咱們到底不是賈家的正經親戚,萬沒有一家子住到別人家裏的道理。咱們家在京城有宅院,兒子先遣人去修整佈置,一二月的功夫也足夠了。屆時住在自己家裏,出入往來都便宜,若母親思念姨媽和舅舅,常來常往也是一樣的。”
說到覈算例銀,這原是皇商差事的一部分。
皇商之所以被稱爲皇商,是因爲領着朝廷的銀子替朝廷辦事,但同樣是給朝廷辦事,裏頭也有極大區別,大體上能分成兩種。
一種由內府主理的,將內庫——也就是皇傢俬庫的銀錢借給商戶做買賣,商戶每年交一定利銀給內庫,爲的是增加內庫收入。這便是所謂的“領內府帑銀行商”,因爲領的是皇家的錢,民間也稱之爲皇商。
另外一種則是戶部主理,商戶從戶部領錢,替戶部採辦貨物,稱爲“戶部掛名行商”,也有人稱之爲官商。
看起來後者比前者更自在,實則不然。因爲皇商只有深得皇室信任之人才能做,且政令上多有扶持,商戶往往可以攫取更多利潤,故而遠比戶部掛名行商更喫香。薛家能躋身皇商之列,還是先祖曾爲紫薇舍人,深受當時皇帝信任的緣故。
不過皇商也不是好當的,內府帑銀的利率非常高,最高可達六成,如果還不上,就可能被除去皇商資格。原書中薛家一開始是“領內府帑銀行商”,後來再提起便只剩“戶部掛名行商”,大約便是還不上例銀被除名了。
對皇商來說,每年的核算例銀是正事,也是大事。
薛母聽薛虯說的有理,沒多想就應下了,叫丫頭取來筆墨,親自給王夫人寫了封信,回絕了去賈家小住的邀請。
待寫完信,晚飯也擺好了,薛母坐在上首,薛虯與寶釵分坐兩側,見其中兩道菜是薛蟠愛喫的,又十分清淡,薛虯便道:“蟠兒只怕還沒用飯,把這兩樣給他送去吧。”
薛母果然很高興,連忙叫丫頭拿食盒裝了,又額外添了幾道,一併送到碧梧院去,顯然很喜歡這“兄友弟恭”的場面。
用完晚飯,回到自己院中,薛虯命人將薛母的信送出去,又吩咐:“到了京都不必急着回來,和那邊的人查一查賈家的情況。”
長瑞:“大爺覺得賈家有所圖謀?”
“賈家是否有圖謀不好說,但我那姨媽必定別有居心。”薛虯不像薛母對王夫人有濾鏡,這麼多年王夫人待他們一直淡淡,突然便思念妹妹到了邀請妹妹一家千里迢迢上京的地步,怎麼看都不正常。
至於她圖的是什麼,也不是很難猜。看原著中兩家牽扯最深的是什麼便知道了,一是薛家的錢財,二便是寶釵。
要錢也就罷了,若打寶釵的主意,薛虯絕不會答應。
賈寶玉好與不好他不評價,但配寶釵?不成!
他妹妹千好萬好,自然會有欣賞她、愛護她的好男兒,何苦要一個並不喜歡她的男人?更何況以寶釵的性子,也很難真正喜歡賈寶玉,原著裏大約也是無奈之下的無奈之舉罷了。
送走送信之人,薛虯閉着眼睛靠在椅背上,思索薛家未來要走的路。
按照他原本的計劃,應該先穩定薛家,確保在賈家和王家出事時不被牽連覆滅,之後再慢慢圖謀發展。但寶釵要選秀,這個法子便不成了,他得快速積累勢力,好給寶釵撐腰。
但以薛家如今的地位,想要短時間內和宮裏搭上話尚且不易,更不用說給寶釵做倚仗。
指望別人?
賈家自身難保,王子騰看似風光,可是他的另一個外甥女元春進宮多年還是小小女官,可見他在宮裏並沒有多少能量。
更何況原著裏王子騰死得很早,不知是意外還是陰謀,若是意外,小心防範也就罷了,若他摻和到了什麼要命的事情裏頭,那真是防不勝防。
還是得自己立起來纔好。
機會也不是沒有——
薛虯看向京都的方向,皇帝御宇數十年,而今已垂垂老矣。太子早立,然而近年來行事荒唐,與皇父矛盾頻發,一度有廢黜之議。皇子們蠢蠢欲動,百官也各有歸附,朝堂上早就暗潮洶涌。
對投機者來說,這是一個機會,一旦押注成功,便能青雲直上。
想要入局並不容易,但薛家不是毫無資本——他們有錢!
有錢能使鬼推磨,皇子也不能免俗,眼下需要考慮的是,他要投入哪個皇子門下。
皇帝膝下皇子不少,但成年的只有六個。
太子乃中宮皇后所出,既嫡且長,幼時便被封爲太子。皇帝與皇后少年結髮,感情甚篤,太子又是他二十四歲倍感壓力時出生的第一個皇子,自然頗爲看重。皇后去世後,皇帝更是將一腔思念託付在兒子身上,十分寵愛。
二皇子與太子僅相差半歲,乃貴妃崔氏所出。崔氏出身著姓望族,家族子弟衆多,在朝堂上能量不小。二皇子頗有才幹,又有崔氏作爲臂助,氣焰極盛,多年來與太子針鋒相對,劍指儲君之位。
這兩位都是爭儲熱門選手,身邊英才環繞,願意爲他們效力的家族多不勝數,想要在他們身邊出頭實在太難。且薛虯並不好看這兩位,所以不納入考慮。
三皇子早逝不提。
四皇子乃寵妃所出,外家家世不高,他本人低調內斂、各項才能均不拔尖,在皇子中存在感不高。但薛虯研究過,但凡交到四皇子手裏的差事,每一樁都完成得極爲出色,可見他並非沒有能力,也不是沒有野心,只是收斂了鋒芒罷了。
五皇子和七皇子乃甄貴妃所出,甄貴妃在後宮風頭無兩,兩位皇子也聰明伶俐,很得皇帝喜愛,很難說會不會後來者居上。
六皇子體弱多病,一年中有一半時間都下不了牀,肯定是坐不了皇位的。
剩下的幾位皇子年紀還小,而皇帝已過耳順之年,人活七十古來稀,他們幾乎沒有成長起來,和前面幾位兄長競爭的機會。
這樣算來,合適的人選只有四皇子、五皇子和七皇子。
薛虯更看好四皇子,此人隱忍有謀算,且精幹務實,很有夢裏清朝某位皇帝的品格,巧合的是,他們還都行四。至於五皇子和七皇子……原著裏甄家可是被抄家了的,可見此二人並沒有成功登頂。
但是要如何接近四皇子,並且取得他的信任呢?
若薛虯沒猜錯,賈家和王家也摻和到了奪嫡之中,王家支持的應該是二皇子,賈家則很可能壓了兩注寶,分別是太子和五皇子,薛家與這兩家互爲姻親,換成他是四皇子,也很難信任薛家啊!
薛虯手指在桌子上輕點,爲今之計,便是趁進京覈算例銀的機會,想辦法先與四皇子搭上關係,然後再慢慢圖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