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一章 曲轅犁

作者:南宮我夢
正月二日,一早,李孟羲出門去巡營,他到了南城牆之上,往外一看,所看到的不出所料,祭臺那裏仍有大量的人在祭祀,看樣子是從昨夜到現在,祭祀就沒停過。

  李孟羲不由皺眉,他尋思,柴火燒了一夜,得多廢柴啊。

  想了想,決定不能任其自爲,古代百姓多過於迷信,要是不管,民夫和軍衆們估計得把所有柴都拿出來祭祀用掉了,祭祀而已,走個過場就行,用的了大肆鋪張浪費。

  朝身後看,李孟羲叫過傳令兵,他令傳令兵出城傳令,令今日之後,不得再行祭祀,一切祭祀到明日爲終。

  傳令兵領命出城去了。

  之後,李孟羲回城主府,和關羽說起祭臺的事。

  李孟羲覺着祭祀結束了,索性把祭臺拆了,省的民夫們不停勁的天天祭祀,太費柴火。

  正放糧煮粥的關羽頓了一下,關羽猶豫了下,看過來道,“搭祭臺不易,要不,再留上幾日?

  待元宵,待之後春耕之時,祭臺仍有大用。”

  實在是李孟羲搭的祭臺太好了,弄的太漂亮了,明明是個臨時祭臺,卻比關羽二十多年所見到的所有祭臺都輝煌大氣,因而關羽就不很捨得拆了。

  關羽隨口提了元宵還有春耕祭土,李孟羲好奇問,元宵佳節,正月月正圓時,會喫些什麼?

  關羽想了想答,“酒,肉。”

  “額,沒了?”李孟羲愕然。

  “要喝粥喫餅,也可。”關羽又答。

  “就不喫湯圓嗎?”李孟羲疑惑。

  關羽果然接着問,這何爲湯圓。

  李孟羲便說,湯圓乃彷圓月之形,用白糯米粉,做成圓球狀,內填以黑芝麻湖,或是甜豆沙,然後元宵夜喫上一碗,以爲渡節食趣。

  關羽一聽便明白,這又是一個好喫的喫食,就如糖醋魚一般。

  旁邊,在堆盒子玩的小磚立刻跑過來問追問,“哥哥,湯圓好喫嗎?,”

  “好喫吧。”李孟羲答,“只是糯米不好找,豆沙不好做,黑芝麻也不好找。還有,若不用糯米粉,只用尋常麪粉,麪粉不經煮,煮不久就爛了,而湯圓餡料得經久煮才能熟,煮不夠時候,半生不熟。

  所以,”李孟羲摸了弟弟的小腦袋,他安慰,“湯圓做不了奧,待有時間再做吧。”

  “奧!”弟弟很懂事的點了點頭。“那哥哥,咱們有時間了再做。”然後小磚又去玩去了。

  關羽說的春耕祭土,李孟羲隱約記得,好像春耕的確也是大祭,連皇帝都得扶犁下地參與祭祀。

  說到了犁地,李孟羲突然想起了一件重事,他問關羽,而今大漢,土地年可產糧多少,一人耕耘多少畝地,才能喫的飽飯。

  關羽想了想答,“若是風調雨順,一畝地,大抵可得粟三到四石。”

  “至於多少斤糧,才能終年飽食,”關羽略做思索,“得九、十石,或能飽腹。”

  李孟羲略算了一下,“一人年耗糧食在十石左右,而畝產才三四石,也就是,年景好時,一人需耕田三、四畝,才方能裹腹度日。”

  關羽點了點頭,“正是如此。”

  李孟羲不由朝屋子外看了一眼,雖說最近幾日,雪停了,但是依然寒冷,而且清楚記得,漢末乃是又一個小冰河期,在東漢末年,光照不足,溫度不足,自然災害頻發乃是常態。

  單單一個“年景好時”,就是此年及未來數年十數年所盼都盼不到的奢望。

  有考慮到田地減產乃是必然,李孟羲想了想,好年景三四畝能飽食的話,那如今可以直接人均分五畝,這樣,產出雖有下降,但人均得糧依然夠活。

  李孟羲計算好的便將分田數目告知關羽,他道,“待春來雪化分田屯田之時,可以人均分田地五畝,如此,人人可足食也。”

  關羽皺眉看了李孟羲一眼,“不妥。”

  李孟羲愣了下,“爲何?”

  “只五畝,不夠。”關羽說到,不待李孟羲再問,關羽打量了李孟羲一番,然後突然笑問,“羲兒,你是沒種過地吧?”

  “……沒。”李孟羲露出尷尬,他忙問,“是某漏算了哪裏嗎?”

  關羽想起來了,自家軍師幼時便跟異人往山裏求學,農桑之事,不熟也對。

  明明是李孟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結果關羽看來,反還覺得李孟羲果然是世外來人,超凡脫俗。

  關羽將耕作的要點一一講來,關羽道,“羲兒你只分五畝地,五畝地種糧是夠吃了,然,不能可着五畝地連年種,得輪耕,好地兩年一輪,差地得休耕三年之久……”

  關羽這麼一說,李孟羲恍然大悟,輪耕啊!忘了這一茬了。

  古代土地肥力貧乏,又沒有足夠的肥料,便只能是耕一年休兩年的輪作模式。

  所以,雖是五畝地產出的糧就足夠一人口糧,但是,人均得十五畝地才能保證年年有五畝可耕之地。

  想到這裏,李孟羲明白了爲何古代,“五口之家,治百畝之田。”,以前還覺得,區區五口人得種一百畝地,種的過來嗎?糧食畝產得有多低才得種一百畝才能活?

  現在明白了,五口之家,人均土地二十畝,若三年輪耕,一年人均所種土地爲六畝,此數目雖不少,但人力可達。

  同樣,人均年耕種面積六七畝,六七畝地產糧養一個人,這才恰當,而不是得二十畝地真的才能養的起一個人。

  關於輪耕,李孟羲皺眉想了半天,他實在記不清了,好像在後世,諸如明清,少有輪耕一說,此是因爲人口暴增土地承受能力達到極限,所以被迫連年耕種以榨盡地力的不得已之舉,還是,耕作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因而不需要休地也能保持土壤肥力?

  保持土壤肥力,重要的技術毫無疑問,乃是肥料技術,想來,自古農肥大抵用的都是人畜糞尿而已。

  李孟羲帶着疑惑的問關羽道,“關將軍,我大漢可有堆肥術,施肥之前漚制腐熟?”

  “當然!”關羽看了李孟羲,“肥若不漚強施下地,可是要燒了苗根的。”

  大漢原來已有成熟的漚肥技術。

  關於農肥的關鍵技術,李孟羲就知道堆肥漚制這一點,別的就不知道了。

  既然漢已有漚肥技術,那說明明清時保持地力的原因並不在肥料漚制技術,而在其他。

  可,既然不是肥料本身的問題,會是什麼?難道是施肥的技術?是施肥的時間和頻率變得更科學更高效了?難道是這樣?

  李孟羲茫然,他有很大的把握確定,明清時期必然比漢時更懂得如何保持地力,而保持地力的關鍵就在農肥,同時,明清漚制肥料的技術跟漢時漚肥技術沒太大區別。

  那麼,有關肥力卻又和肥料本身無關,想來想去,還就是施肥的技術的改進這個可能最大。

  這大抵是對作物認知的提高,大概是後來的古人更清楚的意識到什麼時節施肥作物長到什麼程度開始施肥能讓肥料發揮更大的作用,從而以有限的肥料,發揮了更大的效力。

  李孟羲猜測,漢末的施肥技術有待改進,這是地力保持和連年耕作的關鍵。

  而施肥技術該如何改進,李孟羲想到依然用測試的方法,找個地兒去種塊田,然後天地分成百八十個小塊,然後糧食同時種下,同樣的澆水,同樣的除草,然後只在施肥時間做出改變。

  第一塊田,撒種前一個月施肥,第二塊田,撒種前二十九天施肥,第三塊田,二十八田,第四塊,二十七天……

  然後,所有地塊都施同樣多少的肥,但施肥時間點截然不同,到最後,看到底哪塊田的莊稼仗勢最好,百八十塊田一對比,不就對比出了最佳的施肥點。

  到底是發芽時施肥,還是灌漿時施肥,還是長葉時施肥,一試便知。

  想明白了之後,李孟羲暫把此事放下。

  他又好奇的再次問向關羽,問道,“關將軍,這耕作之中,到底何事最爲關鍵最繁重最爲累人?”

  關羽撫須沉吟片刻,說到,“若說關鍵,耕除種收,一事不可缺。

  若論最是關鍵,最是勞累繁重,當屬耕地。”

  想到李孟羲不通農桑,關羽便給李孟羲認真講解起來,“羲兒你是不曉得,要是撒種也還好,撒種雖趕農時,卻不怎累人,除草也好,除草不趕趁時節,早兩日晚兩日,都成,除草也不累人。

  可唯獨耕地,一要緊追時節,二又累人。

  殷實人家,縱是有個兩頭耕牛,累死累活忙碌幾天才能將幾十畝地耕出來,每每至此時,耕牛幾乎累癱。

  而要是沒牛的人家,就更難了,沒牛耕地,農時又須臾耽誤不得,能怎樣?只能是窮苦人家十來戶商量着大人娃娃一人一根繩十幾人曳着犁當牛使,勉強可耕。又或是,乾脆不用犁,一人拿把鋤頭,一鋤頭一鋤頭用力深刨,刨起一撅硬土,再夯十幾鋤頭將土打碎,復又奮力舉鋤再起,此中勞累,辛酸無比,唉。”

  說到百姓辛勞處,關羽感慨無比,“羲兒你是不知,鋤地任地勞累,揮開膀子幹,累的骨頭散架,一日也鋤不得一畝,可不幹怎地?耕田誤了,撒種也便誤了,一步誤,便步步誤,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呢。”

  李孟羲點了點頭,“原來如此,耕地原來是農作中最關鍵也是最繁重的一環,難怪,犁具改革,影響重大……”李孟羲目光閃動着。

  關羽看了過來,關羽笑道,“羲兒你多有智慧,可妨多想想法子,以減省百姓之苦……”

  關羽一句話未說完,李孟羲點頭,一臉平靜到,“某正有此意。恰耕田爲農事最繁重勞作,某恰有一神物,能使耕作一項輕省十倍不止。”

  李孟羲說的一臉平靜,關羽則是一臉愕然,剛是隨口一說,隨口說讓李孟羲想想法子也好減省百姓勞苦,關羽也知,李孟羲不通農桑,農事非其所長,結果,李孟羲直接就說,有一神物,可讓耕作輕省十倍不止。

  神物,輕省十倍……

  關羽瞬間瞪大着眼睛看着李孟羲,關羽知,李孟羲絕不是誇誇其談之人,他說是神物,那便必一定是了不得的重氣。

  “羲兒,當真?當真有此神物,可輕省十倍之功?”關羽壓着語氣,小心翼翼的問。

  正回想着曲轅犁構造的李孟羲回過神來,他看向關羽,點了點頭,“嗯,當真如此,此物,爲曲轅犁。”

  “話說我大漢耕犁,乃是直犁吧?

  直犁費力,而曲轅犁省力且輕便……”

  說到此處,李孟羲起身道,對關羽道,“走,關將軍,我們去找犁具試試。”

  關羽立刻起身跟隨。

  ——

  出了城主府,李孟羲想去找一具漢時的直犁看看,然後再去做曲轅犁,可如今軍中,物資亂七八糟的,能找到犁嗎?

  關羽說有,說是之前入駐鉅鹿城之時,滿城蒐集,找到了一些犁,特意找地兒放着。

  關羽帶着李孟羲去了城中糧倉所在,空蕩蕩的糧倉裏,角落裏堆着一堆犁具。

  走到犁具旁,關羽指着道,“此便是耕犁。”

  然後,關羽叫來士卒幾人,把諾大的一具犁扛走了。

  直犁還未經使用,李孟羲便先見識到了此種犁的笨重,犁大的跟個牀一樣,沉的關羽都不想擡,也不好擡,只能讓士卒們擡着出去。

  再回想一下後世農村單人扛着可走的曲轅犁,李孟羲訝然。

  出了倉庫,關羽立找來健壯耕牛兩頭,然後拿着繩索,牽着牛,帶着犁具出城去了。

  到城外,隨便找了一處空地,關羽讓士卒們套上犁,原地耕上兩圈。

  士卒們忙碌着,李孟羲饒有趣味的看着。

  他看到,古早的直犁,結構簡單,大致爲一個巨大的T形,上邊的長長的一個橫槓,兩頭綁着繩索,繩索栓到牛脖子上,t形下邊的豎槓,是一根木棍,木棍下邊一個金屬犁頭,犁頭兩邊不知爲何有兩個短棍,很是違和。

  當犁具套好開始耕的時候,李孟羲立刻明白了犁首兩邊的短棍是幹嘛的了。

  他看到兩個士卒踩到了犁首上,一邊踩一個人站了上去,一看就明白了,這是爲了增重,把犁往土裏壓進去。

  之後,開耕,前邊有兩個士卒牽着兩頭牛走,牛曳着犁具緩緩向前,在向前的拉力和向下的兩個成年人的壓力作用下,鐵質的犁首被壓進了地裏,隨着耕牛的拉動,堅硬的地面上,一道土溝漸漸犁了出來。

  如此耕犁,犁具沉重巨大移動不便製作也耗費工時材料,這就不說了,還得有兩頭牛同時拉曳,還得有兩個人牽牛,後邊還得有兩個人壓犁,連人力都得耗費四個。

  可是,縱是耗費了如此多的牛力人力,可耕出的土溝,可算不得上深,翻出的土也不算太多。

  還有,也不知是兩頭牛發力緣故的原因,還是後邊壓犁的人配合不好的緣故,李孟羲愣瞅着犁具不停的歪,犁的磕磕絆絆的。

  不經對比不知道,一對比,李孟羲就覺得,和曲轅犁相比,直犁蠢笨的不行,直犁翻土不深,翻土還慢,還得兩頭牛三四個人才能使用,效率低到塵埃裏去了,使用成本卻高到天上去了。

  難怪說曲轅犁發明之後,糧食產量驟然飆升。

  曲轅犁只是一個犁,又不是化肥,又不是農藥,也不是優良作物,可他怎麼造成了糧食產量的飆升呢?

  現在明白了,曲轅犁對糧食產量提升的原因在於,曲轅犁開墾效率十倍百倍於直犁,因爲曲轅犁,開墾土地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於是百姓就有足夠的餘力去開荒去精耕細作了,於是大量新的土地被開墾,人均土地擁有面積大幅度提高,同時,也因爲曲轅犁,可以深耕,土地可以耕的很細很鬆軟,於是播種時,種子發芽率高,而施肥時,肥更容易滲透進鬆軟的泥土,連保持水分上,地犁的好了,土壤更鬆軟,能保持更多的水分。

  綜此種種,曲轅犁雖既不是化肥,也不是農藥,更不是優良作物和水利,但其對農業質量的提高幅度十分巨大。

  見了大漢直犁,除了犁頭,其他的沒任何和曲轅犁有什麼相像之處,直犁與曲轅犁沒什麼共同之處。

  李孟羲沒繼續看下去的興趣了,看直犁慢騰騰的耕地,簡直折磨人。

  李孟羲對關羽道,“關將軍,犁收了吧。”

  關羽問說如何。

  李孟羲道,“直犁蠢笨不堪。”把直犁貶低到了土裏。

  ——

  回城主府,李孟羲找來之前做的劣紙一摞,然後取來筆墨,紙攤在矮几上,他咬着筆桿皺眉思索着曲轅犁的結構。

  曲轅犁李孟羲不陌生,不僅歷史課本上有,而且因爲生在農村的緣故,小時候家裏就有犁具,也曾跟着大人上過農田,雖說小時候沒扶過犁,但見過太多犁地的情形。

  思索了片刻,李孟羲提筆在紙上畫了起來。

  曲轅犁,顧名思義,就是轅彎曲的犁,轅的話,大概就是槓。

  從大體來講,曲轅犁的犁身外形,乃是類似一個小熨斗的形狀,熨斗前邊的彎弧便是曲轅。

  三兩筆畫好了曲轅犁,想了想,李孟羲把牛,牛套,還有扶犁揮鞭的農夫,還有犁下的田地,一併畫上。

  畫好再一瞅,李孟羲就想罵娘,紙不行,紙看着白皙純淨光堂,但是太暈了,墨水畫上去,暈染的一塌湖塗。

  李孟羲頓時就皺眉看着暈的一團的墨跡,他心說,這什麼幾把紙,不行的啊,暈成這個鬼樣子,寫字都不太好用,更勿論印製小巧的字跡了。

  邊上,關羽探頭來看,瞅見李孟羲所畫的圖樣,關羽讚歎,“羲兒,你這畫畫的真好!”

  李孟羲拿起圖紙道,“我去找匠人把犁做出來,此犁簡易,今日便能做好。”

  關羽也起身,道,“一塊兒去。”

  ——

  到了鐵匠營地,今日鐵匠們仍然在打鐵勞作,前幾日所需的悶制木炭的小鐵盒子,還有新的高壓鍋具,新的鐵鍋鍋鏟還有漏勺等,全都打造好了。

  今日,鐵匠們依然準備在造鐵鍋,鐵鍋實在好用,李孟羲準備多造一些用。

  將木匠與鐵匠們叫到一起,一大羣人圍着,李孟羲將圖紙給匠人們傳看,他說到,“此物爲曲轅犁,模樣如圖所畫,所需一曲轅,一個鐵犁首,看的明白嗎?”

  匠人們傳圖看了一番,圖倒是簡單,可匠人們臉色略有迷茫。

  見狀,李孟羲四下看看,他直接在地上把圖紙放大,用樹枝畫了一個巨大的犁具模樣。

  他指着地上的圖樣給匠人們講解着,“這裏,用木頭弄彎,這裏裝犁。

  犁該咋裝上去,你們應該自有主意。

  此犁具沒啥難得,放手去做。”

  說罷,李孟羲揮手解散了衆匠人。

  曲轅犁要多簡單能多簡單,李孟羲都不需去看,他都能大致猜到木匠們的製作工序。

  曲轅犁得把犁身彎起來,肯定用的是輮制工藝,把一根長木頭加熱使其彎曲變形,再拿繩子綁着固定定型,按木處理的工期,大概數個時辰犁身便能做好。

  而犁頭的話,其實不需鐵匠們打造,直接把直犁的犁頭卸下來就行。

  李孟羲看事務已經安排下去了,外邊很冷,他左看右看,跟關羽道,“關將軍,我先回去。”

  關羽想一看究竟,便在匠人營待着準備看看製作流程。

  ——

  直等到中午,鐵匠們將犁頭打好了。

  送來的犁頭,自行車車座大小,成幹三角狀,尖銳有愣,跟李孟羲印象中的犁頭一個模樣。

  又到了下午,木匠將犁身扛來了。

  犁大小完全跟李孟羲在地上畫的圖紙一樣,犁就一人高,一人能扛的大小,很輕便。

  曲轅犁部件全有了,李孟羲起身走出了屋子。

  匠人營地,一衆匠人們和關羽都等着李孟羲來,到場,李孟羲令人將犁裝了起來。

  檢查了一遍,感覺沒甚太大問題,李孟羲道,“好了。”

  關羽詫異的看了一眼簡陋小巧的犁具,“這便好了?”他詫異問道。

  “好了,一試便知。”

  之後的試犁過程,一大堆匠人還有關羽一齊朝城外趕去。

  在李孟羲的指導下,曲轅犁要搭配牛套使用,一個v形的牛套卡到牛脖子那裏,正好適合牛伸着脖子往前拽。

  曲轅犁置地,手柄小巧玲瓏只能一人掌控,關羽驅趕了衆人親自上手向一試究竟。

  啪的一聲鞭子凌空抽響,牛拉着犁便往前走,關羽手按着犁往下,沒用多大力,因犁身的結構,牛隻要往前,犁首自然的就往下走。

  初用曲轅犁,雖用不很慣,但牛往前走了一小節,關羽再一看腳下犁出的深溝和翻出的土,他立刻感覺出來了,這犁神妙!耕着省力不說,耕的還深,牛走的還快,扶着也極好扶。

  關羽趕着牛一氣往前走,地上留出了一道長長的溝壑,一衆匠人頗感新奇的湊上前圍觀着,匠人們無不對小巧玲瓏耕作迅速的曲轅犁嘖嘖稱奇。

  李孟羲來到關羽耕出的土溝邊,他俯身細看,給李孟羲的感覺,感覺有些不對,因爲印象中犁地的時候,犁一旦犁起來,土一大塊一大塊的向邊上翻了起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土翻起來的並不多。

  問題出在哪裏了?李孟羲疑惑。

  絞盡腦汁認真思考了半天,李孟羲恍然回憶起,好像不對勁,好像曲轅犁的犁首,不是個三角形的來着,犁地的時候還有一個梨鏵,犁鏵很大,像一個分浪板一樣,是一個帶有弧形的金屬板,就是這個金屬板把泥土推到了邊上。

  想通了問題出在哪裏,都不該去照搬直犁的犁首,直犁跟曲轅犁的發力方式根本就不一樣,犁頭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曲轅犁用了三角形犁首,用的不對。

  當李孟羲擡頭去看,關羽犁了老長一行,又拐回來了。

  到了面前,關羽停下了牛,關羽興奮的跟李孟羲說,“羲兒,這犁耕起地來輕省的很,真堪稱神物也!”

  李孟羲則笑道,“某知此曲轅犁,縱是無牛,兩人用繩牽拉,亦能耕地。”

  關羽聞言,立刻決定一試。

  關羽從牛脖子上卸下牛套就要往脖子上掛,李孟羲立刻爆笑,他趕緊上前說,拿繩子拉着就可以。

  曲轅犁很省力,省力省到就是沒有牛,徒人力也可以拉的動耕的了地,省力到如此程度。

  關羽讓人扶着犁,他在前邊拽着曳着走,犁還真的被關羽拉起來了。

  李孟羲驚訝的雖說知道人也能拉犁,可人家拉犁,是把繩子背到嵴樑上伸着脖子身體前傾用上全身的力氣才能把犁拉動,可關羽,側着身體,雙手拽着繩子,拉犁跟拉牛一樣,愣是把犁拽走了。

  李孟羲驚訝,關羽這傢伙的力氣,大的跟牲口一樣……

  關羽拽着犁拽了一圈,回來臉不紅氣不喘道感慨,“確如所言,不用牛也拉的動。

  而若是直犁,某一人絕拉不動,縱是加到兩人,加到四人,亦難拉動。”

  走過來,並排和李孟羲站着,關羽看着迫不及待搶犁試手的匠人們,他感慨,“有此神物,縱是家無牲口,耕田亦能,貧薄之農亦能耕作也。”

  “某本還憂慮,我軍中牲畜稀少,來春若大起屯墾,多有貴乏,不想此犁一出,屯墾再無難事!”

  關羽讚歎不已朝李孟羲看來,他由衷誇讚到,“羲兒,大才!”

  李孟羲嘿嘿一笑,“將軍過譽了。”

  毫無疑問,曲轅犁對義軍而言很及時,軍中缺牲口,缺口還不是一般大,但軍中十幾萬人力,人力充沛啊,待耕作之時,三兩人拉犁,勉強比的上一頭牛了,牲畜問題,耕作問題,迎刃而解。

  要知,直犁的話,兩頭牛,三四個人,才能耕作,而曲轅犁,哪怕不用牛,一人扶犁,三人拉犁,也纔用到三四個人,效率差距就大到如此程度,何止是十倍效率提升,乃是數十倍也不止。

  當日,曲轅犁製作成功,李孟羲立刻下令嚴加保密。

  同時,他和關羽忙碌到深夜都在改進曲轅犁,改進了犁首,加了犁鏵,曲轅犁屬於是力學造物,最合適的形狀,便能有最省力的結構,便能有最高的效率。

  雖然曲轅犁結構簡單,可最好的曲轅犁比差勁的曲轅犁效率要高上不少。

  毫無疑問,試做出的這第一具曲轅犁,屬於差勁的曲轅犁,大有可改進之處。

  那麼,結合尋常耕牛的高度,曲轅犁該是怎樣的曲度,怎樣的大小,怎樣的高度,才最爲科學,李孟羲覺得既然要趁開春之前大量製作曲轅犁,既然是大量製作,那最好,得先有一個最符合科學的標準版,以此來儘可能提高耕作效率。

  當簡單的曲轅犁到了李孟羲手裏,李孟羲看曲轅犁,哪哪都覺得複雜,犁首不知多大尺寸什麼形狀犁土最合適,轅臂弧度也不知道怎麼彎曲纔好,還有扶犁的手柄也讓李孟羲爲難,到底結合漢人普遍身高高度,怎樣高度的扶手可以不用躬着身體,也不用把手擡太高,可以最省力的把控呢。

  李孟羲想制定出的曲轅犁標準型,註定不會太容易。

  而結構最科學的犁身,也必然比粗製濫造的犁更具有效率。

  正月二日,鉅鹿城,曲轅犁現世,在曲轅犁出現在漢末的第一日,李孟羲便立刻將對曲轅犁的改進提上了計劃。

  不日將來,當曲轅犁用到民夫們手中時,不僅只是曲轅犁,而是效率最高的頂尖曲轅犁。

  :https://www.bie5.cc。:https://m.bie5.cc

看小說網

看小說網是您最喜歡的免費小說閱讀網站。提供海量全本小說免費閱讀,所有小說無廣告干擾,是您值得收藏的小說網站。

網站導航

熱門分類

© 2023 看小說網 版權所有

首頁 分類 排行 書架 我的